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峰+張玉芝+趙明中+王曉紅
【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復治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43例)和對照組(36例)。對照組患者僅采取基礎治療, 實驗組在基礎干預同時采取早期康復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平均臥床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平均臥床時間(6.84±2.50)d、平均住院時間(20.85±9.55)d明顯短于對照組(8.84±3.50)d和(24.85±7.55)d, 并發癥的發生率7.0%(3/43)明顯小于對照組16.7%(6/3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復治療可縮短住院時間, 改善預后效果, 減少并發癥, 提高生活質量, 值得推薦。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復治療;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91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常見危重疾病, 傳統認為該類患者治療后至少保持1周的絕對臥床, 才可進行康復治療, 而且只有低危冠心病患者采取[1]。而隨著對該疾病的深入研究, 主張在早期采取康復治療, 針對高危冠心病患者在訓練方案上進行適當的修改和調整, 也可得到有效的身體恢復[2]。早期康復治療, 近期療效為加快心理和身體康復, 避免或者減少出現冠心病監護室綜合征等并發癥[3]。在遠期能夠減少該疾病的反復發作, 降低病死率。本次研究中選取2014年8月~
2015年10月收治的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治療, 觀察的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43例)和對照組(36例), 實驗組患者中男24例, 女19例, 最小年齡為49歲, 最大83歲, 平均年齡(60.34±7.92)歲, 22例為前壁心肌梗死, 8例為廣泛前壁心肌梗死, 7例為下壁心肌梗死, 4例為高側壁心肌梗死, 2例為其他。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 女13例, 最小年齡為51歲, 最大84歲, 平均年齡(60.76±8.76)歲, 19例為前壁心肌梗死, 6例為廣泛前壁心肌梗死, 6例為下壁心肌梗死、3例為高側壁心肌梗死, 2例為其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僅采用常規的對癥治療。
1. 2. 2 實驗組在常規治療的同時采取早期的康復治療:①溶栓再通且無并發癥者選擇2周康復治療, 在第1~2天, 使患者保持臥床休息, 活動肢體, 在床上坐起, 2次/d, 堅持10 min/次, 第3天, 在床邊坐椅子, 2次/d, 堅持10 min/次, 第4天進行床邊站立, 2次/d, 堅持10 min/次, 第5天, 在室內2次/d, 步行20 m/次, 第6~10天, 步行50~300 m/次, 且上下一層樓, 2次/d。第11~14天, 步行300 m, 同時上下兩層樓, 2次/d, 第15~21天, 模擬出院后早期的活動量, 做到日常生活的自理。②有心臟并發癥患者, 選擇4周康復治療, 第1~2天保持臥床休息以及被動活動, 在第3天, 患者要被動坐位, 2次/d, 堅持5~10 min/次, 第4天要被動坐位, 使四肢得到主動活動。在第5天, 保持床上坐位, 對四肢進行主動活動, 第6~9天, 在床邊靜坐一直到床邊站立, 2次/d, 堅持5~10 min/次, 第10~14天, 練習扶床邊走動, 2次/d, 走動5步/次, 一直到室內步行, 堅持20步/次, 2次/d。在第15~21天, 練習走廊步行, 堅持50~300 m/次, 2次/d;在第22~27天, 步行300 m/d, 再上下一層樓, 一直到步行500 m, 再上下2層樓, 2次/d。在第28天, 做低水平活動的平板運動試驗, 對出院后早期的活動量進行模擬。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平均臥床時間(6.84±2.50)d, 平均住院時間(20.85±9.55)d, 3例出現并發癥, 發生率為7.0%(3/43)。對照組患者平均臥床時間(8.84±3.50)d, 平均住院時間(24.85±7.55)d, 6例出現并發癥, 發生率為16.7%(6/36)。實驗組患者的平均臥床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的康復治療, 近些年來受到重視, 并積極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推廣, 還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 不斷改善治療計劃。通過多年的臨床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早期接受康復治療, 效果顯著, 且安全性較高, 能夠促使心肌缺血的改善, 提高心血管的儲備能力, 促使心率變異性得到改善, 盡早恢復心功能, 減少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以及尿路感染等癥狀。實驗組患者采取早期康復治療措施, 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個性化原則, 沒有并發癥的患者可選擇2周的康復程序。對于有心臟并發癥的患者選擇4周的康復程序, 根據醫療條件和患者的具體病情、年齡和身體情況給予相應的調整。治療時還要進行心電監護, 觀察患者身體體征和病情的變化, 及時給予有效調整。對照組患者僅采用常規的對癥治療, 療效一般。實驗組患者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前還要叮囑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項, 保持良好的休息, 合理飲食, 每天做適當的運動鍛煉, 提高身體素質, 提高抵抗力, 避免出現其他的并發癥, 減少病情的反復發作。
綜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康復治療可縮短住院時間, 改善預后效果, 減少并發癥, 提高生活質量, 可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梁欣, 何翠竹, 楊蓉,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急診介入治療后早期康復的效果觀察.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14(1):93-95.
[2] 胡鳳英, 孔愛華.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觀察. 醫學綜述, 2013, 10(3):555-557.
[3] 周昆林, 王耀國, 許朝祥, 等. 早期程序康復治療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經皮冠脈介入后QTc離散度的影響.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22(4):924-925.
[收稿日期: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