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猛
今年2月,隨著央視評論員鈕文新《取締余額寶》一文的發表,業內對于互聯網金融貨幣基金利弊的爭論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一邊是普通民眾對余額寶高收益高回報的推崇備至,另一邊卻是部分專家對余額寶的深惡痛絕。鈕文新對余額寶的憎恨和痛惡表現得刻骨而分明,他在文中指責余額寶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是典型的金融寄生蟲。”鈕文新認為余額寶并未創造價值,而是通過拉高全社會的經濟成本并從中漁利,而且風險比打劫還小,是不該被容忍的邪惡金融。他認為余額寶危害國家金融安全,呼吁取締余額寶,甚至不顧一個學者的矜持與風度,怒斥“中國金融監管當局基本屬于腦殘”。事實果真如此,余額寶真的罪大惡極嗎?筆者以為,并非如此。
余額寶是吸血鬼嗎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余額寶及其盈利模式。余額寶是2013年6月13日由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寶上線的存款業務。通過“余額寶”,用戶存留在支付寶的資金不僅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余額寶等貨幣基金通過互聯網吸納資金,然后以協議存款形式將資金存入銀行,使小額資金獲得超過6%的年化收益率,然后余額寶通過收益拆分,將部分收益返還給余額寶用戶。比如,假定余額寶4000億元規模平均收益6%,利潤240億元,余額寶和貨幣基金大約留下收益中的80億元(4000億元的2%),剩余160億元由其它余額寶用戶分享。這種盈利模式為中小投資者提供相對簡單、可靠的投資平臺,更好地維護了中小投資者利益,更好地促進了資金的優化配置,受到了不少中小投資者追捧。但是以鈕文新為代表的專家則認為,余額寶們抬高了最終貸款客戶的成本,而這一成本最終將轉嫁到企業和每個人身上。
對此,人民日報認為,余額寶的出現不一定會抬高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貸款的成本主要取決于市場中資金的供需狀況,而不是融資成本。而余額寶們吸納的資金基本上都回到了銀行體系,本質上并沒有減少銀行存款。總之,一句話,是市場利率推高了余額寶收益,而非余額寶抬高市場利率。所以說,余額寶的出現是得益于市場利率的發展:資金供給給定的情況下,市場資金需求旺盛時貸款利率較高,反之利率較低;貸款利率高則余額寶收益高,貸款利率低,則余額寶收益也會下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余額寶的盈利模式是利用了銀行存貸利率差額的盈利模式的漏洞。換句話說,余額寶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銀行有理由仇視余額寶,卻不能怪支付寶一一難道只允許銀行利用存貸利率差額賺取老百姓的錢,不允許余額寶利用存貸利率差賺取銀行的錢?這不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了嗎?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
說余額寶是吸血鬼,那要看從誰的立場出發了。從銀行的角度看,余額寶在賺銀行的錢,確實在吸銀行的血,然而銀行又何嘗不是在吸普通儲戶尤其是散戶的血呢?從這個角度來說,銀行不也是吸血鬼嗎?余額寶雖然輕松地賺取了80億,但是他回報給客戶的160億卻遠遠高于揣進自己腰包的,這一點就比銀行強多了。銀行長期處于壟斷地位,卻與民爭利,余額寶這么做頗有點“殺富濟貧”的意思。余額寶通過互聯網技術把散戶的錢歸集起來通過協議存款獲得機構大戶待遇,是金融普惠的實踐,不僅不應妄加指責,反而應該大聲喝彩。
余額寶與金融創新
從央行等金融監管機構到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大多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持理性樂見態度,認為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出現是一種金融創新。人民日報認為,“余額寶們”的出現促進了傳統金融體系和模式的改革,客觀上推動了存款利率市場化,并且“將促進銀行業的變革和轉型”。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不久前也撰文指出,當前我國銀行業要按照“柵欄”原則分業推進產品創新,按照“普惠”原則推進服務創新,按照“驅動”原則推進管理制度創新。尚福林表示,銀行業只有不斷創新,加快信息網絡技術與金融業務的融合,才能適應市場競爭,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尚福林雖沒有直接提到余額寶,但從他的話里可以看出“余額寶們”的出現已經“攪亂”了銀行業的一潭死水。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陳龍博士也曾說過,從創新角度分析,余額寶對各種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和券商等有巨大沖擊。然而,鈕文新們卻認為,央行關于金融創新沒有標準,對于余額寶這樣的創新應該抑制和取締而不是提倡。
