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奧伯格++李帆
1969年11月14日,當“阿波羅12”號飛船飛向月球時,遭遇了若干不明飛行物,兩個UFO“陪伴”飛船飛行了大約24萬千米的距離。那次登月任務非常成功,登月艙安全地降落在了月球風暴海附近。“阿波羅1 2”號的任務指揮官查爾斯·康拉德后來無法隱藏他心中的快樂:“我們非常幸運!它們待我們真客氣!”
然而,這個故事和之前“阿波羅11”號的故事一樣,充滿了夸張和杜撰,有研究者專門對此進行了澄清。
“月亮鴿”作為美國載人航天中心的一個術語,用來描述那些照片、影像中出現的物體。這些物體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分析航天飛機的表現,但是又不夠清晰、明確,所以對研究的幫助不大。
很多時候,它們被當成UFO。實際上,在航天飛行中,未辨明的視覺現象很多,但記錄在案的確實沒多少。“阿波羅12”號帶有1 6毫米彩色膠片,分別記錄了3個連續出現的物體。這3個物體都出現于登月艙拋棄負載的過程中,膠片也因此用A、B、C 來分類。
膠片A 中記錄了第一個物體,它歪斜著從左向右運動,顏色是金色。
膠片B 中可以看到第二個物體,它是一個彎曲的金屬條,顏色從紅到白,以旋轉運動的方式在右側快速運動。
膠片C 中的物體也是從左向右運動,但看上去飄忽不定。
美國載人航天中心的結構工程師認定,第二組照片中的物體是對接環的一部分——密封圈。對接環是鋁制的,固定在指揮艙通道上,作為停泊閂和探測裝置的掛載點。當登月艙為減輕負載拋棄裝備時,整個對接環包括密封圈都會被扔掉。
因為光線較暗的緣故,再加上物體高速運動,膠片A上的物體只能推斷是對接通道上的一個小部件。膠片C 上的或許是電氣線束端部的一部分。這幾個物體都是普通的廢棄物,不會對航天飛機的安全構成威脅。
另外,從影像資料中可以看出,這些物體其實都不明顯,也可以描述為“鈍感”。它們的光亮和大小有波動,在短暫的間隔期,也會消失不見。
上圖是一個不明物體的運動過程的靜態分解圖,有5 1幀畫面,顯示出一個模糊的物體在月面背景后掠過的過程。每一幀圖像都被放大了,第1 0幀表示物體穿過圖片區域的路徑。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最初出現時,這個物體是最大的,但從東邊消失的時候,它的大小只有最初的一半。由于物體距離相當模糊,它的實際距離和方向只能大概估計。這些圖片產生出一個七八度的視場角,視場角又與140毫米的焦距相對應。
在“阿波羅1 2”號的指揮艙,每一個窗玻璃上都涂有3層多層次抗反射的涂料。理想狀態下,抗反射的窗玻璃反射率只有4%,然而,反射率也會隨著光線的角度發生偏差,這種偏差幅度有時候能達到20%。
窗玻璃的光學特性表明,反射既可以從窗戶里面發生,也可以從外面發生。因此,有一種可能,我們看到的不明物體其實是指揮艙內或者飛船外部某個部件的反射。
除此之外,研究者也對常規廢水和尿液排放進行了分析,以弄清它們是否與不明物體有關。飛船附錄上列出了相關的排放數據,包括操作程序的時間等,最后一次排放是在不明物體出現34分鐘之前。因此,這類常規的飛船活動,應該與不明物體無關。
空間物理學家邁克爾· 懷特還介紹,在看到一個物體時,觀察者會不由自主地對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大小、速度、距離、方向進行大概的辨析,而隨著物體清晰度的下降,對物體的辨析會更多地由觀察者的主觀判斷決定。
給普通觀眾播放這幾段影像,然后問他們其中的不明物體是什么。大家給出的答案也是形形色色:飛斧的斧柄、航天飛機的碎片、碎冰、玻璃反光……很多人表示,看不出這是什么。這些答案也能反映一個人的背景和學識,實際上,回答看不出是什么的人,多是工程師,他們認為,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會誤導大眾。他們還認為,要想辨明這些不明物體,不能僅靠分析這些物體本身,還必須以之前的其他數據佐證。
科學家從對之前任務的粗略研究中得出結論,這些意料之外的視覺現象確實和常規的飛船操作相關,然而,這種正相關的數據模型還沒有建立起來。大多數“月亮鴿”都是小事故的產物,它們通常很壯觀,正如我們這里說到的不明飛行物一樣。
其實,早在“阿波羅11”號登月時,就已經有“月亮鴿”出現于飛船在遠月點拋棄推進器時。如果說這些碎片大小足夠,又被拋入繞月軌道,就又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電視轉播時,為什么碎片會“急速消失”?也許是因為航天飛機為保持其頂垂線與月球上特定的點一致,必須迅速拋棄更多的反應控制裝置中的推進器引擎,而這些被拋棄的部件被急速射出的過程,會出現在攝像機覆蓋的范圍內,于是就出現了急速消失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