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貴 王湘萍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和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伴隨而來的沖擊波也深刻地影響著農村的教育。〔1〕〔2〕筆者將農村孩子教育的調查研究作為主要任務,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形勢分析、調查問卷、與農村孩子和家長面談、鄉親走訪,發現了很多值得研究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次調查的主要對象共10人,年齡從10歲至23歲。其中3名就讀小學四年級,1名就讀小學六年級,2名就讀初三,1名就讀高二,1名就讀高三,另有2名已中專畢業,年齡和學齡分布具有代表性。另外走訪了村里近20戶農家孩子。
調查活動首先邀請10名孩子及其家長和鄉鄰若干名,向他們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為 “成長與成才”,目的是加深孩子間的情感交流,搭建父母與孩子間的橋梁,找出孩子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然后由每個孩子如實填寫調查問卷,調查問卷設計有17個題目,涉及個人理想、消費開支、為人處事、業余活動、學習習慣、對農村出身的認識、個人總結與目標、與父母的溝通方式和頻率等多個方面,并就調查結果,針對各方面問題單獨詢問孩子及父母。整個過程氣氛活躍,同時孩子們出于對筆者的敬畏和信任,調查問卷的可信度較高。
通過10份有效的調查問卷和分別訪談,發現了以下值得探討和關注的問題。
仍在學校讀書的孩子均抱有理想,包括成為一名科學家、經濟學家、建筑師、軍警或醫生。由于農村社會的發展和網絡、電視媒體的普及,農村孩子的視野已比較開闊,具有朦朧的職業理想和人生追求。然而兩名已畢業的孩子,在談及個人理想和追求時,顯得非常現實,他們的理想就是做生意多賺錢。一個孩子中專畢業好不容易獲得參軍名額,兩年多的義務兵役服滿后退伍回家,卻無所適從,自找地方成為一名建筑工,但收入幾乎不夠支出。另一個孩子同樣中專畢業,斷斷續續進入工廠打工,入不敷出,幾乎是流浪了近兩年,之后與父母一起在建筑工地打工。很顯然,他倆未能如父母所愿,也背離兒時的夢想。離開學校成為了農村孩子個人追求的分水嶺,一邊 “理想很豐滿”,一邊 “現實很骨感”。
讓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高三的孩子,原本在初一的時候成績名列前茅,但未能考入重點高中,直到普高讀到高三時,盲目地選擇藝體類,不是因為他有體育特長,而是其文化課成績連藝體線都困難。當與其面談時,他在父母和眾多親人面前動情落淚,但令人驚訝的是,訪談完畢他立即重新加入撲克游戲,對撲克游戲的上癮已遠遠超過了自我約束力,父母對此束手無策。自控力差是農村孩子中非常普遍的問題之一,但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小缺少父母的監管和引導,使他們變得隨心所欲。
“手機控”本來也是自控力差的一種體現,但是如果說孩子自控力差更多由于父母未從小培養造成的,那么 “手機控”的形成,社會和學校具有很大的責任,因此對于這個問題單獨分析。
手機已成為當今社會最主要的通訊工具,但對于在校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來說,弊大于利,盡管這個問題上存在很大爭議,但作者和絕大多數父母感同深受。重慶市某學校家長愿出錢40萬元給全校學生更換非智能手機,理由是 “孩子天天玩智能手機導致視力下降、學習成績下滑”。中小學生自制能力差,無節制地使用手機,就會像吸鴉片一樣上癮,不加以控制,對其一生的生活都可能造成災難性影響。〔3〕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以前更多關注城市孩子使用手機的危害,但是目前這個問題在農村更加嚴重。一是大多數父母出門打工,這些年并校使得孩子過早住校,〔4〕幾乎每個孩子都配備了手機,以便父母與孩子聯絡方便;二是廉價智能機的普及,即使父母禁止孩子購買手機,一些孩子利用零花錢就可以自行購買;三是農村孩子遠離父母,學校和教育部門缺少有關的監管政策和措施,不良運營商鼓動孩子們大力消費,進一步使孩子們沉淪于網絡交友、游戲和色情網站。
從調查結果來看,幾乎每個孩子每周都會花大量的時間用手機上網和游戲。這不僅占據了孩子們大量的課余時間,甚至上課也心不在焉,不良信息帶來的危害更加嚴重。在被調查的孩子當中,學習成績下滑均從配置手機開始,嚴重程度幾乎與玩手機的時間成正比,一些孩子的成績已經無法挽救,有的孩子已出現不良趨勢。尚未配置手機的兩個小學四年級學生成績比較穩定,但也偶爾借用兄姐或同學的手機玩。這種現象已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中學生不當使用手機和網絡的必然結果。
