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無米樂 臺灣自由撰稿人 編輯丨安東 郵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魯蛇”不是蛇,是一種代稱,由英文Loser(失敗者)脫胎而來。經臺灣網友發明之后,如今確是廣泛適用于各種面向,總之就是各種人生失敗組。說來,和對岸大陸網友創生出“吊絲”的代稱頗有異曲同工之處。身邊許多長輩不理解“魯蛇”二字到底有什么魅力?我們這代年輕人抗拒他們賦予我們“草莓族”(意指島內80后,外表如草莓光鮮,卻也不堪壓力)的稱號,卻選擇自詡“魯蛇”這聽起來不很光彩的字眼。要理解“魯蛇”一詞的語境,顯然要從我們這代臺灣年輕人的想法談起。
我們這代臺灣年輕人,所接受的人生價值觀大都不離這樣的話語:“好好念書,考上明星高中,進入名牌大學,拿個漂亮的學歷,就能邁入人生勝利組了。”小時候大人時常告訴我們,坐在書桌前苦讀才能成為“溫拿”(取自英文winner成功者諧音)。不管大人們是否相信,總之我們這代年輕人是信了。熬過了人生冗長的15年養成大計,當我們憧憬著進入職場伸展拳腳時,才發現自己含辛茹苦換來的學歷,在面試官眼前成了基本必備條件,月薪越過30K(意指月薪3萬元新臺幣)門檻便成了一種“小確幸”。
臺灣島內很多人力銀行主管給年輕人求職的建議是“先求有,再求好”。無可否認這種建議首要解決消極的“家里蹲”困境,鼓勵年輕人更積極地邁入職場。但在我們這代年輕人眼中,“先求有,再求好”的心理暗示就是只要在工作崗位上力求表現,提升自己在職場上的技能與專業,就能為自己爭取加薪、升遷的機會。而大多數人的經驗確是崗位上表現了、技能上提升了,卻從未見到加薪、升遷的機會。
就拿遍布島內各個角落的便利超商店員來說吧。過去幾年間為因應競爭白熱化,超商經營者不斷擴張服務種類,以致島內的便利超商早已不再只是單純販賣民生用品的場所,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幾乎可以滿足你各種需求的百寶箱。店員們從原本單純的販賣民生用品,同時要幫顧客影印、預定演唱會門票、寫宅配單據、計算核發給顧客的消費點數、核對雜七雜八各種代繳費單,對了,還要隨時注意顧客現點的餐食是否過熟了,林林總總。去年島內統一超商營收突破2千億元新臺幣,全家超商也突破537億元新臺幣。年輕的店員們沒有力求表現嗎?企業的業績至少能說明年輕店員們都蠻拼。他們的技能與專業沒有獲得提升和進步嗎?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畢竟沒有多少人能在同一時間內,分神去處理這么多凌亂瑣碎的事項。但這些年輕人的薪資有相對應的調漲嗎?很可惜,答案是沒有。貼在超商外面的征人公告白紙黑字,在超商工作的待遇,跟島內規定的最低工資相差無幾。
每次臺灣島內傳出“最低薪資可能調漲”的風聲,猶如一種條件反射。企業大佬們接連跳出來呼吁,請臺當局不要動搖臺灣產業的命脈,聲請員工們要“共體時艱”。我們這些年輕人只有一個問題,所謂“共”體時艱要怎樣分擔呢?是大老板們的福利縮水多一些,還是員工們的福利縮水多一些?企業往往期待員工要共體時艱,但若企業今年獲利不錯,會回報在員工身上的公司,又有幾間?針對島內年輕人失業率的問題,無論企業界還是人力銀行最常給出的回應是,工作機會蠻多,是年輕人或則看不入眼沒投履歷,或則做事沒常性,沒做多久就離職。這樣的抱怨很符合時下島內對我們這代年輕人“穩定性低”、“吃不了苦”、“眼高手低”的想象。但這樣一味指責我們這代年輕人真能解決問題嗎?
今年三四月間島內發生“太陽花學運”,不否認其中有各方政治勢力的推波助瀾,但無疑最后一根壓倒駱駝的稻草就是:低廉的薪水。我們這代年輕人接受了遠比父輩們要完整、充裕的教育,熬過苦讀的歲月,等在我們眼前的未來,卻并不若師長所描繪的光明:低廉的薪資結構、遙不可及的房價以及一波接著一波的物價上漲。政客們、名嘴們評論我們這代年輕人失去夢想、失去憧憬、失去規劃人生藍圖的勇氣。但我們這代人面對出乎意料的人生版圖,實則既不甘、又迷惘,面對這樣的評價卻又無力辯駁。我們這些“魯蛇”的確被時代辜負了,也辜負了時代。但“魯蛇”戲謔式的自嘲背后,確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心酸與無奈。在見慣了臺當局官員、企業大佬們自欺欺人時,仍不忘自娛娛人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