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萍萍 璩向寧 曹園園
摘要:指出了定量分析產業結構變化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反映了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利用不同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分析和評價了銀川市產業結構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結果表明:①研究時段內銀川市產業結構由“二、三、一”、“三、二、一”結構變成“二、三、一”的產業結構類型。第一產業比例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增速較大,重工業、建筑業比例上升明顯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破壞;②全市產業結構生態環境影響屬于中等,保持在2.5~3.5之間,但區域產業結構變化產生了生態環境負效應,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總體上是需要調整;③三次產業結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差異明顯,第二產業遠大于第一、三產業,第一產業中農業>牧業>漁業>林業的結構形勢,不利于生態環境指數的降低,第二產業中建筑業、重工業和輕工業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的負態影響最大。
關鍵詞:產業結構;生態環境效應;分析與評價;銀川市
中圖分類號:X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02903
1引言
現階段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不同區域的的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效益做出了分析[1~9],產業結構作為聯系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一條重要紐帶,不僅是一個“資源配置器”,更是環境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產生的質和量的“控制器”[5]。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約束已越演越烈矛盾突出,據此情況在我國的十八大的報告中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所以在此起點上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優化產業結構,推出生態型的產業結構是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結合寧夏統計年鑒2011年和寧夏各地市2012年統計公報。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該區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分析與評價,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份力量,為以后環境和經濟可以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2研究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2.1研究區域概況
銀川市,簡稱“銀”,總面積9555.38km2,其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之間。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干燥,風大沙多等。年平均氣溫8.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3000h,是中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mm左右,無霜期185d左右。
2.2數據來源
本文產業結構數據來自《寧夏統計年鑒》2011年,以及寧夏、各地市2012年統計公報。
3銀川市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3.1空氣污染
據寧夏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8年銀川市平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03.86t/萬人,而全國二氧化硫的平均排放量為149.92t/萬人,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5.98%,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一直在增長,到2012年平均排放量到達398.79t/萬人,增長速度是48.88%。雖然銀川市的生態環境比其他省份要好,但是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3.2水污染
2010年銀川市廢水產生量為16417.6萬t,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5893.7萬t,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9.50%,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為10523.9萬t,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為75.52%。銀川市的水壓力一直在加重,所以應有效利用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循環。
3.3固體廢棄物排放
銀川市2011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生產量是627.7479萬t,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0.6080萬t,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526.0922萬t,,工業固體廢物貯存量28.1767萬t,工業固體的處置量是73.479萬t,分別占生產總量的83.8%,4.5%,11.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83.8%,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銀川市在近半年內16.2%固體廢棄物沒有循環利用,這導致了資源浪費且破壞了生態環境。
6討論
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以產業結構標準來衡量是全國統一的一個指標,所以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后的高級化是首當其沖的,本文運用生態環境影響方法定量地評價了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避免單一產業結構變化對生態的影響,避
收稿日期:20140815
作者簡介:吳大旬(1963—),男,湖南新晃人,侗族,主要從事中國南方民族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
免評價的不全面性,進而綜合反映人類的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本文以銀川市為研究對象,從時間上對產業結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銀川市產業結構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呈現出三個階段,在1994年第二產業最高時環境影響系數影響最大,當時產業所占比重分別是16.6%、47.1%、36.3%。在2002年第三產業最高時環境影響系數最小,當時產業所占比重分別是9.3%、40.5%、50.2%。從以上可以看出第一產業下降,第二第三產業分別上升和下降了,這時生態環境影響指數也隨之上升下降,但這結構證明不是第一產業單一下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就會下降,2011、2012年第一產業分別降到了5.08%、4.77%、4.48%,但生態環境影響指數還上升了,上升了0.03%。所以證明產業結構的合理才可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指數,我們應以銀川市的生態環境為基礎,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提出合理高級化的產業結構。需要提出的是,研究時間尺度選擇比較短,產業類型上選擇不全面,尤其是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干擾強度較大的第二產業中只選擇建筑業、輕工業、重工業三個指標,認為應從更長時間尺度、更多的產業類型和更廣空間單元格的角度去研究產業結構變化的區域生態環境效應將具有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影響力,這將是課題深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雙成,趙志強,王仰麟.中國城市化過程及其資源與生態環境效益機制[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1):63~70.