本次 “成長與成才”會議的一個重要內容利用難得的節日加強父母與孩子間的溝通,培養孩子對父母的感恩情懷。由于大多數父母長年在外打工,與孩子交流很少,加上多數孩子進入叛逆期,與父母輩已經存在較大的文化和觀念差異,溝通很困難。調查問卷中要求孩子給父母寫一封不超過10句話的信,并在面談時當著父母的面讀信。很多孩子寫得情真意切,在讀給父母聽時更是淚流滿面。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們的內心深深地被觸動,他們也非常渴望父母的理解和交流。〔5〕另一方面,有一位10歲孩子進縣城讀小學,由于常年由媽媽照顧生活,在調查問卷中有些回答非常幼稚,其心理還處在6歲的水平。在他的信中,他僅提到了感謝媽媽對其生活的照顧。在我們的提醒下,他將稱呼修改為爸爸媽媽,并重新讀給爸爸聽。究其原因,與爸爸交流太少,以至于幾乎把他忘記,媽媽由于文化不高,教育無方,反而增加了孩子的依賴性。年后,媽媽已外出打工,他也成為了一名留守兒童。這留給我們一個新的問題:留守父母怎么做才利于孩子的成長。
雖然讀書無用論仍然在農村流行,而且近些年農民工的收入遠遠超過了剛畢業大學生的平均水平,甚至不少大學畢業生加入到農民工大軍,但是所有的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多讀書并考上大學,過上 “體面”的生活,因為他們深刻地體會到只有知識和技能才是長久的。這與美國學者克里斯托弗·詹克斯等人在 《誰將領先》一書中通過對美國社會分層研究所得出的結論 “一個青年人的最終地位和工資收益的最明顯可見的預兆就是他的受教育年限”如出一轍。〔6〕
但是,對農村孩子的父母來說,如何教育孩子比掙錢要難得多。由于孩子讀書以及長大后結婚成家都需要大筆開支,他們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即使電話中千叮嚀萬囑咐也效果不佳;自身文化不高,在孩子的知識方面幾乎完全依賴學校,即使家庭作業也無法督導,這在普遍的隔代教育中更為突出;孩子缺少感情的寄托,對于網絡、電視的癡迷和交友的泛濫,嚴重耽誤了學習;學校與家長間的交流渠道幾乎缺失,父母無法掌控孩子的思想和開支。〔7〕然而面臨這些問題,父母大多無所適從。看到孩子們在歡天喜地過春節的氛圍中能很聽話地參與調查答卷,父母無不感嘆 “老師就是不一樣”。可見,農村父母非常渴望更多的力量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培養中。
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和精神支柱。在孩子們慢慢長大的過程里,隨著學習或工作環境的變化,真正能完全實現兒時夢想的并不多。但是,兒時的夢想,往往反映了孩子的做事決心和興趣,即使目標有所變化,但追求依然不止。所以面對初中及小學的孩子們時,盡管他們的個人理想距離實現還遠,但無論可行與否,依然需要細心呵護,讓理想的種子發芽破土成長。因為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大膽想象和敢于追求的勇氣,其次才是選擇什么職業。這樣長大時才能以不變的決心和志向適應變化的社會。否則,就會像那個高三的孩子一樣,由于小時候的理想沒有得到培養,在高中快畢業時,盲目地選擇志愿。顯然,目標的調整有些晚了。
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以兒童理想的生存狀態作為參照,使兒童過上完滿生活。它也應作為現時代的教育理想之一,成為廣大教育者努力的方向。〔8〕比如,重慶大學近年的人才培養理念中突出強調了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遠大理想的人。但是,很多學生由于從小接受了太多的異化、物化和奴化教育,在就業和生存的現實壓力下,理想已變得十分遙遠。
因此,關于農村孩子的理想,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上。首先要喚起孩子們心中的夢想,不要把孩子的夢想扼殺在萌芽狀態,要持續地對其鼓勵,加以引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正確認識社會和現實,最終幫助他們實現理想。
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學習習慣好了,學習方法正確,學習是事半功倍的事,輕松快樂的事。
筆者曾仔細地觀察過幾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有的孩子喜歡不時地摸腳撓頭,這樣的孩子學習效率較低,而不搞小動作的孩子成績明顯要好些。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專注和堅持性,對于學習很有幫助,也利于長大后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一種習慣的培養大致要經歷以下五個步驟:①認識某個習慣的重要性,提出目標;②確立具體的行為規范,把習慣內容具體化為日常行為;③持之以恒的訓練,進行行為強化;④對行為進行評估和引導,矯正不良行為;⑤創造健康向上的環境,養成集體的良好風尚。〔9〕〔10〕對于農村孩子來說,大多父母或祖輩文化不高,成天辛苦勞作,沒有精力和能力對孩子進行系統的習慣培養。但是,習慣可以融入生活,要求孩子認真對待每件事情,具有計劃性和堅持性。