鈕文新認為,可以提高實業效率、降低企業成本的金融創新才是應當鼓勵的,才是符合中央關于“金融必須為實體經濟服務”原則的。而余額寶并未創造任何價值,而是通過拉高全社會的經濟成本并從中漁利,對實體經濟沒有任何益處。這種金融自我循環,并暴力吞噬社會財富的暴利行為應當被列入取締清單。對此,筆者認為,且不說余額寶作為新興的金融產品形式,發展尚待完善,但就對實體經濟而言,這似乎是傳統金融業態銀行考慮的事情,況且互聯網金融究竟對實體經濟有沒有用還有待市場驗證,并非某個人一句話就能判定的。
余額寶前路如何
余額寶甫一出世,就因其高收益一路高歌猛進。憑借著互聯網的強大吸附性,余額寶推出僅8個月,其單一貨幣基金規模即高達4000億元。陳龍博士去年底就曾說過,余額寶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基金,并且其基金總量有望在2014年突破一萬億元。但是,這種勢頭能持續多久,筆者并不樂觀。且不說新事物自身的缺陷性和不完整性,單單隨著金融監管機制的完善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覺醒,余額寶的先發優勢將逐漸失去,高收益將難以為繼。這么說,絕非毫無根據。
3月初,天弘基金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余額寶對接的貨幣基金“天弘增利寶”3月2日的七日年化收益率為5.9710%,這是自去年12月26日以來首次跌破6%。有分析認為,春節之后,隨著貨幣市場資金的供應,同業拆借利率已經步入下行通道,余額寶的收益已經連續下降。目前只是破六,接著必然破五,一旦破四,恐怕要應對的是集中贖回的風險。此外,根據《財新·新世紀》報道,這種基金產品的高收益是不可持續的,他并不是產品本身創新帶來的再造收益,而是通過營銷手段補貼來的,很可能在到期后流失掉大量客戶。而且貨幣市場基金的風險雖然比較低,但當市場流動性出現風險時同樣存在流動性風險,當金融危機出現時甚至面臨虧損。人民日報在肯定余額寶的同時,也指出對余額寶們應保持警惕,如果余額寶們聚合了過量資金,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形成相對壟斷,銀行系統的風險會驟然增加。同時,當前余額寶面臨的外部環境也已發生變化。面對余額寶的強勢來襲,銀行業在短暫的措手不及之后也開始采取措施。雖然央行表示不會取締余額寶,但這看來更像是一種政治姿態。
大銀行集體抵制協議存款,銀行業協會也在謀劃一般存款的約束,證監會更是從基金公司層面上在念緊箍咒,對余額寶們的四面合圍已經悄然形成。據報道,證監會擬對貨幣基金管理費計提10%作為風險準備金,以防備可能發生的風險。如果說證監會的做法尚在合理監管范圍之內,那中銀協的做法就有封殺之嫌了。中銀協近日提出要將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貨幣基金存放銀行的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管理,不作為同業存款,按規定繳納存款準備金。這種將互聯網金融貨幣基金與其他貨幣基金區別對待的做法被新京報稱為變相歧視。
此外,中銀協要求各行利率上限執行同檔次基準利率1.1倍,而當前一般性存款一年期定存利率僅有3%,這就意味著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貨幣基金一年期存款收益最多只有3.3%(1.1倍上限),這樣一來,除去貨幣基金的管理運營成本,余額寶只能關門大吉了。
然而,對于廣大余額寶用戶來說也不用恐慌,無論從監管層的態度還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形勢來看,短期內余額寶仍會有比較可觀的收益,只不過收益會逐漸下降。對于受到巨大沖擊的銀行業來說,必須改變單一依靠存貸利率差的盈利模式,加強創新服務,才能改善目前的窘境。對于金融監管層來說,對于余額寶等新事物不必恐慌,但同時也必須加快體制改革的步伐,廢除一些不合理制度,推進利率市場化,營造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業公平競爭、共同繁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