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黔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索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使用中醫治未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應用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接收的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患者96例,隨機分為使用常規護理治療的對照組患者48例,使用中醫治未病治療的觀察組患者48例,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發病人數1例,臨床發病率為2.08%;對照組患者發病人數9例文,臨床發病率為18.75%,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具有臨床參考價值。結論:中醫治未病能夠降低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發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中醫治未??;治療效果
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病發后,患者體內的血液濃度會急速上升,血液周圍的阻力升高,血液流通速度明顯下降,導致心血管周圍的細胞聚集濃度升高,造成血栓和毛細管血液堵塞的情況出現,嚴重的甚至造成組織性缺血等壞死癥狀,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極高[1]。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患者的病情發展較為迅速,容易造成腦血栓、心肌梗塞和腦部大出血等一系列重癥疾病,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預后效果不佳。基于此,本院主要研究中醫治未病治療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臨床治療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接收的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患者96例,隨機分為使用常規護理治療的對照組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齡59.6±5.7歲;使用中醫治未病治療的觀察組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齡59.2±7.5歲,且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等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方法治療,一旦患者的病情發生嚴重的變化,立刻通知主治醫生進行檢查,并定期進行體檢。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治未病進行治療,主要方法包括:①調節患者的胃腸道和脾胃,服用參苓白術散和健脾丸等藥物緩慢調節胃腸;如果患者出現食欲不佳或者厭食等情況,使用健胃消食片和保和丸等藥物配合治療[2];若患者出現氣血不足或身體虛弱等情況,補充增加歸脾湯和益氣丸等藥物輔助治療。同時,若患者出現嚴重的貧血或者血液循環不暢的問題,可增加當歸、紅花和丹參等藥物;男性患者若出現嚴重腎虛腎虧的問題,可適量服用補腎活血的藥物,增強身體的抵抗力;②加強飲食護理,提高患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的攝入量,嚴格控制鹽、水和脂肪的攝入;遠離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煙戒酒,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出現暴飲暴食或者厭食的現象發生;③對病人進行適當的心理指導和教育,給予情感支持和安慰,安撫病人的情緒和對治療的信心。配和家屬對患者的預后護理進行監督,確保患者能夠按照醫生囑咐定時服藥和運動,增強自身的抵抗能力;④在治療過程中,適當加強患者的運動量,可配和養身操舒展身體,確保全身血液的暢通,增強免疫系統的能力等。
1.3 臨床觀察指標
患者出院后,醫護人員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統計2年內患者復發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情況,分析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并進行數據對比。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χ2檢驗,若P<0.05為則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2年的隨訪觀察,統計和分析兩組患者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發生情況,詳情見表1。由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發病人數1例,臨床發病率為2.08%;對照組患者發病人數9例文,臨床發病率為18.75%,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具有臨床參考價值。因此,中醫治未病能夠降低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發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3 討論
中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系統功能逐漸衰退,身體的抵抗能力隨著下降,一旦出現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的情況,很容易誘發腦血栓和腦出血等重癥疾病。一旦患者發病,不僅造成患者生活質量的下降,而且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是一種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的重癥疾病。資料顯示,中醫治未病的臨床治療方法,是以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為核心,逐漸成為中醫預防保健治療的中藥理論原則。中醫治未病認為,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患者的脾胃受到嚴重的損傷,在治療過程中,應當優先調節患者的脾胃,從而增加全身血液流通的速度,加快新陳代謝。一般,臨床會使用參苓白術散和健脾丸等藥物,調節患者的脾臟和胃腸道,確保胃腸道正常蠕動,消化系統正常運作[3];若患者食欲不佳或者厭食,可配合服用健胃消食片等藥物,將堆積在腸胃內無法消化的食物消化,促進唾液酶和葉酸的分泌,從而刺激患者的食欲;若患者有嚴重的氣血不足貧血等情況,可先服用益氣湯和歸脾湯等藥物,治療患者血氣不足的情況后,再改善脾胃功能不足的;男性患者若出現嚴重的腎虛腎虧情況,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補腎益氣的藥物,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系統的能力,從而提高治療效果[4]。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統計和分析兩組患者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發生情況,詳情見表1。由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發病人數1例,臨床發病率為2.08%;對照組患者發病人數9例文,臨床發病率為18.75%,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比具有臨床參考價值。綜上所述,中醫治未病能夠降低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發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肖桂祥.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中醫治未病效果觀察[J]. 光明中醫, 2015, 5(30): 998-999.
[2]袁慧霞.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中醫治未病分析[J].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5,7(3):193-194.
[3]曹學斌.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中醫治未病臨床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 2013, 4(6): 3-4.
[4]周強.心腦血管動脈硬化癥的中醫治未病臨床研究[J]. 中醫臨床研究, 2014, 28(6):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