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
【摘要】 目的 探討腎小球濾過率(eGFR)下降與腦卒中類型及預后關系。方法 4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 其中32例為缺血性腦卒中(A組), 8例為出血性腦卒中(B組), 比較兩組eGFR等指標差異;所有患者根據eGFR由低到高分為1組、2組、3組, 觀察三組預后。結果 組間比較, A組患者入院時eGFR顯著高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胱抑素C(CysC)、尿酸(UA)、白蛋白(ALB)、血紅蛋白(HGB)水平及微量白蛋白尿(UMA)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院2周后A組eGFR顯著低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 B組患者入院2周后eGFR顯著高于入院時,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A組患者入院時和2周后的eGF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組患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死亡率顯著高于2、3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2組患者的NIHSS評分、死亡率又顯著高于3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eGFR下降與腦卒中類型及預后密切相關, 值得臨床充分重視。
【關鍵詞】 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腦卒中;類型;預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72
腦血管病對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現階段, 在我國, 每年有200萬以上的腦血管新發病例, 達到了120~150萬的死亡病例[1]。目前, 國內還很少有相關醫學學者深入研究腎小球濾過率和腦卒中的關系。本研究對2012年5月~ 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 探討了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與腦卒中類型及預后關系,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腦卒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 均經頭顱CT/MRI確診為急性腦卒中, 均為首次發病, 均知情同意;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及其他原因引發的缺血性腦卒中、既往有卒中史、腫瘤、遺產性疾病、顱內感染等患者排除在外。其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齡37~90歲, 平均年齡(66.4±14.2)歲;發病時間1~24 h, 平均發病時間(12.6±11.6)h;病程3~39 d, 平均病程(21.5±17.7)d。
在腦卒中類型方面:32例患者為缺血性腦卒中(A組), 8例患者為出血性腦卒中(B組);在eGFR方面:15例患者<60 ml(min·1.73 m2)(1組 ), 15例患者60~90 ml(min·1.73 m2)
(2組), 10例患者≥90 ml(min·1.73 m2)(3組)。
1. 2 方法 在各組患者入院第2天(作為入院時指標水平檢測)及2周后清晨將其空腹血液及尿液樣本采集下來, 然后采用LX-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患者eGFR、CysC、UA、UMA、ALB、HGB等腎功能相關指標進行檢測。在各組患者入院時和出院時專業神經內科醫師分別應用NIHSS對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定, 共11項評分標準, 分值0~42分, 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分值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3]。同時, 對各組患者的死亡情況進行認真觀察并將其詳細記錄下來。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A組和B組患者入院時和2周后腎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組間比較, A組患者入院時eGFR顯著高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CysC、UA、UMA、ALB、HGB水平及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院2周后A組eGFR顯著低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 B組患者入院2周后eGFR顯著高于入院時,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A組患者入院時和2周后的eGF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2 1組、2組、3組患者NIHSS評分和死亡情況比較 1組患者NIHSS評分、死亡率顯著高于2、3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2組患者的NIHSS評分、死亡率又顯著高于3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現階段, 在全球范圍內, 腦卒中均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 近年來, 臨床日益廣泛地關注了腦卒中患者腎功能不全的發生發展, 二者具有錯綜復雜的關系。相關醫學學者研究表明[4-8], 人群達到了3.0%~11.2%的腎功能下降發生率。