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慧
在現代漢語中,“風騷”無疑是一個貶義詞,而且通常都用于女子,形容女子舉止放蕩輕佻。但是在古代,“風騷”一直都是褒義詞,指文采,在某個領域或行業居于領先地位叫“獨領風騷”。
風騷一詞來源于《詩經》、《楚辭》。“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是周代各個地區的民間歌謠的匯集;“騷”即是指屈原的《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后世就用來指代屈原的全部作品。《國風》是中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離騷》是浪漫主義傳統的源頭,因而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并稱。“風騷”也因此成為文學的代名詞。
而在俗語中形容一個人舉止輕佻風流也常用風騷一詞,這個詞義與《詩經》和《楚辭》并沒有聯系,而是與疾病有關。
“騷”作為一種病名存世的文獻最早見于《山海經·北山經》:“其中多鮆魚,其音如叱,食之不騷。”睡虎地秦簡中曾記載:“諸侯不治騷馬,騷馬蟲皆麗橫厄……”這里的“騷馬”指的是患騷病的馬,而騷馬蟲就是騷病的病原體,其實就是疥蟲,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疥瘡。在張家山出土的漢簡中有更明確的記載:“身病癢,膿出,為騷。”騷為疥瘡,其最典型的癥狀就是癢,后來,騷字的這一含義逐漸被“瘙、搔”所代替,出現了“瘙癢”等詞,而“騷”與癢的關系漸漸地被人們遺忘了。而“風”與癢的關系就比較明顯了,現代漢語中仍然有“風疹”一詞。風與騷作為疾病都有一種癢的癥狀,人癢了就忍不住要動手抓,一動手抓就會出現搔首弄姿、擠眉弄眼等效果,自然看起來就不太正經,因為古人是非常強調人的姿態的,講究人的坐、立都要穩重,不能亂動,而亂動之人不符合傳統的禮數,漸漸的,人們就將風騷人抓癢癢時的肢體語言與人的作風(性)聯系起來,于是風騷便有了俗語中的后一種涵義。
到了明清時期,“風騷”一詞漸漸引申出風光、光彩,進而又引申出風流放蕩、舉止輕佻的意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風”的語義中形容男女情愛的一重語義和“騷”的語義中形容賣弄風情的一重語義,開始在市井社會的俚語中凸顯出來,因此這一時期的通俗小說中大量出現“風騷”的貶義成分。
大約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風東漸,女性的主體意識慢慢覺醒,“風騷”一詞才開始多用于女性。茅盾在小說《動搖》中如此寫道:“金鳳姐已經走到跟前,依舊臉上搽著雪白的鉛粉,嘴唇涂得猩紅,依舊乜著眼,扭著腰,十分風騷。”可見這時已經用“風騷”來專門形容女性放蕩輕佻的舉止了。
山東省萊陽市柏林莊中心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