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呂淑然 楊凱 練茹楠
摘要:指出了公眾對核電的認知程度以及核電發展的重要性已引起許多核電國家的重視。大學生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公眾,其對核電的認知與接受性是至關重要的。通過發放600份調查問卷,并收回590份有效問卷,獲得了北京市高校大學生對核電認知度的大量調查數據。然后采用專業分析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并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對北京市大學生對核電認知度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當前北京市大學生核電的知識欠缺較大,大多數大學生對核電缺乏最基本的認識,存在較為嚴重的“核恐懼心理”。最后,提出了應通過加大核電知識的宣傳力度、增加核電信息透明度以及縮短核電企業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等措施,向大學生們普及核電知識,進而提升他們對核電的認知度,以達到他們支持核電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核電;核電認知度;核電安全
中圖分類號:X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0031204
1引言
在經歷了日本福島核事故沉重打擊后核電正在逐步走上復蘇之路。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全世界共有438臺核電機組(其中中國大陸9臺,中國臺灣2臺)投入商業運行,發電量占全世界總發電量的17.71%[1]。最近幾年,全球每個地區都有許多國家表示了對核電的新興趣或重新燃起了對核電的興趣。在能源需求日益增長、氣候變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化石燃料價格波動以及核電安全和實績記錄不斷改進的背景下,約有65個國家正在表示有興趣考慮核電或積極進行核電規劃。截至2009年,有58個國家正在參加有關通過原子能機構技術合作計劃引進核電的國家和(或)地區項目[2]。
隨著全球能源缺乏,為響應節能、環保、減排,世界各國在大力加速發展核電能源。中國也將大力發展清潔電源,國家對核電發展的戰略由“適度發展”到“積極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核電能源將獲得很好的發展機遇。
我國“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加快發展核電、可再生能源和大力發展水電”,預計到2020年中國大陸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kW[3]。按此目標,需要在2006~2015年期間新開工建設30臺左右的百萬級核電機組。若一個獨立核電站按2臺100萬kW發電機組計算,建設周期一般要6~7年,施工高峰時期,施工總人數在萬人以上。我國已取得核電站建設資格的施工企業不足15家,實際參加過核電站建設的不過10家。綜合我國社會經濟特點,引進國外建設隊伍是不可行的。建設能力供需矛盾,將成為核電站建設中的新增的不確定因素[4]。
核能產業屬于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具有技術開發、技術攻關自主創新的高科技隊伍。中國未來10年內都將面臨有經驗的核電人力資源的短缺。本課題以北京市大學生為例,研究目前北京市大學生對核電的認知程度,為核電企業培養各類工程師提供參考資料。
2調查對象及方式
為了解北京市大學生的核電認知度,為北京高校核電教育提供參考資料,本課題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將北京市大學生分為三大類,理工類學生、文科類學生以及綜合類學生。我們走訪了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語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央音樂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高校,共完成調查問卷600份,其中有效問卷590份。數據統計與處理采用SPSS和Microsoft Excel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專業統計。
3調查結果與數據分析
3.1調查對象組成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對象的基本信息:文科類30.20%、綜合類32.00%、理工類37.80%。分布較為均勻,符合數據調查的隨機性。綜上所述,調查對象符合我們的調查要求,數據具有可靠性和代表性。
3.2對核電的認知程度分析
調查數據顯示,將近43%的北京市大學生對核電并不了解,而真正了解核電的北京市大學生所占比例還不到7%。大多數受訪對象了解核電是通過電視等公眾媒體渠道。在發放調查問卷的過程中,多數受訪者坦言對核電并不了解,更談不上是否了解北京存在核反應堆。盡管受訪對象對核電知之甚少,但46.05%的受訪對象認為北京可能會發生群體反核事件,39.86%的受訪者可能參與群體反核游行。
這反映出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相比一般群眾,大學生的受教育程度較高,然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對核電的了解非常欠缺。在對核電了解甚少的情況下,學生極其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鼓吹,參與反核運動。獲取相關知識的渠道僅僅為電視等公眾媒體,通過專業學習或書籍了解核電的受訪對象所占比例不到30%。
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學生了解渠道狹窄,相關部門宣傳力度不夠大,大學生關注程度較低。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社會學習理論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班杜拉還指出觀察學習,即我們通過觀察其他人的行為以及行為所帶來的結果獲得學習。如果行為的結果是獎勵性的,我們會重復觀察到的行為來獲得獎勵。相反,如果行為帶來的是懲罰,我們將不會重復那種行為以避免懲罰。公眾普遍受電視報紙等媒體的影響,而其中不乏對核泄露的大幅度報道,因此大眾通過核泄漏事件獲得學習,認為這種行為將帶來懲罰。而大學生通過專業了解核電的比例極小,從而對核電的認知是片面的、缺乏理論基礎的。