從這里可以看出, 腦卒中的發生和腎功能下降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但是仍然需要相關醫學學者將二者的因果關系進一步明確下來。眾所周知, 慢性腎臟病患者一方面和腦血管病有高血壓、血脂異常、超體質量等很多共同的危險因素, 另一方面還有貧血、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電解質紊亂、慢性炎癥狀態、高分解代謝等因腎功能下降引發的危險因素存在。二者共同作用, 最終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腦卒中發生的危險性[9-11]。本研究結果表明, 組間比較, A組患者入院時eGFR顯著高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CysC、UA、ALB、HGB水平及UMA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院2周后A組eGFR顯著低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 B組患者入院2周后eGFR顯著高于入院時,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A組患者入院時和2周后的eGF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和相關醫學學者研究結果一致[12]。
腎功能下降一方面直接而深刻地影響著腦卒中的發生, 另一方面還直接而深刻地影響著腦卒中預后。相關醫學學者對1350例首次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研究[12], 依據eGFR情況分為三組, 即A組[eGFR>60 ml(min·1.73 m2)]、B組[30 ml(min·1.73 m2)≤eGFR≤60 ml(min·1.73 m2)]、C組[eGFR<30 ml(min·1.73 m2)], 對其進行10年的隨訪, 對其他危險因素進行調整后發現B組患者的死亡率是A組的1.21倍, C組患者的死亡率是A組的1.76倍, 從這里可以看出, 在腦卒中患者死亡率的預測中, 腎功能是一個重要的獨立因素。還有相關醫學學者隨訪了eGFR<90 ml(min·1.73 m2)
的361例平均年齡和平均eGFR分別為72.1歲和(61.5±16.6)ml
(min·1.73 m2)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 結果表明和腎功能正常者相比, 腎功能受損患者具有明顯較高的病死率[1]。本研究根據eGFR, 將所有患者進行分組:15例患者<60 ml(min·1.73 m2)
(1組 ), 15例患者60~90 ml(min·1.73 m2)(2組), 10例患者≥90 ml(min·1.73 m2)(3組), 結果表明, 1組患者NIHSS評分、死亡率顯著高于2、3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而2組患者的NIHSS評分、死亡率又顯著高于3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和相關醫學學者研究結果一致[12]。
總之, eGFR下降與腦卒中類型及預后密切相關, 值得臨床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 卞炳賢, 周韻斕, 沈立松.腎小球濾過率評估方程在不同人群中的適用性.檢驗醫學, 2015(7):680-683.
[2] 喬平, 曾和松, 黃芬, 等.尿微量白蛋白/腎小球濾過率與對比劑腎病發生的相關性.實用醫學雜志, 2015(11):1790-1793.
[3] 顧紅霞, 秦利, 傅宏亮, 等.基于血清肌酐的腎小球濾過率估算值與99mTc-腎小球濾過率的相關性.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0, 30(11):1376-1379.
[4] 陳亞寧, 姚合斌.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的相關因素分析.實用醫學雜志, 2015, 31(10):1685-1687.
[5] 蘇亮, 白書昌, Bundhoo Kaviraj, 等. 8種eGFR估算方程評價心血管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的診斷價值比較.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 2011, 31(7):1220-1223.
[6] 余思韻, 李覺, 張麗娟, 等. MDRD與CKD-EPI腎小球濾過率評估公式在外周動脈疾病患者中的應用.中華腎臟病雜志, 2015, 31(10):755-759.
[7] 孫明裕, 褚俊, 韓永生.肌酐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對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影響及危險因素.中國循環雜志, 2015(4):331-334.
[8] 王洋, 鄭曉明, 安莎莎, 等.長、短時血壓變異對老年人群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6(1):60-67.
[9] 劉紅春, 蘇利沙, 趙占正, 等.血清胱抑素C評估慢性腎臟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的應用研究.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14, 37(3):184-188.
[10] 王寅, 王蓓莉, 郭瑋, 等.腎小球濾過率計算公式的發展和比較. 檢驗醫學, 2015(7):668-673.
[11] 虞倩, 王蓓麗, 郭瑋, 等.腎小球濾過率的測定方法及其臨床應用.檢驗醫學, 2015(7):674-679.
[12] 王蓓麗, 郭瑋, 潘柏申, 等.估算腎小球濾過率在慢性腎臟疾病診療中的研究現狀.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14, 37(12):899-902.
[收稿日期:2016-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