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子洪 蔚松麗 彭桂彩
摘要:指出了在重點防護林建設項目中,要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既考慮造林的生態效益,又考慮社會經濟效益,做到針葉與闊葉相結合、常綠與落葉相結合,整個項目全部采用針闊或闊闊混交,大力發展珍貴樹種造林,嚴格按生態造林密度標準造林;同時與省林科院、浙江林學院等科研單位合作,進行各項造林對比試驗,大大提高了國債造林的科技含量。
關鍵詞:防護林;工程建設;現狀;特點;遂昌縣
中圖分類號:F3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04902
1引言
為了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改善生態環境,建立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遂昌縣于2001年開始了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工作。2003年,根據浙林分類辦文件精神,對全縣生態公益林區劃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和完善。2007年,根據省統一部署,及時完成了重點生態公益林的區劃界定完善工作。全縣區劃界定重點生態公益林6665個小班,共計864785畝,占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的26%。2009年以來主動新增生態公益林面積106.8萬畝,使全縣公益林面積達到195.1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8.8%。2009年榮獲浙江省公益林建設示范縣。分布于全縣20個鄉鎮,4個國營林場,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縣林業技術推廣總站承管的聯營基地,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浙西南“生態屏障”,素有“金山林海、仙縣遂昌”的美譽。
2林業建設情況
遂昌縣是浙江省的重點林區縣和產材縣之一,根據2009年森林資源調查,全縣土地總面積381.67萬畝,其中林業用地331.68萬畝,占總面積的86.9%;非林地49.99萬畝,占13.1%。森林覆蓋率82.3%。活立木蓄積量為779.23萬m3,竹林總株數為3524.53萬株。林業生產建設成績顯著。特別是1990年以來,由于引進世界銀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在此期間,不但引進了外資和先進的營林技術和管理方法,而且對造林質量、林分質量提高和林業發展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僅1989~1993年,全縣就共造林24.7萬畝,年均造林4.9萬畝,成為全省第一批消滅荒山縣。1991年和1995年遂昌縣兩次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1995年又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光榮稱號。1991~1994年遂昌縣世行貸款造林項目連續4年被評為“浙江省世行貸款造林項目優秀工程”,1994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世行貸款造林項目先進縣”榮譽稱號,2012年被省林業廳授予 “全省森林撫育工作先進縣”稱號。遂昌縣自2002~2012年度共承建實施重點防護林工程國債項目總規模97226畝。
3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木材市場的開放,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動,林業生產建設和森林保護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出現了重采不重造、火燒跡地更新難等現象,使得荒山、疏林面積又出現上升勢頭。再加上近幾年造林資金的嚴重不足,造林質量也有所下滑,種種不利因素,已造成森林林分質量下降,森林防護功能削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制約了全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于遂昌縣地處錢塘江、甌江源頭區,生態環境好壞也直接影響下游地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但生態環境建設資金仍嚴重不足,使得生態環境建設進程緩慢,嚴重制約了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步伐。
4建設目標和任務
