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王斌
【摘 要】 目的 分析和確定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產生環節、危害程度及職業病危害控制措施的防護效果,對存在問題進行探討。方法 采用職業衛生現場調查、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檢驗法、職業健康檢查等方法相結合進行評價。結果 采用了較為合理的職業病危害控制措施,較好地控制了職業病危害的發生,有效的保護了勞動者。
【關鍵詞】 制藥 職業病危害 防護措施 控制效果
制藥項目所在公司是世界上以研究為基礎的大型制藥和保健品公司之一,是處方藥、疫苗、生物制劑和非處方藥發明、開發、制造及銷售的領導者,進入中國以來,主要生產抗生素類藥、鈣補充劑、多種維生素、婦女保健品等19個處方類和非處方類藥品。我們對其鈣爾奇和善存片制藥項目進行了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
1 評價內容和方法
1.1 評價范圍
評價范圍主要包括:改建的制藥車間1座、成品倉庫1座、綜合樓1座以及動力站1座等。
1.2 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廠址選擇、生產系統和輔助生產系統的總體布置、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車間建筑物衛生學要求、職業病危害控制設施配置及效果、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配置及使用情況、輔助用室、職業健康檢查及職業病發病情況、應急救援措施使用情況、警示標識的設置情況、職業衛生管理情況等進行調查分析與評價。
1.3 評價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1-4]等。
2 結果和分析
2.1 生產工藝
主要經過稱料配料、混粉壓片、包衣包裝等工序。
2.1.1 稱料配料
各原輔料依次人工倒入料斗內,用真空泵把各原輔料裝進自動真空稱重和分配系統。
2.1.2 混粉
利用容器提升裝置將料斗提升至混粉機口,將原輔料配方倒入混粉機上的混粉罐內,按規定的時間進行混粉。
2.1.3 壓片
將混粉完成的原輔料配方通過專門設計的轉移滑槽從二層的加料間移送至壓片機內進行壓片,壓片完成的片劑裝入片劑罐。
2.1.4 包衣
包衣配料倒入定量純水,進行振動、混合,配制包衣料。
將裝有包衣料的包衣供給器與包衣機的泵相連,以規定流速將包衣料輸送到空氣噴嘴,給片劑包衣。
2.1.5 檢片
包衣完成后,將包衣后的片劑倒入指定料斗,由包衣間轉入檢片間,由自動檢片機進行檢片,將不合格的片劑篩選剔除。
2.1.6 包裝
將檢片后的片劑倒入指定料斗,由檢片間轉入包裝區,通過包裝機進行自動化包裝。
2.2 主要職業病危害分析
2.2.1 化學毒物
善存片生產過程中,使用微量的有毒化學物質硒酸鈉、偏釩酸鈉、硫酸鎳、氧化鋅、氧化鎂、硫酸錳等,其中硒酸鈉屬劇毒物品,硫酸鎳屬高毒物品,雖然使用量均不大,但稱量、配料、混粉崗位工人均有接觸的可能。
2.2.2 粉塵(碳酸鈣、其他粉塵)
各固態(粉狀)原輔料在轉移、拆包、稱量、配料、人工倒入、混粉等過程中,粉塵可逸散并漂浮在作業場所空氣中,對作業工人造成一定的損害。主要是磷酸氫鈣、微晶纖維素、泛酸鈣、色粉等固態粉末狀原輔料混合粉塵。
2.2.3 噪聲
主要為生產設備在正常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機械性噪聲或空氣動力性噪聲。產生的主要設備或環節有:混粉機、壓片機、檢片機、包衣機、包裝機、除塵器、動力站等。
2.3 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度濃度
2.3.1 毒物
毒物共檢測了22個點132個數據,所檢測各點化學有害因素濃度均在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 GBZ 2.1-2007規定的接觸限值之內。
2.3.2 粉塵
粉塵共檢測了7個點32個數據,粉塵檢測8小時時間加權濃度符合相關接觸限值,但Rm819過篩間過篩等處超限倍數超標。粉塵粒徑大部分在10μm以上,該塵粒容易被滯留在鼻腔和大氣道,吸入呼吸道深部的較少。
2.3.3 噪聲
噪聲共檢測了43個點129個數據,Rm214制粒(出料)、RM350壓片、RM819過篩、RM136快線內包、Rm138高速線內包、Rm144琺瑪線內包、Rm223包衣、Rm228檢片間、Rm226檢片等處等效噪聲強度均超過85dB(A),噪聲危害嚴重。
2.4 主要防護措施
除稱量、配料、混粉、包衣料配制需人工操作外,其他各工序如壓片、包衣等均為機械化作業。粉態物料經稱量后人工倒入密閉的混粉罐內,混粉完成后的物料轉移至密閉的壓片機內,以及后續的包衣料配制過程均在密閉的混粉器內完成,這些密閉的容器均安裝有吸風管道,外接除塵器。安裝5臺除塵器,稱量、配料、混粉、壓片等過程產生的含塵氣流經除塵器(總風量達3,500m3/h,除塵效率99.5%以上)處理后達標排放。
設備選購美國最新型號,產生的噪聲強度要弱,空壓機選用噪聲較低的螺桿式。在平面設計上,結合功能分區和工藝分區,合理配置設備、機械的位置,將產生較大噪聲的車間生產設備以及動力站遠離辦公樓,廠界設置綠化帶等措施。對高噪聲設備設置減振部件。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通過現場調查、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及定性定量分析,項目在建設期間遵循了國家有關職業病危害預防和職業衛生管理的法律、法規,采用了較為合理的職業病危害控制措施,較好地控制了職業病危害的發生。
3.2 建議
(1)多處等效噪聲強度不合格,加強對產生噪聲設備的維護和保養,安裝消聲設施,做好設備的密閉、隔音等;(2)加強個人防護措施;(3)加強健康監護;(4)加強實驗室管理。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主席令第52號,2011年12月31日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GBZ 1-2010,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GBZ 2.1-2007,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