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萍 李寶根 葉常青
摘要:指出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和生態旅游休閑的需求不斷提高,為了進一步改善遂昌縣的森林生態環境,提出了構建森林生態景觀大框架,提升森林生態景觀效果,建設 “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以更好地為促進遂昌縣旅游事業等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關鍵詞:景觀林;類型;技術;遂昌縣
中圖分類號: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05302
1引言
遂昌縣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以甜櫧、木荷最為典型。森林植被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從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有次生馬尾松林、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針闊混交林、中山矮林和灌叢。根據2006年全省林木種質資源調查結果,全縣共有木本植物100科,348屬,1036種,可供開發利用的優良鄉土造林樹種100多種,花卉、綠化、觀賞樹種300多種,植物種類較為豐富。
2生態景觀類型
根據生態學、植物學和景觀學原理,遂昌縣現主要有常綠闊葉林景觀、常綠落葉闊葉林景觀、針闊葉混交林景觀、落葉闊葉林景觀、針葉林景觀、經濟林景觀、竹林景觀、灌木林景觀等多種森林生態景觀類型,但其各生態景觀類型面積分布不均,色彩變化不大,視覺效果不佳,主要表現在常綠闊葉林景觀面積比重少,針葉林景觀面積比重大,林相單調或破碎、季相變化少、樹種分布不均或單一、層次結構簡單、林分稀疏等方面。根據規劃區域生態景觀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整體形態、季相變化、層次變化等多種生態系統和空間類型出發,按照規劃原則,通過在各景觀類型中進行目的樹種的培育或改造,逐步提高規劃區域常綠闊葉林景觀面積比重,減少針葉林景觀面積比重,調整森林生態景觀面積,豐富森林生態景觀樹種,增加森林生態景觀層次,提升森林生態景觀效果。
2.1景觀保護型
將森林生態景觀建設區域內現有郁閉度≥0.5的喬木林,所有經濟林、竹林、特殊灌木林以及未成林造林地(針葉林除外),苗圃地和林業輔助生產用地等均納入森林生態景觀保護型。區域內,具有較高的森林生態景觀價值的常綠闊葉林景觀、常綠落葉闊葉林景觀、針闊混交林景觀。對這些景觀,應采用限制采伐的方式進行嚴格的保護管理。其中,《遂昌縣林木資源限制采伐工作方案》劃定為禁伐區的林地面積,要嚴格限制采伐;對于非禁伐區的林地面積,原則上禁止采用皆伐和大面積擇伐;對于林業生產經營區的人工商品林基地(含工業原料林、合作造林、世行貸款造林)可準予皆伐,但要控制采伐區塊面積,避免集中成片采伐,盡量降低其對生態景觀整體形象的破壞。
2.2景觀改造型
將森林生態景觀建設區域內現有郁閉度<0.5的有林地、疏林地、針葉樹種的未成林造林地、其它灌木林地等納入森林生態景觀改造型。應根據現實林況和立地條件等,選用觀賞價值高的優良闊葉樹種進行補植改造,增加其樹種結構、植被層次和季相變化,提高其整體生態效能和景觀效果。對郁閉度<0.5的有林地和疏林,首先應伐去林地內的枯死木、風倒木、風折木、病腐木和過密的植株,以及觀賞價值低的苦楝、泡桐、構樹、小構樹、石巖楓等樹種,并注意保護香樟、木荷、石櫟、楓香、苦櫧、青岡、冬青等目的闊葉喬木樹種,觀賞價值高的梔子花、杜鵑、滿山紅、馬銀花等灌木,以及紫藤、香花崖豆藤、網絡崖豆藤等藤本植物。每個要改造的小班,應結合立地條件,宜選用楊梅、閩楠、紅楠、刨花楠、木荷、苦櫧、甜櫧、青岡、香樟、乳源木蓮、深山含笑、野含笑、杜英類等常綠喬木樹種或小果冬青、南酸棗、山桐子、馬褂木、楓香等落葉樹種進行改造。規劃有林地改造面積5853.9hm2,其中近期改造面積1034.3hm2,占有林地改造面積的17.7%;中期改造面積3493.4hm2,占59.7%;遠期改造面積1326.2hm2,占22.6%,補植密度以300~600株/hm2為宜。規劃疏林改造面積114.0hm2全部在近期完成。
2.3景觀營造型