[2]趙雪雁.甘肅省產業轉型及其生態環境效益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2):102~106.
[3]王宜虎,崔旭,陳雯.南京市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15(2)142~146.
[4]王西琴,李芬.天津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關系[J].地理研究,2005,24(6):834~842.
[5]崔鳳軍,楊永慎.產業結構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1998,18(2):166~169.
[6]于文金,鄒欣慶.基于產業調整的太湖流域生態環境優化探討[J].環境科學研究,2008,21(5):124~128.
[7]彭建,王仰麟,葉敏婷,等.區域產業結構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J].地理學報,2005,60(5):798~806.
[8]HayoMG.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esticides on the environment[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6,60:81~96.
[9]RobertG.Environmental sustain ability in agriculture diet matter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3:189~200.
[10]劉小敏,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理論研究綜述[J].區域經濟,2013,3(718):75~80.
[11]羅燕珠,璩向寧.寧夏沙湖歷年水質變化趨勢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11,31(5):
摘要:指出了定量分析產業結構變化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反映了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利用不同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分析和評價了銀川市產業結構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結果表明:①研究時段內銀川市產業結構由“二、三、一”、“三、二、一”結構變成“二、三、一”的產業結構類型。第一產業比例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增速較大,重工業、建筑業比例上升明顯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破壞;②全市產業結構生態環境影響屬于中等,保持在2.5~3.5之間,但區域產業結構變化產生了生態環境負效應,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總體上是需要調整;③三次產業結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差異明顯,第二產業遠大于第一、三產業,第一產業中農業>牧業>漁業>林業的結構形勢,不利于生態環境指數的降低,第二產業中建筑業、重工業和輕工業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的負態影響最大。
關鍵詞:產業結構;生態環境效應;分析與評價;銀川市
中圖分類號:X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02903
1引言
現階段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不同區域的的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效益做出了分析[1~9],產業結構作為聯系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一條重要紐帶,不僅是一個“資源配置器”,更是環境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產生的質和量的“控制器”[5]。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約束已越演越烈矛盾突出,據此情況在我國的十八大的報告中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所以在此起點上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優化產業結構,推出生態型的產業結構是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結合寧夏統計年鑒2011年和寧夏各地市2012年統計公報。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該區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分析與評價,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份力量,為以后環境和經濟可以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2研究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2.1研究區域概況
銀川市,簡稱“銀”,總面積9555.38km2,其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之間。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干燥,風大沙多等。年平均氣溫8.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3000h,是中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mm左右,無霜期185d左右。
2.2數據來源
本文產業結構數據來自《寧夏統計年鑒》2011年,以及寧夏、各地市2012年統計公報。
3銀川市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3.1空氣污染
據寧夏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8年銀川市平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03.86t/萬人,而全國二氧化硫的平均排放量為149.92t/萬人,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5.98%,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一直在增長,到2012年平均排放量到達398.79t/萬人,增長速度是48.88%。雖然銀川市的生態環境比其他省份要好,但是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3.2水污染
2010年銀川市廢水產生量為16417.6萬t,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5893.7萬t,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9.50%,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為10523.9萬t,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為75.52%。銀川市的水壓力一直在加重,所以應有效利用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循環。
3.3固體廢棄物排放
