衛麗亞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規學院,上海 200092)
縣域綠化生態空間是指在縣域范圍內以自然植被、人工植被或無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能夠有效地發揮生境保育、景觀游憩、防護修復的綠化生態空間功能的綠化生態用地空間,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態底線和國家生態儲備地。本文通過對其空間演變進程、與縣域建設生產空間的關系、發展思維的梳理,提出縣域綠化生態空間發展的前景——基于耦合發展觀指導下的縣域綠化生態網絡構建。
縣域綠化生態空間,從最初的原始階段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到農業化階段和工業化階段直至今日,在空間分布、資源特征和質量狀況等諸多方面都呈現出不同的演進特點,見圖1。
農業化發展階段處于原始狀態的縣域綠化生態空間部分被改造成農田耕地,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隨著城鎮化時代的到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成片的開發建設將周邊的山體、林地、河流、坑塘等推成一馬平川,轉變為城鎮用地[1]。城鎮化的觸角遍布縣域城鄉空間的每個角落,綠化生態空間自然生長的脈絡被打斷、割裂,日漸破碎。縣域綠化生態空間發展歷程為:原始集中狀態——半集中半破碎化——破碎化。
空間破碎化的同時,綠化生態空間也經歷著資源的日益萎縮。建國以來大面積的植樹造林、林業產業化的發展在綠化荒山的同時也砍伐了大量天然林。大面積的集中綠化生態空間面積和數量均日益減少,經濟林正在全面快速地替換天然林,導致森林資源退化,天然林公益林數量銳減,有效綠化生態空間資源萎縮嚴重,生態脆弱性日趨加劇,中國正在成為沒有大樹的國家[2]。縣域綠化生態空間的資源發展歷程為:原始自然狀態——半自然半人工——高度人工化。

圖1 縣城空間發展格局演進圖
縣級因其自身競爭弱勢,在工業化進程中必然會產生大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粗放型工業企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大面積的開山挖礦等資源消耗以及對大氣、水、土壤等基本生存環境的污染,遭受著“資源詛咒”[3]的折磨,大大超過綠化生態的自我修護能力,生態危機日益惡化。縣域綠化生態空間的生態發展歷程為:原始生態狀態——生態平衡修復——危機擴大化。
縣域城鄉用地空間主要由縣域綠化生態空間、縣域建設用地空間和農田耕地三大類型組成,其中后兩項可并稱為縣域建設生產空間。縣域綠化生態空間與縣域建設生產空間之間休戚相關、此消彼長、互為制約。
不斷變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影響著生態系統的正常發展進程和功能,棲息地不斷流失,物種大量消失,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生物多樣性嚴重缺失。而僅有的自然保護區被層層包圍,生態效能低,動物生境岌岌可危。我國森林覆蓋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4]。縣域綠化生態空間與縣域建設生產空間呈現出明顯的節節退守與不斷挺進的動態關系。
縣域綠化生態空間內分布有各類風景旅游資源,如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礦山公園、水利風景區、旅游景區等等[5],這些地區對人類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都存在著巨大的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縣域建設生產空間不斷以更加便捷通達的方式向廣域綠化生態空間延展,兩者間“引”與“達”的關聯由來已久。目前,在各地如火如荼掀起的綠道建設高潮正是印證。
縣域綠化生態空間是城鄉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儲蓄池,同時阻隔來自大自然的不利因素。如《管子度地篇》中記載關于居民點選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溝防省”,這種“蓄”與“隔”反映了在利用自然過程中人類的智慧。然而在工業化大潮下的急功近利造成這一資源儲蓄池遭受前所未有的資源危機,生態安全缺乏保障。縣域建設生產空間的隔離功能設置,也從最初對自然不利因素的防范轉而成為一種防止自身污染擴散和無序蔓延的手段。
在人類社會的漫長發展歷程中,長期以來區域綠化生態空間都屬于人類發展的主導地位,人類的每一步發展都依賴于從中索取所需要的資源。人類對大自然充滿了崇敬之情,山川河流都是人類敬畏的對象,廣域綠化生態空間被神化。
人類生存空間的不斷擴張,在以人類發展為核心的價值導向下,綠化生態空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供給者。在背景型空間供應思維下的區域綠地空間形態呈現出最大的無私包容性,綠化生態空間為人類的生存、生產和生活的城鄉各類發展用地提供空間和資源需求。
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逐漸意識到之前無節制的資源消耗和索取是非理性的行為,最終人類必將自食惡果,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幾乎在一夜之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共鳴。在生態保護主義思潮的促動下,人們將自然條件良好的地區圈定起來進行絕對的保護隔離,拒絕或限定人類活動的介入,保護人類生存的生態底線。
上述三類綠化生態空間發展的思維轉向,反映了人類不同發展階段的整體空間發展哲學的變遷。隨著生態文明號角的吹響,人們面對區域空間發展的思想觀念也不斷趨于成熟、回歸理性,呼吁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主流,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耦合發展觀應運而生。
耦合性空間發展思維是對城鄉固有關系的徹底顛覆,它不再將城鄉空間關系的解決寄希望于縣域建設生產空間主動來適應和協調與綠化生態空間的關系,轉而通過構筑綠化生態基底空間格局來實現對二者空間關系的整合互動,扭轉空間圖底關系,注重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協調。耦合發展觀的思想內涵包括系統思想、共生思想和協同思想三個方面。
縣域綠化生態網絡的構建思想正是基于耦合發展觀的指引,從大范圍的區域著手,融入現代生態、景觀、游憩的思想,借助城鎮化、區域化、城鄉一體化推動縣域綠化生態空間與城鄉空間的深度融合。通過網絡構建將綠化生態空間通過預留保護、發展共榮、溶解共生等方式進行結構性和功能性連接,將綠化廊道網絡、水系網絡、游憩旅游網絡與城鄉建設網絡、交通網絡、市政工程網絡等有機結合、協同發展,實現區域綠化生態空間與城鄉其他發展用地的相互耦合,這正是未來縣域綠化生態空間發展的必由之路。
[1]陳爽,劉云霞,彭立華.城市生態空間演變規律及調控機制——以南京市為例[J].生態學報,2008(5).
[2]馮永峰.沒有大樹的國家:一位生態衛士的環保苦旅[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關越.資源詛咒、經濟轉型與政府職能轉變[J].經濟經緯,2013(1).
[4]國家林業局.中國森林資源圖集——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5]余鳳龍,張光生.水利風景區管理體制現狀與改革的初步思考[J].中國旅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