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暉 包慶武 許立華
【摘 要】 目的 探討經皮椎體成形術中骨水泥使用量與療效的關系。方法 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32例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自愿接受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根據術中骨水泥使用量分組。充填比例<50%者納入小劑量組,充填比例≥50%者納入常規劑量組。隨訪12周以上,以疼痛改善程度、傷椎高度恢復值、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VAS評分下降值、傷椎高度恢復值均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常規劑量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小劑量組,組間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采用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椎體壓縮性骨折具有良好的療效,術中骨水泥使用量與疼痛改善程度、傷椎高度恢復程度無關,使用常規劑量骨水泥存在著增加并發癥的風險。從手術安全性考慮,應盡可能減少術中骨水泥的使用量。
【關鍵詞】 經皮椎體成形術 椎體壓縮性骨折 骨水泥 使用量 治療效果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由骨質疏松引起的椎體壓縮性骨折越來越多。經皮椎體成形術具有操作簡便、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已成為目前臨床治療椎體壓縮性骨折的首選治療方法[1]。但對于術中骨水泥使用量尚無統一的標準。本研究探討了經皮椎體成形術中骨水泥使用量與療效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32例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包括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齡59歲~84歲,平均年齡(70.38±9.24)歲;體重49kg~75kg,平均體重(63.25±11.37)kg;致傷原因包括跌倒22例、扭傷10例。所有患者受傷后均出現傷椎叩擊痛,活動時疼痛加劇,臥床休息后癥狀未緩解,經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椎體壓縮性骨折,研究對象排除合并脊髓、神經根損傷、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肝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手術者。
根據術中骨水泥使用量分組,骨水泥注入量與傷椎關系采用充填比例表示,充填比例=骨水泥注入量(ml)/病變體積(cm3)。12例充填比例<50%者納入小劑量組,20例充填比例≥50%者納入常規劑量組。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發現其在年齡、體重、性別、致傷原因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組醫生完成手術操作,取俯臥位,將腹部懸空,術前在C臂機下定位傷椎。以傷椎椎弓根體表投影點上方3mm處作為穿刺點并標記,穿刺針與椎體矢狀面呈30°。常規消毒、鋪手術巾,皮下注射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C臂機透視下穿刺,穿刺過程中確保椎弓根和穿刺針保持平行走向,當針尖超過椎體后壁2mm時停止進針,退出針芯,將調制好的拉絲期骨水泥于注入椎體前1/3處,觀察骨水泥彌散情況,待凝固后取出套筒,縫合切口并無菌包扎。術畢保持俯臥位20min,無異常情況后送返病房。術后24h在腰圍保護下活動,72h后去除敷料。靜脈注射抗生素3d以預防感染,口服鈣劑改善骨質疏松癥狀[2]。
1.3 評價標準
術后隨訪12周以上,定期進行X線、CT等影像學檢查。傷椎高度恢復值=術后12周傷椎高度-術前傷椎高度。
采用可視化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疼痛程度,VAS評分下降值=術前VAS評分-術后12周VAS評分。
1.4數據分析方法
數據錄入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分析。P值<0.05時表示組間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疼痛改善程度、傷椎高度恢復情況
兩組VAS評分下降值、傷椎高度恢復值均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2.2 術后并發癥
常規劑量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小劑量組,組間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3 討論
經皮椎體成形術采用經皮穿刺后向椎體內注入骨水泥的方法,達到增加椎體強度和脊柱穩定性的目的,術中注射骨水泥后傷椎強度和高度得到恢復,椎體內微骨折也得以穩定[3]。骨水泥凝固后承擔了大部分軸向應力,大大減少外力對椎體內神經的刺激。骨水泥凝固過程中產生的化學反應和熱效應化學破壞了感覺神經末梢,使疼痛感大大降低。該方法可有效改善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的傷椎塌陷,緩解腰背疼痛癥狀,部分甚至全部恢復椎體高度,為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帶來福音[4]。
注入的骨水泥向椎體周圍滲漏是經皮椎體成形術常見的并發癥,不僅可能影響手術效果,還可能造成鄰近神經血管損傷、肺栓塞等嚴重后果,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術后傷椎強度和剛度增加,也會導致鄰近椎體的應力改變、椎間盤壓力增大,易發生鄰近椎體繼發骨折等并發癥[5]。如何減少經皮椎體成形術后的并發癥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有研究認為,減少骨水泥使用量可降低滲漏風險,但是否會影響手術效果則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小劑量骨水泥還可減少椎體終板的變形、偏曲,充分發揮椎間盤對于鄰近椎體的緩沖和保護作用[6]。
本研究探討了經皮椎體成形術中骨水泥使用量與療效的關系,發現骨水泥常規劑量組和小劑量組術后VAS評分下降值、傷椎高度恢復值均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這一結果表明:采用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椎體壓縮性骨折具有良好的療效,術中骨水泥使用量與疼痛改善程度、傷椎高度恢復程度無關。而常規劑量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小劑量組,這一結果表明:使用常規劑量骨水泥存在著增加并發癥的風險。從手術安全性考慮,應盡可能減少術中骨水泥的使用量。
參考文獻
[1]陳曉斌,任繼鑫,張建政,等.PVP手術中骨水泥滲漏至椎間隙與術后疼痛恢復的關系[J].北京醫學,2015,37(11):1040~1043.
[2]秦世旭.小劑量骨水泥與常規劑量骨水泥治療老年骨質疏松壓縮性骨折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醫學,2016,25(4):381~382.
[3]李健斐,易玉海,孫鋼,等.經皮椎體成形術中骨水泥劑量對骨質疏松椎體力學性能的影響[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6):987~990.
[4]李中連,周森葉,沈海琦,等.關于經皮椎體成形術骨水泥注入量及相關技術的應用分析[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2,20(6):43~44.
[5]程才,王路,李書奎.經皮椎體成形術中注入不同劑量骨水泥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對比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5):460~461.
[6]費昊東,謝躍,季峰,等.小劑量骨水泥注射在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椎體骨折中的應用[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4(4):33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