銀川市2011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生產量是627.7479萬t,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0.6080萬t,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526.0922萬t,,工業固體廢物貯存量28.1767萬t,工業固體的處置量是73.479萬t,分別占生產總量的83.8%,4.5%,11.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83.8%,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銀川市在近半年內16.2%固體廢棄物沒有循環利用,這導致了資源浪費且破壞了生態環境。
6討論
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以產業結構標準來衡量是全國統一的一個指標,所以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后的高級化是首當其沖的,本文運用生態環境影響方法定量地評價了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避免單一產業結構變化對生態的影響,避
收稿日期:20140815
作者簡介:吳大旬(1963—),男,湖南新晃人,侗族,主要從事中國南方民族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
免評價的不全面性,進而綜合反映人類的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本文以銀川市為研究對象,從時間上對產業結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銀川市產業結構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呈現出三個階段,在1994年第二產業最高時環境影響系數影響最大,當時產業所占比重分別是16.6%、47.1%、36.3%。在2002年第三產業最高時環境影響系數最小,當時產業所占比重分別是9.3%、40.5%、50.2%。從以上可以看出第一產業下降,第二第三產業分別上升和下降了,這時生態環境影響指數也隨之上升下降,但這結構證明不是第一產業單一下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就會下降,2011、2012年第一產業分別降到了5.08%、4.77%、4.48%,但生態環境影響指數還上升了,上升了0.03%。所以證明產業結構的合理才可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指數,我們應以銀川市的生態環境為基礎,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提出合理高級化的產業結構。需要提出的是,研究時間尺度選擇比較短,產業類型上選擇不全面,尤其是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干擾強度較大的第二產業中只選擇建筑業、輕工業、重工業三個指標,認為應從更長時間尺度、更多的產業類型和更廣空間單元格的角度去研究產業結構變化的區域生態環境效應將具有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影響力,這將是課題深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雙成,趙志強,王仰麟.中國城市化過程及其資源與生態環境效益機制[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1):63~70.
[2]趙雪雁.甘肅省產業轉型及其生態環境效益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2):102~106.
[3]王宜虎,崔旭,陳雯.南京市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15(2)142~146.
[4]王西琴,李芬.天津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關系[J].地理研究,2005,24(6):834~842.
[5]崔鳳軍,楊永慎.產業結構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1998,18(2):166~169.
[6]于文金,鄒欣慶.基于產業調整的太湖流域生態環境優化探討[J].環境科學研究,2008,21(5):124~128.
[7]彭建,王仰麟,葉敏婷,等.區域產業結構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J].地理學報,2005,60(5):798~806.
[8]HayoMG.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esticides on the environment[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6,60:81~96.
[9]RobertG.Environmental sustain ability in agriculture diet matter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3:189~200.
[10]劉小敏,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理論研究綜述[J].區域經濟,2013,3(718):75~80.
[11]羅燕珠,璩向寧.寧夏沙湖歷年水質變化趨勢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11,31(5):
摘要:指出了定量分析產業結構變化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反映了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利用不同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分析和評價了銀川市產業結構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結果表明:①研究時段內銀川市產業結構由“二、三、一”、“三、二、一”結構變成“二、三、一”的產業結構類型。第一產業比例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增速較大,重工業、建筑業比例上升明顯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破壞;②全市產業結構生態環境影響屬于中等,保持在2.5~3.5之間,但區域產業結構變化產生了生態環境負效應,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總體上是需要調整;③三次產業結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差異明顯,第二產業遠大于第一、三產業,第一產業中農業>牧業>漁業>林業的結構形勢,不利于生態環境指數的降低,第二產業中建筑業、重工業和輕工業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的負態影響最大。
關鍵詞:產業結構;生態環境效應;分析與評價;銀川市
中圖分類號:X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02903
1引言
現階段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不同區域的的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效益做出了分析[1~9],產業結構作為聯系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一條重要紐帶,不僅是一個“資源配置器”,更是環境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產生的質和量的“控制器”[5]。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約束已越演越烈矛盾突出,據此情況在我國的十八大的報告中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所以在此起點上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礎,優化產業結構,推出生態型的產業結構是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結合寧夏統計年鑒2011年和寧夏各地市2012年統計公報。對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產業結構的變化對該區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分析與評價,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一份力量,為以后環境和經濟可以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2研究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2.1研究區域概況