3.3對核電的接受程度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38.49%的受訪對象反對核電站的大力推廣,期待核電站大力推廣的受訪對象僅占28.87%。有43.15%的受訪對象認為北京市發展核電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技術問題,而34.59%的受訪者認為最大問題是民眾是否支持發展核電。在發展核電的問題上,有43.63%的受訪者最關心安全問題。
以上反映出核電站的大力推廣并不能得到大學生的大力支持,而大部分受訪者對我國核電的技術問題并不信任,安全問題成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endprint
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認為情緒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反映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于刺激的反應。也就是說,情緒是個體對環境知覺到有害或有益的反應。在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的災難性核泄漏事故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之后,幾乎所有人都開始重新審視帶給人們諸多益處的核電能源。人們對核電的認知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它的評價。由于缺乏認知,大眾對核電的評價以及所產生的情緒可以說是感性的。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大學生對核電的接受度不高。
4.1通過科學的宣傳取得大學生的理解與支持
災難總會引起恐慌,尤其是伴隨災難而來的謠言更是人心惶惶的禍首。用科學的知識和眼光去解讀核電的本質,是取得大學生知識的最好途徑。很大一部分學生對核電心存疑慮與他們不了解核電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加大力度開展核電知識普及工作有利于廣大學生走進核電,提升基本素養,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具體到如何普及科學知識的層面,一是通過教育系統,對大學生進行基本教育;二是通過專門的機構,例如核電企業邀請學生代表參觀核電站等等。
2014年7月24日,首屆“魅力之光”杯全國中學生核電科普夏令營開營儀式在浙江省科技館舉行。2014年9月25日,中國廣核集團所屬的防城港核電與防城港市教育局、郵政局聯合舉辦的“善用自然的能量”核電科普知識競賽暨征文大賽在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正式拉開帷幕。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和企業是重視核電宣傳的。舉辦此類活動,可以讓核科學知識成為一種公民科學素養,逐步消除“談核色變”的心理。
4.2拉近核電企業與大學生的距離
就目前情況而言,核電企業與大學生的距離還是相當遠的。我國公眾核電宣傳的主要做法有:①“請進來”實地體驗核電;②“走出去”拓展核電社會影響;③利用企業宣傳媒介開展公眾宣傳;④在電站建設前期廣泛開展核電公眾宣傳。在新媒體應用的方面,核電企業的宣傳還待加強[6]。在發展核電的重要環節上,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廣大學生的知情權與參與權。讓學生理解核電的優越性,也要讓他們知道在事故情況下應當如何自我保護并幫助他們。當核電企業在大學生視野中不斷出現時,就會引起他們對核電的關注。
2014年8月7日,中國廣核集團在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公眾開放體驗日”暨《安全發展白皮書》發布會。中廣核集團不斷升級公眾溝通模式,將每年的8月7日確定為中廣核各核電基地的“公眾開放體驗日”。同時,為主動回應社會公眾對核安全的關切,該集團還發布了首份《安全發展白皮書》。中廣核此舉恰恰說明了,拉近核電企業與公眾的距離是很有必要的。
4.3加大信息透明度以提高大學生對核電企業的信任
程度 大學生對核電的從業人員的信心和信任是一筆無形的財富。傳播學告訴我們,容易引起恐慌情緒的事物往往是公眾不了解或不理解的事物。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應逐步推進公眾高度敏感的涉核信息的公開透明。獨立于核電運營系統的核安全監督體系除履行核安全監管職責外,還應及時將監管情況向公眾通報,披露核電站檢查情況;定期舉行新聞發布會,與媒體溝通,向社會釋疑。建立統一的核電信息公開平臺,向社會公眾發布核電建設、運行、維修以及故障等信息,并致力于將其打造成核電公眾宣傳平臺,在應急情況下和需要時可統一發布權威信息,開展互動溝通交流[6]。當人們對核電企業失去信心時,獲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宛如水中撈月。特別是人們看到,幾乎所有的核事故都是人為原因造成的,一旦他們認為核電廠管理人員對他們隱瞞了事實真相,哪怕只有一次,他們就會對核電投不信任票。核電企業必須始終堅持講真話,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與公眾的互信關系。
5結論
核電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形式,在未來能源結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我國核電在大學生心中仍存在疑惑,核電企業并未將宣傳力度深入學生群體。
本次調查研究從學生對核電認知程度、核電發展態度、核電安全、核電危險性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市大學生核電認知度,希望能為相關部門所用,為核電發展創造和諧環境!
參考文獻:
[1]朱文斌.影響公眾對核電接受度的因素分析[J].能源技術經濟,2010(4):47~50.
[2]辛文.國際核電狀況與前景(二)[J].國外核新聞,2010(10):28~33.
