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勇 梁柱信
摘要:介紹了RTK點校正中的大地坐標與高斯平面直角坐標之間的轉換步驟與原理,以及幾種常用的GPS RTK點校正方法,并探討了各種校正方法,對觀測的平面坐標及高程進行了精度的分析和比較。
關鍵詞:RTK;點校正;內業校正;高程異常;高程擬合
中圖分類號:P20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25003
1引言
RTK技術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基礎上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其采用了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Real Time Kinematic)方法,可在野外實時獲得所測點在特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達到厘米級定位精度。
RTK測量是以WGS-84坐標系為基礎,野外作業中使用大地坐標:經緯度與大地高(B,L,H)。而目前國內各工程項目多采用1954北京坐標系(簡稱:BJ-54)或1980西安坐標系(簡稱:XA-80),并經過高斯投影的平面直角坐標(x,y)。
按相關法律規定,我國采用的高程系統為正常高系統。目前高程則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同一點的大地高與正常高兩系統的高程差值為高程異常ξ(ξ=Η大地-Η正常)。因此正確求解兩套坐標系統的轉換參數,是影響RTK測量成果精度的關鍵因素。
6總結
(1)外業已知點校正,只要兩個平高控制點,就可將小范圍工作區域內的轉換關系初步建立起來。雖然精度稍低,但工作效率很高。當工作范圍較大,且工作相對集中在某一小區域,控制點間相距較遠時,采用已知點校正。
由于本方法是利用一個控制點的高程擬合去推算其它點的高程,它的作業半徑有限,以2~3km為宜。要繼續向外擴大控制面積和提高定位精度,可在后繼外業工作中,增加外業校正的控制點。當控制點越多,精度會持續提高到一個限值。可在將工作區域內的控制點都加入校正后,對工作區域內的測點進行二次修正,從而保證外業測點的精度。
(2)GPS衛星狀態與信號影響測點的精度,進而影響到點校正的精度。要求盡可能選擇可靠時段,進行外業RTK數據采集。
(3)作業人員工作態度影響點校正的精度。要求操作人員認真、仔細。儀器高的量取、儀器架設等要按二人規范要求執行。
7結語
(1)控制點的數量應足夠。一般來講,平面控制應至少3個,高程控制應根據地形地貌條件,數量要求會更多(比如6個或以上)以確保擬合精度要求。
(2)控制點的控制范圍和分布的合理性。控制范圍應以能夠覆蓋整個工區為原則,一般情況下,相鄰控制點之間的距離在3~5km,所謂分布的合理性主要是指控制點分布的均勻性,當然控制點是越多越好。
(3)已知點少時,點位決定精度。如果只有兩個點情況下,兩已知點距離不宜太近(以點間距超過500m為宜),作業范圍不超過兩點距離的1.5倍。
(4)控制點精度應統一。用于求參數的控制點應是經過統一平差的點。
RTK測量技術經歷了快速發展,操作方法越來越簡,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但要更好地應用RTK技術,還要測量人員對其原理、性能、使用細節和注意事項等情況理解并掌握到位,工作中認真、仔細,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RTK測量精度,提高作業效率。
參考文獻:
[1] 徐紹銓.GPS測量原理及應用[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
[2] 劉基余,李征航,王躍虎,等.全球定位系統原理與應用[J].北京:測繪出版社,1999.
[3] 張希黔,黃聲享,姚剛.GPS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 李征航,黃勁松.GPS測量與數據處理[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5] 余小龍,胡學奎.GPS RTK技術的優缺點及發展前景[J].測繪通報,2007(10) .
[6] 徐仕琪,張曉帆.關于利用七參數法進行WGS-84和BJ-54坐標轉換問題的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7(10).endprint
摘要:介紹了RTK點校正中的大地坐標與高斯平面直角坐標之間的轉換步驟與原理,以及幾種常用的GPS RTK點校正方法,并探討了各種校正方法,對觀測的平面坐標及高程進行了精度的分析和比較。
關鍵詞:RTK;點校正;內業校正;高程異常;高程擬合
中圖分類號:P20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25003
1引言
RTK技術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基礎上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其采用了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Real Time Kinematic)方法,可在野外實時獲得所測點在特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達到厘米級定位精度。
RTK測量是以WGS-84坐標系為基礎,野外作業中使用大地坐標:經緯度與大地高(B,L,H)。而目前國內各工程項目多采用1954北京坐標系(簡稱:BJ-54)或1980西安坐標系(簡稱:XA-80),并經過高斯投影的平面直角坐標(x,y)。
按相關法律規定,我國采用的高程系統為正常高系統。目前高程則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同一點的大地高與正常高兩系統的高程差值為高程異常ξ(ξ=Η大地-Η正常)。因此正確求解兩套坐標系統的轉換參數,是影響RTK測量成果精度的關鍵因素。
6總結
(1)外業已知點校正,只要兩個平高控制點,就可將小范圍工作區域內的轉換關系初步建立起來。雖然精度稍低,但工作效率很高。當工作范圍較大,且工作相對集中在某一小區域,控制點間相距較遠時,采用已知點校正。
由于本方法是利用一個控制點的高程擬合去推算其它點的高程,它的作業半徑有限,以2~3km為宜。要繼續向外擴大控制面積和提高定位精度,可在后繼外業工作中,增加外業校正的控制點。當控制點越多,精度會持續提高到一個限值。可在將工作區域內的控制點都加入校正后,對工作區域內的測點進行二次修正,從而保證外業測點的精度。
(2)GPS衛星狀態與信號影響測點的精度,進而影響到點校正的精度。要求盡可能選擇可靠時段,進行外業RTK數據采集。
(3)作業人員工作態度影響點校正的精度。要求操作人員認真、仔細。儀器高的量取、儀器架設等要按二人規范要求執行。
7結語
(1)控制點的數量應足夠。一般來講,平面控制應至少3個,高程控制應根據地形地貌條件,數量要求會更多(比如6個或以上)以確保擬合精度要求。
(2)控制點的控制范圍和分布的合理性。控制范圍應以能夠覆蓋整個工區為原則,一般情況下,相鄰控制點之間的距離在3~5km,所謂分布的合理性主要是指控制點分布的均勻性,當然控制點是越多越好。
(3)已知點少時,點位決定精度。如果只有兩個點情況下,兩已知點距離不宜太近(以點間距超過500m為宜),作業范圍不超過兩點距離的1.5倍。
(4)控制點精度應統一。用于求參數的控制點應是經過統一平差的點。
RTK測量技術經歷了快速發展,操作方法越來越簡,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但要更好地應用RTK技術,還要測量人員對其原理、性能、使用細節和注意事項等情況理解并掌握到位,工作中認真、仔細,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RTK測量精度,提高作業效率。
參考文獻:
[1] 徐紹銓.GPS測量原理及應用[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
[2] 劉基余,李征航,王躍虎,等.全球定位系統原理與應用[J].北京:測繪出版社,1999.
