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明SHAO Ming-ming;李達LI Da;劉張鴻LIU Zhang-hong;李龍勝LI Long-sheng
(山東黃金礦業(萊州)有限公司三山島金礦,萊州 261442)
(Sanshandao Gold Mine,Shandong Gold Mining(Laizhou)Co.,Ltd.,Laizhou 261442,China)
山東黃金集團金倉礦業有限公司倉上分礦新立礦區位于萊州市三山島鎮新立村,地理坐標:東經119°56′15″~119°51′00″,北緯37°23′15″~37°24′00″。礦區地處萊州灣濱海平原地帶,其北、西兩面瀕臨海,僅東南與陸地相連。地勢低洼而平坦,地面海拔標高一般為1.2~4.5m,區內最高峰為三山島,海拔為67.3m。
三山島金礦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中朝地臺膠遼臺隆的郯廬斷裂帶(山東省境內稱沂沐斷裂帶)的東側,有較為復雜的區域地質背景。
區域地層以第四系砂、粘土層與太古界膠東群,下元古界粉子山群和上元古界蓬萊群為主。膠東群主要是一套呈層狀產出的變質巖系,是膠東古隆起結晶基底的重要組成部分,系一套基性火山巖及泥砂質陸源碎屑建造遭受中一深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巖石類型主要包括黑云斜長片麻巖、白云母片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黑云變粒巖及斜長角閃巖等。巖石的混合巖化較為強烈,主要分布在棲霞—招遠背斜的核部,粉子山群主要分布在棲霞—招遠背斜的兩翼,由各種片巖、片麻巖、斜長角閃巖及變粒巖等組成。混合巖化作用較微弱,屬低一中等變質,與膠東群呈整合漸變關系。第四系砂、粘土層則廣泛分布于平原及溝谷區域。由于區域構造活動,膠東隆起的基底之上缺失古生界地層,蓋層主要為中、新生界地層。
區域內侵入巖主要為花崗巖,有形成于印支一蒸山早期的交代重熔型玲瓏巖體和燕山早期的郭家嶺巖體,產于新華廈系與基底構造復活部位,呈巖基產出,與區域內金礦體及礦點的成因有密切關系。與膠東群呈侵入接觸及過渡混合交代接觸,個別地段為斷層接觸。
基性巖均為煌斑巖,呈巖脈產出,廣泛分布,應形成于燕山晚期。區域構造輪廓總體為東西向展布的棲霞—招遠復式背斜,軸向近東西,但西部轉為南西西向,系早新華廈系Ⅰ級斷裂構造牽制改造而成。背斜核部為太古界膠東群,兩翼為元古界粉子山群,兩翼并伴有一系列規模不等的北北東,北東向多級剪性斷層,這類斷層控制了金礦床及金礦體的空間展布。
新立礦區是三山島金礦主要的生產礦區之一。幾年來,新立礦床西部礦體在走向上一直在進一步的控制中,礦體向西南部繼續延伸,成礦空間較大,遠景儲量豐富。新立礦區-200 米中段是新立礦區主要供礦的運輸巷道,也是新立礦區礦體在走向上已探明最遠的一個中段。通過(119、131勘探線)揭露發現,此段控礦主裂面及礦體和以前的礦體產狀有一定的變化,弄清此中段(119 線以西)礦體的走向和產狀對于礦區-200 中段的以下的中段西南部探礦和采切工程的布置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圖1 所示。

3.1 本次探礦方法和現場情況 本次探礦采用了以坑探為主的探礦方式,在勘探過程中嚴格要求勘探質量,由于礦體受主裂面控制,所施工的勘探工程必須穿過主裂面,以此來確定礦體真實產狀,為下一步的探礦工程和采切工程布置提供準確的依據,在頂板破碎區域,易發生采場頂板冒落,對探礦工程的布置產生了影響,對此我們及時編錄和探討采用沿脈加穿脈的方式避過冒落區,提供了準確的礦體位置,探明主裂面變化的同時,也探明了水文地質情況。
3.2 礦體賦存特征 礦體受成礦前和成礦中構造控制,礦化強度與蝕變巖的破碎程度及成礦裂隙發育程度密切相關,品位較高部位及礦體厚大部分,均是成礦裂隙發育,巖石破碎強烈地段,礦體即分布于緊靠主裂面之下的蝕變巖破碎強烈、成礦裂隙發育的黃鐵絹英巖化碎裂巖帶內。
斷裂蝕變帶在119,123 線轉彎,說明成礦期斷裂多處發生壓扭性活動,但總體大走向地段為引張啟開部位,為礦液的運移和沉淀提供有利空間,形成了礦床的主礦體。
3.3 成礦階段的劃分[2]新立金礦床是在熱液蝕變基礎上經多階段礦化形成的。各階段不僅發育不同,而且礦化強度差異頗大:第一黃鐵礦石英脈階段,雖有金礦化但極其微弱,更不能夠形成金礦體,第四石英—方解石階段,該階段基本無金礦化,僅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有較多金礦物生成,可形成金礦體。尤以第三階段礦化最強,是主要成礦階段。因此,各成礦階段的發育及迭加程度決定了礦化富集程度。
3.4 構造特征及探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根據對-200中段119-143 線之間礦體賦存規律的分析從而研究其成礦規律不難看出,新立金礦床斷裂控礦的特點,主礦體始終受其主斷裂控制,并且根據區域地質條件看新立控礦主斷裂屬于三倉斷裂在走向上具有較大的延續性,主裂面特征明顯,在構造轉彎部位,主裂面傾角較陡,在119 線轉彎后主裂面走向發生變化,走向243°,傾向SW,傾角65°左右,過了131 線后礦體走向變化較大,走向變為201°傾向SW 傾角68°,并一直往西南方向延伸的趨向,主礦體仍賦存于主裂面下盤黃鐵絹英巖化碎裂巖帶內,緊靠主裂面或在主裂面之下30m 內。在探礦的過程中,在下盤靠近礦體處有一破碎帶,巖石破碎,被白色糜棱巖所充填,易發生冒落,到此區域作業必須先進行鋼架和木樁聯合支護后才能繼續施工探礦工程,在147 線探礦穿脈在靠近礦體處發生冒落,造成探礦穿脈不能正常施工,后來利用143 線沿礦體施工,在147 線附近施工穿脈,才確保探礦工作的正常進行,并節省了部分采準工程[3]。
經本次的研究與調查,發現新立金礦床礦體在119 線尖滅后,其西南部又出現再現現象,并向西南繼續延伸,礦體較為厚大,礦體并未封閉,主裂面特征明顯為下一步深部開采和采準工程布置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建議礦區利用坑鉆結合的探礦方法,在礦體下盤沿走向向西南掘進沿脈巷,然后利用金剛石水平鉆機根據勘探網度布置垂直礦體的扇形鉆孔,更快更有效地控制礦體賦存狀態,并根據礦體形態做好各項工程的施工計劃和最優方案論證等工作。
[1]史維全,柳儼桓,金剛.2006 年資源儲量核實報告[R].山東省萊州市三山島金礦.
[2]胡喬帆,李毅,華二.大瑤山地區金礦成礦條件及成礦規律研究[J].采礦技術,2011(01).
[3]王振軍,劉福江,魏開林.新立海底金礦床成礦規律研究與成礦預測[J].中國礦山工程,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