[3]余申芳,中國實施積極發展核電戰略[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06-07(1).
[4]李忠文.核電站建設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探討[J]. 能源技術與管理,2006(4):118~120.
[5]時振剛,張作義.核電的公眾接受性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0(8):71~75.
[6]田桂紅.淺析加強和改進核電公眾宣傳[J].中國核工業, 2011(11):118~121.endprint
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認為情緒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反映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于刺激的反應。也就是說,情緒是個體對環境知覺到有害或有益的反應。在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的災難性核泄漏事故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之后,幾乎所有人都開始重新審視帶給人們諸多益處的核電能源。人們對核電的認知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它的評價。由于缺乏認知,大眾對核電的評價以及所產生的情緒可以說是感性的。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大學生對核電的接受度不高。
4.1通過科學的宣傳取得大學生的理解與支持
災難總會引起恐慌,尤其是伴隨災難而來的謠言更是人心惶惶的禍首。用科學的知識和眼光去解讀核電的本質,是取得大學生知識的最好途徑。很大一部分學生對核電心存疑慮與他們不了解核電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加大力度開展核電知識普及工作有利于廣大學生走進核電,提升基本素養,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具體到如何普及科學知識的層面,一是通過教育系統,對大學生進行基本教育;二是通過專門的機構,例如核電企業邀請學生代表參觀核電站等等。
2014年7月24日,首屆“魅力之光”杯全國中學生核電科普夏令營開營儀式在浙江省科技館舉行。2014年9月25日,中國廣核集團所屬的防城港核電與防城港市教育局、郵政局聯合舉辦的“善用自然的能量”核電科普知識競賽暨征文大賽在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正式拉開帷幕。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和企業是重視核電宣傳的。舉辦此類活動,可以讓核科學知識成為一種公民科學素養,逐步消除“談核色變”的心理。
4.2拉近核電企業與大學生的距離
就目前情況而言,核電企業與大學生的距離還是相當遠的。我國公眾核電宣傳的主要做法有:①“請進來”實地體驗核電;②“走出去”拓展核電社會影響;③利用企業宣傳媒介開展公眾宣傳;④在電站建設前期廣泛開展核電公眾宣傳。在新媒體應用的方面,核電企業的宣傳還待加強[6]。在發展核電的重要環節上,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廣大學生的知情權與參與權。讓學生理解核電的優越性,也要讓他們知道在事故情況下應當如何自我保護并幫助他們。當核電企業在大學生視野中不斷出現時,就會引起他們對核電的關注。
2014年8月7日,中國廣核集團在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公眾開放體驗日”暨《安全發展白皮書》發布會。中廣核集團不斷升級公眾溝通模式,將每年的8月7日確定為中廣核各核電基地的“公眾開放體驗日”。同時,為主動回應社會公眾對核安全的關切,該集團還發布了首份《安全發展白皮書》。中廣核此舉恰恰說明了,拉近核電企業與公眾的距離是很有必要的。
4.3加大信息透明度以提高大學生對核電企業的信任
程度 大學生對核電的從業人員的信心和信任是一筆無形的財富。傳播學告訴我們,容易引起恐慌情緒的事物往往是公眾不了解或不理解的事物。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應逐步推進公眾高度敏感的涉核信息的公開透明。獨立于核電運營系統的核安全監督體系除履行核安全監管職責外,還應及時將監管情況向公眾通報,披露核電站檢查情況;定期舉行新聞發布會,與媒體溝通,向社會釋疑。建立統一的核電信息公開平臺,向社會公眾發布核電建設、運行、維修以及故障等信息,并致力于將其打造成核電公眾宣傳平臺,在應急情況下和需要時可統一發布權威信息,開展互動溝通交流[6]。當人們對核電企業失去信心時,獲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宛如水中撈月。特別是人們看到,幾乎所有的核事故都是人為原因造成的,一旦他們認為核電廠管理人員對他們隱瞞了事實真相,哪怕只有一次,他們就會對核電投不信任票。核電企業必須始終堅持講真話,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與公眾的互信關系。
5結論
核電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形式,在未來能源結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我國核電在大學生心中仍存在疑惑,核電企業并未將宣傳力度深入學生群體。
本次調查研究從學生對核電認知程度、核電發展態度、核電安全、核電危險性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市大學生核電認知度,希望能為相關部門所用,為核電發展創造和諧環境!
參考文獻:
[1]朱文斌.影響公眾對核電接受度的因素分析[J].能源技術經濟,2010(4):47~50.
[2]辛文.國際核電狀況與前景(二)[J].國外核新聞,2010(10):28~33.
[3]余申芳,中國實施積極發展核電戰略[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06-07(1).
[4]李忠文.核電站建設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探討[J]. 能源技術與管理,2006(4):118~120.
[5]時振剛,張作義.核電的公眾接受性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0(8):71~75.