[3] 張希黔,黃聲享,姚剛.GPS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 李征航,黃勁松.GPS測量與數據處理[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5] 余小龍,胡學奎.GPS RTK技術的優缺點及發展前景[J].測繪通報,2007(10) .
[6] 徐仕琪,張曉帆.關于利用七參數法進行WGS-84和BJ-54坐標轉換問題的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7(10).endprint
摘要:介紹了RTK點校正中的大地坐標與高斯平面直角坐標之間的轉換步驟與原理,以及幾種常用的GPS RTK點校正方法,并探討了各種校正方法,對觀測的平面坐標及高程進行了精度的分析和比較。
關鍵詞:RTK;點校正;內業校正;高程異常;高程擬合
中圖分類號:P20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25003
1引言
RTK技術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基礎上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其采用了載波相位動態實時差分(Real Time Kinematic)方法,可在野外實時獲得所測點在特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并達到厘米級定位精度。
RTK測量是以WGS-84坐標系為基礎,野外作業中使用大地坐標:經緯度與大地高(B,L,H)。而目前國內各工程項目多采用1954北京坐標系(簡稱:BJ-54)或1980西安坐標系(簡稱:XA-80),并經過高斯投影的平面直角坐標(x,y)。
按相關法律規定,我國采用的高程系統為正常高系統。目前高程則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同一點的大地高與正常高兩系統的高程差值為高程異常ξ(ξ=Η大地-Η正常)。因此正確求解兩套坐標系統的轉換參數,是影響RTK測量成果精度的關鍵因素。
6總結
(1)外業已知點校正,只要兩個平高控制點,就可將小范圍工作區域內的轉換關系初步建立起來。雖然精度稍低,但工作效率很高。當工作范圍較大,且工作相對集中在某一小區域,控制點間相距較遠時,采用已知點校正。
由于本方法是利用一個控制點的高程擬合去推算其它點的高程,它的作業半徑有限,以2~3km為宜。要繼續向外擴大控制面積和提高定位精度,可在后繼外業工作中,增加外業校正的控制點。當控制點越多,精度會持續提高到一個限值。可在將工作區域內的控制點都加入校正后,對工作區域內的測點進行二次修正,從而保證外業測點的精度。
(2)GPS衛星狀態與信號影響測點的精度,進而影響到點校正的精度。要求盡可能選擇可靠時段,進行外業RTK數據采集。
(3)作業人員工作態度影響點校正的精度。要求操作人員認真、仔細。儀器高的量取、儀器架設等要按二人規范要求執行。
7結語
(1)控制點的數量應足夠。一般來講,平面控制應至少3個,高程控制應根據地形地貌條件,數量要求會更多(比如6個或以上)以確保擬合精度要求。
(2)控制點的控制范圍和分布的合理性。控制范圍應以能夠覆蓋整個工區為原則,一般情況下,相鄰控制點之間的距離在3~5km,所謂分布的合理性主要是指控制點分布的均勻性,當然控制點是越多越好。
(3)已知點少時,點位決定精度。如果只有兩個點情況下,兩已知點距離不宜太近(以點間距超過500m為宜),作業范圍不超過兩點距離的1.5倍。
(4)控制點精度應統一。用于求參數的控制點應是經過統一平差的點。
RTK測量技術經歷了快速發展,操作方法越來越簡,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但要更好地應用RTK技術,還要測量人員對其原理、性能、使用細節和注意事項等情況理解并掌握到位,工作中認真、仔細,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RTK測量精度,提高作業效率。
參考文獻:
[1] 徐紹銓.GPS測量原理及應用[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
[2] 劉基余,李征航,王躍虎,等.全球定位系統原理與應用[J].北京:測繪出版社,1999.
[3] 張希黔,黃聲享,姚剛.GPS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 李征航,黃勁松.GPS測量與數據處理[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5] 余小龍,胡學奎.GPS RTK技術的優缺點及發展前景[J].測繪通報,2007(10) .
[6] 徐仕琪,張曉帆.關于利用七參數法進行WGS-84和BJ-54坐標轉換問題的探討[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7(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