對森林生態景觀建設區的采伐跡地、火燒跡地、宜林荒山荒地等,根據立地條件分別宜樹、宜灌或宜草等進行綠化。現有未綠化的宜林荒山荒地,基本上立地條件都較差,難以營造成較好的森林生態景觀,因此要以種灌及種草來綠化為主;對立地條件較好的宜林荒山荒地,選擇木荷、甜櫧、櫟類、楓香、櫸樹等樹種營造闊葉林景觀。今后采伐等形成的跡地,要及時并按照規劃的生態景觀建設方向造林綠化;坡耕地利用楊梅、厚樸、柿樹、毛竹、茶葉等生態經濟樹種營造經濟林景觀。
3生態景觀建設技術措施規劃
3.1立地類型劃分
根據規劃區的地貌、海拔、坡向、土壤、土層厚度等對樹木生長影響的分析,確定以海拔、坡向、土壤為主要因子來劃分立地類型,并擬定各立地類型的主要適生樹種。
2014年10月綠色科技第10期
鄭慧萍,等:遂昌縣景觀林建設的類型及關鍵技術資源與產業
3.2樹種選擇
根據“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優先選用觀賞價值和生態效能高,并有成功種植經驗的優良鄉土闊葉樹種進行生態景觀改造和培育,增加樹種組合和植被層次及季相變化,既能適宜林地的立地條件,又能滿足生態景觀的建設要求,達到投資少、見效快、景觀美、地方特色鮮明的目的。此次規劃主要選擇以下樹種。
3.2.1按生態習性分
常綠闊葉喬木樹種有香樟、浙江樟、楠木類、細柄蕈樹、木荷、青岡、苦櫧、甜櫧、米櫧、羅浮栲、栲樹、南嶺栲、烏楣栲、杜英類、猴歡喜、香港四照花、木蓮類、含笑類、楊梅、冬青類、桂花;落葉闊葉喬木樹種有楓香、缺萼楓香、毛紅椿、連香樹、秀麗槭、檫樹、小果冬青、南酸棗、馬褂木、銀杏、櫸樹、黃連木、柿樹、藍果樹、無患子、光皮樺、黃山欒樹;常綠灌木樹種有構骨冬青、毛瑞香、浙江蠟梅、梔子花、杜鵑、茶葉、鹿角杜鵑、云錦杜鵑、夾竹挑、女貞;落葉灌木樹種有滿山紅、丁香杜鵑、毛黃櫨、美麗胡枝子;常綠藤本植物有常春油麻藤;竹類有毛竹、遂昌雷竹。
3.2.2按主要用途分
浙南及遂昌特色樹種有遂昌冬青、遂昌大果油茶、遂昌雷竹、九龍山榧、浙江蠟梅、伯樂樹、樂東擬單性木蘭、閩楠、鳳凰楠、細柄蕈樹、毛紅椿;觀賞樹種有伯樂樹、含笑類、木蓮類、浙江紅山茶、遂昌大果油茶、香港四照花、毛瑞香、常春油麻藤、美麗胡枝子、杜鵑、滿山紅、丁香杜鵑、鹿角杜鵑、云錦杜鵑等;春—色葉樹種有黃連木、刨花楠、紅楠、閩楠、細柄蕈樹等;秋—色葉樹種有楓香、藍果樹、毛黃櫨、秀麗槭、銀杏、櫸樹、山烏桕、黃連木、香港四照花等;常色葉樹種有栲樹、米櫧、羅浮栲、南嶺栲、杜英類、猴歡喜等。
3.3林地清理與整地
造林前的林地清理與整地,無論是無立木林地的造林,還是林分補植改造,都不能破環周圍的森林生態環境與生態景觀。所以,只對造林地劈除草灌與清理樹根、石塊等雜物,并保留目的樹種。整地方式采用挖大穴,穴的規格一般為50cm×50cm×40cm,容器苗可適當減少挖穴規格,挖穴后及時回填,以免引起新的水土流失。
3.4造林密度、種植季節與種植方式
景觀營造,造林密度為2100~2700株/hm2,其中大苗造林密度為1500~1800株/hm2,小苗造林密度為2500~3000株/hm2。景觀改造,有林地、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補植密度以600~1500株/hm2,灌木林地補植灌木樹種密度以1200~1800株/hm2,喬木樹種補植密度以900~1500株/hm2為宜。為提高成活率,需選擇春季或冬季植苗造林,即在樹液流動前的雨后無風陰天定植。種植方式采用植苗種植。栽植時應嚴格按《造林技術規程》要求進行。苗木盡可能當天栽完,當天栽不完的必須假植。苗木在起運時要帶泥球。難成活苗木,栽前可用ABT生根粉、GGR植物生長素蘸根造林等先進技術,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所有苗木裝車時,必須認真檢查,不得壓傷苗木,并用濕草覆蓋其根部,以防水分蒸發。
3.5補植與幼林撫育
種植后必須對幼林采用除草、松土、培蔸、擴穴、除萌、修枝等撫育措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對種植后死亡的幼樹及時補植,保證成活率達到合格要求。撫育次數為種植后第一、二年各1次,第三年1次,撫育時間為每年6月或9月。為防止水土流失,撫育方式采用塊狀撫育。
參考文獻 :
[1]劉秀晨.加強森林撫育 全面提升森林質量[J].中國產業,2011(7).
[2]沈孝輝.森林整體質量危機[J].綠色中國,2004(11).
[3]遂昌縣林業局.遂昌縣景觀林建設方案[R].遂昌:遂昌縣林業局, 2012.
[4]趙樹才.淺談太原市森林公園景觀林建設[J].林業科技,2004(5).
[5]王翔.生態景觀林建設指導理論與技術方法體系研究[J].浙江林業科技,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