[6]田桂紅.淺析加強和改進核電公眾宣傳[J].中國核工業, 2011(11):118~121.endprint
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認為情緒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反映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自己對于刺激的反應。也就是說,情緒是個體對環境知覺到有害或有益的反應。在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的災難性核泄漏事故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之后,幾乎所有人都開始重新審視帶給人們諸多益處的核電能源。人們對核電的認知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對它的評價。由于缺乏認知,大眾對核電的評價以及所產生的情緒可以說是感性的。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大學生對核電的接受度不高。
4.1通過科學的宣傳取得大學生的理解與支持
災難總會引起恐慌,尤其是伴隨災難而來的謠言更是人心惶惶的禍首。用科學的知識和眼光去解讀核電的本質,是取得大學生知識的最好途徑。很大一部分學生對核電心存疑慮與他們不了解核電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加大力度開展核電知識普及工作有利于廣大學生走進核電,提升基本素養,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具體到如何普及科學知識的層面,一是通過教育系統,對大學生進行基本教育;二是通過專門的機構,例如核電企業邀請學生代表參觀核電站等等。
2014年7月24日,首屆“魅力之光”杯全國中學生核電科普夏令營開營儀式在浙江省科技館舉行。2014年9月25日,中國廣核集團所屬的防城港核電與防城港市教育局、郵政局聯合舉辦的“善用自然的能量”核電科普知識競賽暨征文大賽在防城港市實驗高級中學正式拉開帷幕。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和企業是重視核電宣傳的。舉辦此類活動,可以讓核科學知識成為一種公民科學素養,逐步消除“談核色變”的心理。
4.2拉近核電企業與大學生的距離
就目前情況而言,核電企業與大學生的距離還是相當遠的。我國公眾核電宣傳的主要做法有:①“請進來”實地體驗核電;②“走出去”拓展核電社會影響;③利用企業宣傳媒介開展公眾宣傳;④在電站建設前期廣泛開展核電公眾宣傳。在新媒體應用的方面,核電企業的宣傳還待加強[6]。在發展核電的重要環節上,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廣大學生的知情權與參與權。讓學生理解核電的優越性,也要讓他們知道在事故情況下應當如何自我保護并幫助他們。當核電企業在大學生視野中不斷出現時,就會引起他們對核電的關注。
2014年8月7日,中國廣核集團在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公眾開放體驗日”暨《安全發展白皮書》發布會。中廣核集團不斷升級公眾溝通模式,將每年的8月7日確定為中廣核各核電基地的“公眾開放體驗日”。同時,為主動回應社會公眾對核安全的關切,該集團還發布了首份《安全發展白皮書》。中廣核此舉恰恰說明了,拉近核電企業與公眾的距離是很有必要的。
4.3加大信息透明度以提高大學生對核電企業的信任
程度 大學生對核電的從業人員的信心和信任是一筆無形的財富。傳播學告訴我們,容易引起恐慌情緒的事物往往是公眾不了解或不理解的事物。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應逐步推進公眾高度敏感的涉核信息的公開透明。獨立于核電運營系統的核安全監督體系除履行核安全監管職責外,還應及時將監管情況向公眾通報,披露核電站檢查情況;定期舉行新聞發布會,與媒體溝通,向社會釋疑。建立統一的核電信息公開平臺,向社會公眾發布核電建設、運行、維修以及故障等信息,并致力于將其打造成核電公眾宣傳平臺,在應急情況下和需要時可統一發布權威信息,開展互動溝通交流[6]。當人們對核電企業失去信心時,獲得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宛如水中撈月。特別是人們看到,幾乎所有的核事故都是人為原因造成的,一旦他們認為核電廠管理人員對他們隱瞞了事實真相,哪怕只有一次,他們就會對核電投不信任票。核電企業必須始終堅持講真話,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與公眾的互信關系。
5結論
核電作為一種重要的能源形式,在未來能源結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我國核電在大學生心中仍存在疑惑,核電企業并未將宣傳力度深入學生群體。
本次調查研究從學生對核電認知程度、核電發展態度、核電安全、核電危險性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市大學生核電認知度,希望能為相關部門所用,為核電發展創造和諧環境!
參考文獻:
[1]朱文斌.影響公眾對核電接受度的因素分析[J].能源技術經濟,2010(4):47~50.
[2]辛文.國際核電狀況與前景(二)[J].國外核新聞,2010(10):28~33.
[3]余申芳,中國實施積極發展核電戰略[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06-07(1).
[4]李忠文.核電站建設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探討[J]. 能源技術與管理,2006(4):118~120.
[5]時振剛,張作義.核電的公眾接受性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0(8):71~75.
[6]田桂紅.淺析加強和改進核電公眾宣傳[J].中國核工業, 2011(11):118~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