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夢琪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陜西 西安710069)
賈涵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武漢430100)
鄂爾多斯盆地是華北地臺解體后獨立發展起來的一個中生代大型內陸沉積盆地,可劃分為6個一級構造單元[1-2]。杏子川油田郝家坪地區位于該盆地中部的伊陜斜坡帶邊緣,未見斷層及其他類型應力構造,傾角約為0.5~1°,斜坡帶發育有東西向傾沒的低幅鼻狀隆起構造,規模大小不一,隆起軸長2~10km,軸寬0.5~3.5km,兩翼傾角0.2~1.2°,隆起幅度2~10m。這些鼻狀隆起與研究區三角洲砂體有機配置,利于油氣的富集。杏子川油田郝家坪地區延長組主要有3套主力油層,即長2、長4+5和長6油層組。下面,筆者對鄂爾多斯盆地郝家坪地區延長組沉積相特征沉積相進行研究,希望能對該研究區的勘探開發提供參考。
杏子川油田郝家坪地區長2油層組按沉積旋回由上而下分為3個砂層組,即長21、長22、長23砂層組。長21砂層組細分為3個次級旋回,分別代表3期河流沉積,具有典型的河流沉積體系辮狀河亞相特征[3]。每個旋回下部為河道或邊灘沉積的中厚層塊狀砂巖,發育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及板狀交錯層理,局部富集河道滯留沉積。上部旋回多為河漫灘、決口扇、河間灘地沉積的粉砂巖、泥巖、碳質泥巖互層,發育小型斜層理、波狀層理、水平層理等。
杏子川油田郝家坪北區長4+5和長6油層組屬于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前緣亞相,按沉積旋回由上而下分為6個砂層組,即長4+51、長4+52、長61、長62、長63和長64砂層組。每個砂層組分別代表一期三角洲前緣沉積,每個旋回頂部為河道沉積的中厚層塊狀砂巖,發育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及板狀交錯層理,局部富集分流間灣沉積,底部旋回多為殘余遠砂壩沉積的粉砂巖,發育小型斜層理,或是前三角洲沉積的泥巖、碳質泥巖互層,發育波狀層理和水平層理等。
河道砂壩由下向上依次是河道滯留礫巖、含泥礫細砂巖、大小型槽狀交錯層理細砂巖、板狀層理細砂巖、平行層理粉細砂巖,砂體在橫剖面上表現出透鏡狀、槽狀或楔狀體,平面上呈片狀或者辮狀展布,沖蝕構造極其發育,多見泥質團塊及透鏡體。主河道區電測曲線是高中幅鐘形曲線或復合型鐘形曲線,非主河道區電測曲線多是鐘形、單指形曲線 (見圖1),幅度中等可見多指形組成的梳狀曲線,齒中線近似于平行,反映出砂泥互層的特點[4]。
河漫灘通常分布在該研究區緊鄰河岸兩側或平行河岸的位置,嵌于河道砂的邊部或河道砂體中間。巖性以粉砂巖和泥巖為主,砂體較薄,含植物碎片及漂浮礦物,電測曲線比較平直,部分為低幅齒形 (見圖1)。河漫灘層位較高,可與河道砂壩相對照,因為河道砂壩之上為天然堤沉積,其下則為河漫灘沉積,在平面上應以相序關系加以區分。
水下分流河道為該研究區主要微相類型,其巖性為正粒序結構的細粒長石砂巖,由下向上從細砂巖過渡為粉砂巖、泥質砂巖及泥巖。河道底部可見沖刷構造,砂體發育板狀-槽狀交錯-平行層理、塊狀層理。砂體自然電位曲線以中-高幅箱形或鐘形為主 (見圖2),其形態的差異主要取決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位置[5]。

圖1 郝家坪地區河道砂壩及河漫灘微相綜合柱狀圖 (郝73井)
分流間灣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之間,是向下游方向開口并與淺湖相通、上游方向逐漸收斂的一個低洼環境,主要接收洪水期水下分流河道溢出的相對較細的懸浮物質,巖性主要為泥巖、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等,其自然電位曲線表現為低平,自然伽馬曲線表現為中高值,呈齒形 (見圖2)。
在認識沉積微相的基礎上,結合該研究多口井的巖性、電性以及沉積構造特征,以長21-3小層、長4+52-2小層、長61和長62砂層組為單元,具體分析沉積微相的平面展布規律。

圖2 郝家坪地區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間灣微相綜合柱狀圖 (郝73井)
長21-3小層以三角洲平原亞相沉積環境為主,其河道沙壩和河漫灘沉積微發育。區內主要發育2條河道砂壩,呈東北-西南方向展布,同時,其東北部由多條河道交織匯聚,其間由河漫灘沉積物隔開 (見圖3)。

圖3 長21-3小層沉積微相平面展布圖
長4+52-2小層以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環境為主,沉積微相主要為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間灣。區內發育2條水下分流河道,以東部一條最為發育,該條水下分流河道在研究區西南部形成3個分支河道,河道整體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 (見圖4)。

圖4 長4+52-2小層沉積微相平面展布圖
長61砂層組以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環境為主,沉積微相為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間灣。區內發育2條水下分流河道,整體呈北東-南西向條帶狀展布,其中以東部一條最為發育,西部發育的一條則在區內中部停止向前延伸,河道呈北東-南西向條帶狀展布 (見圖5)。

圖5 長61砂層組沉積微相平面展布圖
1)杏子川油田郝家坪地區延長組主要有3套主力油層,即長2、長4+5和長6油層組。長2油層組屬于河流沉積體系辮狀河亞相,可進一步劃分為河道沙壩及河漫灘沉積微相;長4+5和長6油層組屬于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前緣亞相,可進一步細分為分為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間灣沉積微相。
2)杏子川油田郝家坪地區延長組長2油層組在區內主要發育河道砂壩,呈東北-西南方向展布;長4+5油層組在區內主要發育水下分流河道,整體呈北東向條帶狀展布;長6油層組在區內也是主要發育水下分流河道,呈北東-南西向條帶狀展布。
[1] 劉池洋,趙紅格,桂小軍,等 .鄂爾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時空坐標及其成藏 (礦)響應 [J].地質學報,2006,80(5):617-638.
[2] 白傳中 .甘谷驛油田北區延長組儲層特征及沉積相研究 [D].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09.
[3] 楊俊杰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分布規律 [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4] 張鳳潤,李曉宏 .鄂爾多斯盆地南泥灣油田河莊坪區延長組儲層特征 [J].中國西部科技,2010,18(9):11-13+60.
[5] 李旭芬 .陜北瓦窯堡油田中山川區延長組長4+5油層組儲層特征及評價 [D].西安:長安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