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拖著沉重的行李,走進一架早該在90年代末退役的麥道飛機時,立刻有了一種身在動物園的籠子里的感覺,因為耳畔不斷傳來此起彼伏的聲音:“Oh Chinese!”但尷尬很快就被驚恐代替:沒有要求關閉手機,沒有安全演示,飛機呼嘯而起……
然后,我就站在了一個塵土飛揚的機場上。所謂的航站樓,是一座小小的平房,破舊的電扇在頭頂搖曳,三個油漆斑駁的木頭臺子就是海關。我和同伴把簽證遞上,一個女人看了我一眼,開始在電腦里敲打。突然,她大叫起來,從她破碎的英語中,我隱約聽出,她把我們倆的護照搞混了,這個發現讓我備感屈辱——因為我同伴是個男人。
一番折騰后,她對我笑了下:“歡迎來到索馬里蘭!”
是的,我來到了索馬里蘭,一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國家”,一個被遺忘的非洲角落。
索馬里蘭位于索馬里西北部,歷史上被稱為“英屬索馬里蘭”,居民多屬于迪爾族部落。1991年它宣布獨立,成立“索馬里蘭共和國”,控制了索馬里18個省中的5個,首都哈爾格薩。
在索馬里蘭之后,邦特蘭和西南索馬里也先后宣布獨立。但這三個“國家”都沒獲得國際社會的承認,在現在的世界地圖上,它們依然是同一個完整的索馬里。
“你應該戴上頭巾。”這是我到這里后,被告知的第一句話。
實際上,穆斯林的教義并不強迫別人遵守他們的規定,但在這里,為了避免被極端分子盯上,謹言慎行是明智的,尤其是作為一個外國人,你必須得更加小心一些。
戰爭的痕跡在這里仍然隨處可見。在哈爾格薩的主要街道上,至今聳立著一架真的飛機,是“獨立戰爭”期間索馬里轟炸哈爾格薩時被擊落的。在那一次轟炸中,哈爾格薩居民被炸死了15000人。“獨立”后,索馬里蘭又陷入兩個部落之間的內訌,一年后才最終安定下來。
現在,索馬里的極端分子偶爾還會潛入這里。2008年時,哈爾格薩的主要街道曾被伊斯蘭極端組織滲透,發生了多起爆炸事件。我在這里的每個夜晚,基本都能聽見零星的槍聲。
不過,我遇到的每個索馬里蘭人基本上都會向我保證:“我們跟索馬里不一樣。我們會發展起來的。”
盡管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缺乏外部援助,索馬里蘭的領導者們還是建立起了一個穩定的政府,貨幣、銀行、電信、法院、警察局等系統,運行良好,秩序井然。
長時間的和平帶來了發展。內戰時留下的斷壁殘垣開始逐漸被拆除,彈孔累累的房屋被推倒,蓋上了新樓。與依然戰火紛飛的摩加迪沙相比,這里可算一片凈土,甚至聯合國在摩加迪沙工作的人員都跑到哈爾格薩來辦公。
但得不到國際社會承認帶來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在2009年前,聯合國等機構每年向索馬里提供3億美金左右的援助,但這些援助都不涉及索馬里蘭。直到近幾年,聯合國才向索馬里蘭提供援助。由于沒有正式身份,哈爾格薩也不能向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借款。因此,沒有能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如今,這里基本沒有農業,國家財政收入的70%來自于海關稅收,而另一些,則來自于活牲畜出口。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90%的物資依賴于進口。
即使是“首都”,哈爾格薩的基礎設施也極其薄弱——而這已經是索馬里蘭最好的城市。
水泥公路很少看見,大部分公路甚至比不上中國的村級公路。即使你在市區出行,也要小心一個又一個的大坑。我曾經問過當地的政府官員,得到的答復是,整個索馬里蘭每年用于修路的資金是150萬美金。