根據“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三期工程的規劃思路和技術要求”及浙江省發改委、省林業廳的任務安排和要求,遂昌縣2013年重點防護林建設項目的目標是:按照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全面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堅持以生態效益為主,經濟、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把防護林建設與經濟林等林業產業發展相結合,與“山上治本”、“身邊增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將林地生態治理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相結合。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技術措施,建成以生態防護林為主體、農田林網及綠色通道為網絡、城鎮綠屏為節點的生態防護林體系,著力提高林地水土保持、水源涵養、防災減災等生態功能。提高森林質量,增加森林面積,以增強生態功能為主攻方向,建設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屏障。建設任務分為三塊,分別是對遂昌縣現有荒山荒地、疏林地、坡耕地實施人工造林;對具有封育條件的荒山、疏林地實施封山育林;按照林帶林網和四旁綠化要求,對遂昌縣部分重點鄉鎮進行村莊綠化。
5建設重點及規模
5.1工程布局
為了把重點防護林工程建設做到重點突出,根據生態區位的重要程度,要求按照流域治理,集中連片的原則,重點安排生態脆弱、敏感地區的防護林建設。結合遂昌縣的實際情況,將本次重點防護林建設項目任務安排在林業用地部分:宜林荒山、疏林地,低產低效林地、礦區等;非林業用地部分:荒灘荒地和沙化土地,自然村莊、湖、庫四周,河流、水渠、道路兩側。對現有荒山荒地等無立木林地、疏林地以及坡耕地規劃人工造林;對生態公益林區內具有封育條件的荒山、疏林(郁閉度0.2以下),規劃為無林地封山育林;規劃落實任務的鄉鎮有:垵口,大柘,妙高,云峰,濂竹,新路灣,北界,應村,湖山,金竹,黃沙腰,柘岱口,西畈,龍洋14個鄉鎮及牛頭山林場、白馬山林場2個國營林場。林帶林網片林主要分布妙高城鎮。
2014年10月綠色科技第10期
鐘子洪,等:遂昌縣重點防護林工程建設現狀及特點資源與產業
5.2建設規模
重點防護林項目建設按照“統籌安排,突出重點,量力而行,分批實施”的原則,要求總規模中,人工造林面積比重不低于20%,且商品林面積比重不超過30%。本次重點防護林建設項目工程的總規模為5887畝,其中:山地人工造林4017畝,占總規模的68.2%;封山育林1570畝,占總規模的26.7%;林帶林網造林300畝(成帶面積以平均密度110株/畝折算),占總規模的5.1%。
6造林規劃設計和技術標準要求
6.1山地人工造林
符合重點防護林工程建設要求的現有荒山荒地無林地和疏林地、坡耕地,起始面積10畝以上。技術標準要求:造林應采取嚴格的水保措施,禁止全墾整地,嚴格執行“山頂戴帽,山腳穿鞋,山腰扎帶”的生態造林模式;造林樹種要多樣化,當年闊葉樹(或混交林)的造林比例要達到50%以上;生態公益林造林比重不低于70%;生態公益林造林樹種也可選擇毛竹、楊梅等生態經濟樹種,但必須按照《浙江省生態經濟型公益林營造林技術規范(試行)》執行;造林后三年內每年至少撫育一次以上;當年成活率85%以上,次年保存率80%以上,當年質量合格率 85%以上,第二、三年撫育率95%以上;苗木采用I、Ⅱ級苗或合格容器苗造林,當年容器苗育苗比重不低于70%;疏林地造林密度不低于正常造林密度的 90%。
6.2封山育林
具有封育條件郁閉度<0.2的無林地和疏林地,有望培育成喬木林的林地;起始面積150畝以上。技術標準要求:實行生態公益林的“五一”管理,簽訂封育合同、設立標志牌(碑)、落實專人巡護等封禁措施。封育期限為五年,質量合格率90%以上。無林地和疏林地封山育林實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充分利用林木的萌蘗能力和天然下種能力,并輔以人工補植、疏伐、除蘗、劈撫等人工促進更新措施,促期恢復森林;技術標準具體參照《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GB/T15163-2004)。
6.3林帶造林
鄉村級道路,湖、庫四周,小型河堤、圩堤、田間溝渠,現有荒山荒地、宜林地。技術標準要求:片林由喬木樹種、胸徑2㎝以上竹類植物或灌木樹種組成,郁閉度≥0.2或灌木(雜竹)覆蓋度≥30%,面積1畝以上,成片分布的林木,包括喬木林、竹林和灌木林。林帶由喬木為主,竹林、灌木樹種組成,連續長度100m以上,按一定規則配置,具有生態防護、景觀、生產功能的帶狀林木,包括喬木林帶、竹林帶、樹帶、灌木林帶和灌帶。喬木林帶具體要求行數在2行以上且行距≤4m,或單行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寬度在10m以上,達到有林地標準的林帶。
參考文獻:
[1]溫紹能.富源縣珠江防護林工程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J].云南科技管理,2012(6).
[2]陳建義.大興區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經驗及存在問題探討[J].華東森林經理,2008(5).
[3]黃雙興.福建省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8(4).
[4]張樹根.榆林市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J].榆林科技,2007(5).
[5]周生賢.中國林業的歷史性轉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