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迅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西 九江332000)
目前,在心臟直視手術中多采用體外循環技術,可明顯提高心臟手術成功率,降低圍術期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然而,體外循環引起的腦損傷目前仍無有效的預防、治療措施[1]。為探討麻醉深度對體外循環腦損傷的影響,對64例不同麻醉深度下行瓣膜置換術的患者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體外循環下行瓣膜置換術的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ASA分級:Ⅲ級23例,Ⅳ級41例,其中男29例,女35例,年齡25~67歲,平均(51.4±3.9)歲。手術類型:三瓣置換術3例,雙瓣置換術20例,三尖瓣置換術2例,二尖瓣置換術26例,主動脈置換術13例。排除標準: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精神及神經病史者,心肺流轉時間(CPB)<30min者,肝腎功能障礙者。根據麻醉深度的不同,分為A組(BIS值30~45)和B組(BIS值45~60),每組3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麻醉方法 術前30min肌注0.3mg東莨菪堿、10mg嗎啡。患者入手術室后使用腦電圖檢測儀,全程予以BIS監測。局麻下做橈動脈穿刺,進行 MAP監測,依次緩慢靜注0.5mg/kg利多卡因、0.1mg/kg咪達唑侖、1μg/kg舒芬太尼、0.3mg/kg依托咪酯、1.0mg/kg羅庫溴銨。在BIS值降至60以下,肌松滿意后,做氣管插管,與麻醉機相連接,進行機械通氣。對右頸內靜脈進行穿刺,順行留置靜脈導管(7F),分別與輸液裝置和測壓裝置進行來凝結,再逆行留置靜脈導管(5F),將導管尖端送至頸內靜脈球部,并以肝素沖洗管道。術中給予七氟烷吸入,轉流時停用七氟烷,泵注丙泊酚,切皮及鋸胸骨前,均予以1μg/kg舒芬太尼,并間斷靜注0.1mg/kg哌庫溴銨,以維持肌松程度和麻醉深度。
1.2.2 體外循環法 應用Jostra-20型體外循環機、Medtronic成人膜式氧合器,在對管路進行肝素化后,連通體外循環,在動脈端設有微栓濾過器,做非搏動性灌注。將4℃的晶體高鉀液灌注進主動脈根部,待心跳停止后,將灌注流量維持在每平方米2.2~2.6L/min,MAP、CVP分別維持在50~80mmHg、0~5cmH2O。在降溫期,讓鼻咽溫度降低到32~35℃,使用α穩態管理血氣,讓pHa值保持7.35~7.45。體外循環過程中要監測ACT,以了解凝血狀態,根據需要可追加肝素。
在體外循環各時間點(T0:體外循環前;T1:體外循環30min;T2:體外循環停止即刻;T3:體外循環結束后1h)分別采集3ml頸內靜脈球部血液,離心10min后,取上層清夜,冷凍保存,已備檢驗,并另外采集1ml頸內靜脈球部血、1ml橈動脈血做血氣分析,并進行血清S-100β蛋白檢驗。
1.2.3 觀察指標 計算、比較兩組患者各時間點的SjvO2(頸內靜脈球血氧飽和度)、AVDO2(動靜脈球血氧含量差)、CEO2(腦氧攝取率)、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并應用MMSE(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評價兩組患者術前1d和術后1d的認知功能(MMSE評分)情況。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軟件SPSS18.0進行處理,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不同時刻的各項指標變化比較詳見表1。從表1可知,兩組患者T1時刻的SjvO2、AVDO2、CEO2水平均明顯低于T0時刻(P<0.05);T2、T3時刻的AVDO2、CEO2水平與T0時刻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A組在T1時刻的AVDO2、CEO2水平均顯著低于B組(P<0.05)。A組T2、T3時刻的血清S-100β蛋白均顯著低于B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刻的各項指標變化比較
A組術前1d及術后1d的 MMSE評分分別為(28.22±0.96)分、(27.68±0.76),B組分別為(28.27±0.99)、(26.02±0.65)分。兩組患者術前1d的 MMSE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A組術后1d的MMSE評分顯著高于B組(P<0.05)。
有文獻報道顯示,體外循環手術后有19~57%的患者腦損害持續時間會超過6個月,其不僅會延遲病人出院時間,加重病人的經濟負擔,更會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2]。麻醉深度的變化,會對腦氧代謝產生明顯影響,而腦代謝失衡、麻醉深度又會對腦血流產生影響。有研究顯示[3],在麻醉狀態下,腦電雙頻指數值為70時,其中樞代謝率會降低30%,腦電雙頻指數為30時,中樞代謝率降幅高達70%。
在體外循環過程中,會對腦氧供需平衡產生影響,導致腦代謝紊亂而引發腦損傷[4]。BIS值可反映麻醉深度和鎮靜程度,BIS值越低,麻醉程度越深[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麻醉程度較深的A組T1時刻的AVDO2、CEO2水平均顯著低于麻醉程度較淺的B組(P<0.05);A組術后1d的MMSE評分顯著高于B組(P<0.05)。這表明不同的麻醉深度會對體外循環腦損傷造成不同的影響,較深麻醉可發揮一定的腦保護作用,臨床上可根據BIS監測值控制麻醉深度,以減少體外循環腦損傷。
[1]邱永升,徐慶.嬰幼兒體外循環中應用右美托咪啶對S-100β蛋白及NSE的影響 [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8):3100-3101.
[2]費青.丙泊酚對顱內手術患者腦缺血缺氧性損傷的影響 [D].河北醫科大學,2012.
[3]劉雪峰,蘇遠強,彭浩源,等.不同麻醉深度下重度創傷患者全麻誘導插管期間血流動力學的變化 [J].廣東醫學,2013,34(14):2208-2210.
[4]張華朋,趙光宗.異丙酚和異氟醚麻醉對顱腦損傷患者圍術期血清熱休克蛋白70水平的影響 [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1,20(1):35-36.
[5]鄒偉偉,劉志群,戚志超,等.創傷休克患者不同麻醉深度下誘導插管的血流動力學變化 [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0,31(5):401-40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