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監利縣人民醫院,湖北 監利 433300)
目前血培養被認為是診斷血流感染的金標準,臨床中血流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多種多樣,抑制它們的抗生素也千差萬別,只有準確檢測病原,才能真正做到針對性用藥,減少醫療費用,改善患者預后。而在臨床中因留取血培養的方法不當,導致檢測結果值不準確,因而正確的血培養標本采集、運送、儲存是減少檢驗結果誤差和錯誤的基本要素,即規范血培養標本采集是為臨床提供正確指導依據的有效途徑。現就基層醫院血培養標本采集體會總結報道如下。
患者留取血培養應符合以下時機:①在使用抗菌藥物之前;②若患者已使用抗菌藥物,則宜選擇含有抗菌藥物吸附物的培養瓶,并在下次抗菌藥物使用之前采血培養;③在寒戰和發熱初開始留取血培養標本,由于細菌在寒顫前1h已入血,當超過發熱峰值后,病原菌的檢出率會逐漸降低[1]。
血培養規范化采集及送檢流程如圖1所示,并要求護士嚴格執行。
科內建立血培養檢測登記本,記錄血培養采集結果,并進行分析;定期對科室醫務人員、護工進行血培養采集中注意事項的培訓,同時對護士進行規范化操作培訓并予以考核,做到人人過關。

圖1 血培養采集流程圖
1)環境要求。①操作前告知患者及家屬留取血培養的必要性,取得患者合作;②操作前15min避免護工打掃清潔地面、護士整理病房,避免家屬、醫護人員頻繁走動,避免此時探視,同時可開窗通風以減少環境污染概率[2]。
2)手衛生。手衛生是預防院內感染的最有效、最簡單、最經濟的方法[3]。在留取血培養標本時前應嚴格按照院內洗手七步法清洗雙手,做好感染最大化的屏障保護,戴好無菌手套、口罩、帽子,減少細菌污染。
3)血培養瓶。對懷疑菌血癥的患者,應準備2~3套血培養瓶(每套血培養瓶包括:1個需氧瓶和1個厭氧瓶),同時或間隔一定時間在不同部位采集。對于兒童患者由于很少見厭氧菌感染,僅推薦使用需氧瓶留取。
采血部位應選擇靜脈采集,因為動脈血培養沒有靜脈血培養的診斷率高,一般不予推薦。同時因靜脈留置導管采血常伴有高污染率,應避免從靜脈留置導管采血[4]。若醫囑需從導管處采血,應從外周靜脈另外再采取一套血培養,加以幫助陽性結果判斷。
采血前血培養瓶棄去瓶頂塑料帽,用75%乙醇棉球消毒待干。皮膚消毒采用復合碘(氯已定碘),消毒范圍至少10cm,作用時間至少30s,待干后采血。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禁止在消毒后的皮膚上觸摸靜脈,除非戴無菌手套;抽血時應避免使用真空采血針采血,可選擇20ml注射抽取,不主張換針頭,直接入瓶,并輕輕顛倒搖勻數次,防止凝固。
血培養的陽性率與采血量有著直接的關系,當培養血量從2ml增加至20ml時,檢測出的陽性率會增加30%~50%,即當培養血量每增加lml,陽性率可增加3%~5%[5]。所以在采血時一定要滿足實驗室推薦血量標本,成人每瓶血培養不少于5ml,兒童不少于2ml。
采集后應在血培養瓶簽上寫上采血時間、部位及量。血培養標本留取后應立即送往化驗室,在運送過程中保證標本的完整;若采集的標本不能及時送檢,應常溫保存,避免放置冰箱或冷藏,最遲不能超過2h送檢。
血培養結果的準確性除了微生物室的技術保障,臨床科室標準操作也十分重要,對血培養標本采集及送檢進行規范化管理,保證檢測結果更加可靠、可信。
[1]周庭銀,倪語星,王明貴.血流感染實驗診斷與臨床診治[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l:40-46.
[2]雋芳芳,俞超,葉青青.品管圈指導下行血培養標本采集的規范化管理[J].全科護理,2013,10(1l):762-763.
[3]敖繼紅,王四利,張敏.淺談檢驗科手衛生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28(5):478.
[4]Everts RJ,Vinson EN,Adholla PO,Reller LB.Contamination of catheter-drawn blood cultures[J].J ClinMictrobiol,2001,39:3393-3394.
[5]黃鶯,周蕾.血標本質量管理的方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10):7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