銀川市,簡稱“銀”,總面積9555.38km2,其地域范圍在北緯37°29′~38°53′,東經105°49′~106°53′之間。主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干燥,風大沙多等。年平均氣溫8.5℃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2800~3000h,是中國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mm左右,無霜期185d左右。
2.2數據來源
本文產業結構數據來自《寧夏統計年鑒》2011年,以及寧夏、各地市2012年統計公報。
3銀川市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3.1空氣污染
據寧夏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8年銀川市平均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03.86t/萬人,而全國二氧化硫的平均排放量為149.92t/萬人,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5.98%,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一直在增長,到2012年平均排放量到達398.79t/萬人,增長速度是48.88%。雖然銀川市的生態環境比其他省份要好,但是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3.2水污染
2010年銀川市廢水產生量為16417.6萬t,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5893.7萬t,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9.50%,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為10523.9萬t,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為75.52%。銀川市的水壓力一直在加重,所以應有效利用水資源,促進水資源循環。
3.3固體廢棄物排放
銀川市2011年工業固體廢棄物生產量是627.7479萬t,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0.6080萬t,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526.0922萬t,,工業固體廢物貯存量28.1767萬t,工業固體的處置量是73.479萬t,分別占生產總量的83.8%,4.5%,11.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83.8%,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銀川市在近半年內16.2%固體廢棄物沒有循環利用,這導致了資源浪費且破壞了生態環境。
6討論
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以產業結構標準來衡量是全國統一的一個指標,所以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后的高級化是首當其沖的,本文運用生態環境影響方法定量地評價了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避免單一產業結構變化對生態的影響,避
收稿日期:20140815
作者簡介:吳大旬(1963—),男,湖南新晃人,侗族,主要從事中國南方民族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
免評價的不全面性,進而綜合反映人類的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本文以銀川市為研究對象,從時間上對產業結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銀川市產業結構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呈現出三個階段,在1994年第二產業最高時環境影響系數影響最大,當時產業所占比重分別是16.6%、47.1%、36.3%。在2002年第三產業最高時環境影響系數最小,當時產業所占比重分別是9.3%、40.5%、50.2%。從以上可以看出第一產業下降,第二第三產業分別上升和下降了,這時生態環境影響指數也隨之上升下降,但這結構證明不是第一產業單一下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就會下降,2011、2012年第一產業分別降到了5.08%、4.77%、4.48%,但生態環境影響指數還上升了,上升了0.03%。所以證明產業結構的合理才可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指數,我們應以銀川市的生態環境為基礎,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提出合理高級化的產業結構。需要提出的是,研究時間尺度選擇比較短,產業類型上選擇不全面,尤其是對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干擾強度較大的第二產業中只選擇建筑業、輕工業、重工業三個指標,認為應從更長時間尺度、更多的產業類型和更廣空間單元格的角度去研究產業結構變化的區域生態環境效應將具有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影響力,這將是課題深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雙成,趙志強,王仰麟.中國城市化過程及其資源與生態環境效益機制[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1):63~70.
[2]趙雪雁.甘肅省產業轉型及其生態環境效益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2):102~106.
[3]王宜虎,崔旭,陳雯.南京市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15(2)142~146.
[4]王西琴,李芬.天津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關系[J].地理研究,2005,24(6):834~842.
[5]崔鳳軍,楊永慎.產業結構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1998,18(2):166~169.
[6]于文金,鄒欣慶.基于產業調整的太湖流域生態環境優化探討[J].環境科學研究,2008,21(5):124~128.
[7]彭建,王仰麟,葉敏婷,等.區域產業結構變化及其生態環境效應[J].地理學報,2005,60(5):798~806.
[8]HayoMG.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esticides on the environment[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6,60:81~96.
[9]RobertG.Environmental sustain ability in agriculture diet matter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3:189~200.
[10]劉小敏,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理論研究綜述[J].區域經濟,2013,3(718):75~80.
[11]羅燕珠,璩向寧.寧夏沙湖歷年水質變化趨勢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