小學六年級至初二這三年,是孩子最容易迷失和蛻變的三年。被調查的孩子中成績明顯下滑,習慣明顯變差的情況均出現這三年關鍵期。小學的孩子還很單純,由于農村小升初沒有任何壓力,進入初中仍處于放松狀態,這三年是孩子們從懵懂走向成熟的過渡期,同時處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如果這三年能夠順利度過,初三有了升學壓力,學業緊張,思想也步入成熟,孩子的自主能力加強。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父母和學校特別關注,正確引導孩子的習慣和思想,否則就會出現初三升學無望,高中瞎混到頭的現象,而這種情況已經發生在很多農村孩子的身上。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國家的未來。一直以來,國家對于青少年兒童的教育,特別是西部農村的教育問題非常重視,但是農村的教育問題依舊非常突出,而且新問題越來越多。事實證明,父母和國家剛好處于教育體系的最遠兩極,僅僅這兩個層面的參與是不可能有效解決農村教育的突出問題的。因此,農村孩子的教育需要國家、地方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共同努力,形成多方參與的立體交流機制,給孩子建立一個健康、自由的成長空間。〔11〕

圖1 農村孩子的立體培養模式
1.政策上加強監管,在未形成完善的引導機制前,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禁止攜帶手機入校。
2.豐富孩子們的精神生活,加強公益和健康娛樂活動,使孩子們從網絡虛擬世界走進豐富的現實生活。
3.通信營運商開設更多公用電話,方便孩子們與父母聯系。同時,由學校建立與父母的定期聯絡機制,學校、父母和孩子三方開展定期交流,使離開父母的孩子感受更多親情,學習更用心。
4.學校開設關于正確使用網絡新媒體的課程或專題講座,破除孩子們對于新媒體的強烈好奇心,增強對不良信息和網癮的抵制能力。
5.為孩子們設立成長導師,征集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特別是當地大學生)回鄉與中小學校師生和家長開辦孩子教育有關的論壇、討論和調研,建立長期和經常的聯絡機制。
6.受我國計生政策的影響,現在的家庭一般最多兩個孩子,而且年齡差距較大,同時大多時間遠離父母,親情比較冷淡〔12〕。因此,鼓勵節假日期間孩子們參與家族式或村落式的集體活動。這種活動中孩子們充分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不聽話的 “壞孩子”接受來自同齡人的正能量,比父母 “胡蘿卜+大棒”的辦法更加有效。
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解決農村孩子教育和成長的問題應以學校和父母為主體,需要政府支持和全社會力量共同努力。為了避免更多的農村孩子過早跌倒在成長路上,留給我們的,不只是分析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行動。
〔*本文受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改項目 (編號:2013DJG04)、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編號:CSTC,2009BB3033) 資助。〕
注釋:
〔1〕楊潤勇.農村中小學生 “進城就讀”現象思考——基于贛南兩縣的調查 〔J〕.教育發展研究,2009(1).
〔2〕陳金干.論當前農村基礎教育中的幾個熱點問題 〔J〕.教育發展研究,2008(19).
〔3〕劉磊.未成年人沉迷手機如何疏導 〔N〕.中國教育報,2013 (11) .
〔4〕張曉陽.我國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政策——分析與建議〔J〕 .教育導刊, 2013 (7) .
〔5〕邵小明.讓孩子在 “感恩”中走向和諧 〔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9) .
〔6〕彭擁軍.走出邊緣——農村社會流動的教育張力 〔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7〕張宏.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 〔J〕.學周刊,2013(11).
〔8〕牛利華.一種教育理想:教育應關注兒童的生存狀態〔J〕 .教育科學, 2002 (10) .
〔9〕孫云曉.兒童教育應重在培養好習慣 〔J〕.基礎教育論壇, 2012 (6) .
〔10〕劉慶斌.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不良表現及矯正方法〔J〕 .吉林教育, 2012 (5) .
〔11〕屈銀燕.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其成因分析 〔J〕.河南科技,2013(2).
〔12〕史正剛,等.農村留守兒童安全與教育 〔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