自來水在這里屬于奢侈品。目前整個哈爾格薩只有一個很小的區有自來水供水系統,其水壩還是索馬里分裂前中國人1985年幫忙建的。因為地處戈壁,又屬于季風性氣候,這里只有雨季時才能看見河流,絕大部分地區只能靠抽取地下水后人工送水。1噸水的價格是7美金。水的昂貴導致蔬菜的珍貴,1顆生菜1美金,1顆包菜也差不多。
電也是非常昂貴的資源,1美金1度。至于煤氣,1罐30美金。忘記說了,煤氣和用于發電的柴油都是進口的。
娛樂設施基本沒有。當地人熱愛嚼食一種叫“chacha”(音)的植物。這是一種軟性毒品,據說能讓人提神,會上癮。在這個人均收入大約是每月200美金的地區,每年都有數千萬美金用于購買這種植物。
但在這里,電信和銀行業卻出乎意料的發達——這也是這里最富有的兩個產業。支付系統極其發達,每個人的手機號碼就是一個銀行賬戶。你購買東西后,可以用手機發一條短信,款項立刻被轉賬到另一個賬戶。甚至喝1美金的咖啡,也是用手機支付。
隨著和平的到來,外國投資者也逐漸來到這里。
2012年,可口可樂在這里投資1500萬美金建立了一個加工廠,這是這里“獨立”后所獲得的第一筆較大的外國投資。因為昂貴的水費和電費,這個加工廠只進行罐裝,甚至連裝飲料的塑料瓶也都是從國外進口的。
中國人也出現在了這里。2008年,兩個中國人在這里建立了羊皮初加工廠。當地都傳說他們賺了很多錢。不過,在2013年7月的時候,他們上了英國《衛報》,被指污染空氣,導致牲畜消失。
但能帶來更大財富的資源并沒有得到開發。外國公司已經來過好幾輪,據說,初步結論是這里有巨大的石油資源,但由于戰亂以及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等原因,始終沒有下文。
為了爭取國際社會的承認,索馬里蘭在打擊海盜上投入頗多。他們建立了由600多人組成的12個海上防衛基地,曾有三批海盜被衣衫襤褸的索馬里蘭海岸警衛隊員抓獲。索馬里蘭人堅持認為,這些海盜不是索馬里蘭人,而是索馬里人。
索馬里蘭甚至主動承擔了關押海盜的責任,而不管他們來自于哪個國家。為此,他們獲得了聯合國的一筆撥款,在哈爾格薩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監獄,關押了幾百個海盜,以及基地組織索馬里分支“青年黨”的很多成員。
據說,這些海盜在監獄里可以學習英語,還能享受先進的醫療設備,甚至踢足球。“比當地的曼蘇爾酒店(哈爾格薩最豪華的酒店)還好!”當地一位官員開玩笑說。我看監獄的照片,的確是好過很多當地貧民的鐵皮窩棚。
積極打擊海盜,給索馬里蘭帶來了很多收益。聯合國為此承認了索馬里蘭的自治地區地位,而那些把海盜送到索馬里蘭的國家,也被認為是間接承認了索馬里蘭的獨立地位。比如塞舌爾,就已經連續送了三批海盜過來了。
除了海盜(而且沒親眼見過,因為要進監獄參觀太難了),我實在想不出來這個城市還有什么異域風情。
在來非洲之前,我曾經幻想過很多浪漫的故事:在沙漠里跟穿著艷麗的沙漠織布的游牧民族交談,也許會買到漂亮廉價的工藝品,或者一起吃手抓駱駝肉簡直就是翻版的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不過才半個月,我就幻滅了。
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和曾經被英國殖民的經歷,讓這個地區顯得一點都不非洲。我從來沒見過艷麗的沙漠織布,也沒遇到過游牧民族,至于手工藝品,找遍整個哈爾格薩,我只發現了駱駝皮拖鞋,穿上不到10分鐘,腳就被磨破了。站在街頭,二手日本豐田滿街跑,人們吃著可口可樂的品客薯片,滿目是中國義烏制造的廉價化纖衣物和塑料拖鞋。
完完全全地,這里就是一個非洲版的中國鄉村。
(尚天一薦自《中國新聞周刊》)
責編:小側
小貼士
1.索馬里蘭在埃塞俄比亞設立了辦事處,可以通過埃塞俄比亞申請到索馬里蘭的簽證。
2.女同胞最好自備頭巾,女性衛生用品基本沒有出售,也請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