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剛
摘 要:針對一起400 V戶外電力電纜短路故障,通過現場查勘及對事故原因三階展開分析、運用魚骨圖揭示造成事故的各種因素,并結合矩陣圖提出改進辦法和應吸取的經驗教訓。
關鍵詞:戶外電纜 短路事故 硫酸 魚骨圖 矩陣圖
中圖分類號:TM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c)-0049-02
隨著電網電力電纜用量的增大,電纜短路故障所引發的后果越來越嚴重,對電氣設備安全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據國外相關機構對電力電纜本體、中間接頭及終端頭絕緣事故率的統計表明,因第三方外力造成的電纜本體事故率達50%、附件的事故率為45%,非第三方外力破壞引起的電纜本體事故為5%[1]。
1 事故簡介
某企業的供電系統電源電壓為10 kV,有兩臺1600 kVA的主變,正常用電負荷為2000 kW,最大負荷3000 kW。系統投入正式運行三年多后的某日午后15時許,一聲巨響,廠區某處地下環網400 V電纜發生短路故障,引起系列保護動作,開關跳閘造成動力車間、封裝車間停電。
當天值班電工對該回路沿線檢查發現進動力車間電纜溝+30 m處有弧光放電痕跡,現場有煙氣冒出,撬起蓋板后可見下方多根電纜已被電弧光灼黑燒壞,異味嗆人。維修人員對剩余電纜進行了解剖,檢查發現絕緣皮下銅芯線有不明液體存在,采集樣本送化驗室檢驗后得知是硫酸。
2 原因分析
該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硫酸腐蝕電纜絕緣層引起絕緣完全擊穿后造成相間短路,但怪異的是電纜內部有硫酸存在,這硫酸是從哪來的?又是如何進入電纜線芯內的呢?
現場查勘發現并不是所有電纜都有硫酸存在,問題電纜集中在動力車間靠近封裝車間一側電纜溝內,經詢問工作人員得知封裝車間有一道“洗瓶”工藝會用到硫酸,“洗瓶”作業時會有少量硫酸溢出到地面,同時工人會定期用水沖刷地面,清洗完地面的廢水會流入下水管道。
看起來電纜溝和封裝車間含硫酸的清洗廢水不可能有交集,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封裝車間東南角的下水管線居然和一墻之隔的電纜溝部分連通,這樣每次清洗地面總有部分含稀釋硫酸的廢液流入電纜溝中。雖然電纜溝還有向下分流通道,電纜和廢液接觸時間不會太長,但由于電纜絕緣層本體難免有微孔存在,加上停復機導致熱脹冷縮的呼吸作用,常年累月下,廢液緩慢侵入(吸附、擴散、遷移),絕緣層在電場、水分和硫酸等共同作用下,逐步產生樹枝狀早期劣化,最終形成運行擊穿。
在調查事故原因的過程中,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早在兩個月前就有員工發現該段電纜頭中有不明液體滴落并記錄在工作交接本中,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本次事故發生。(見圖1)
3 再發防止
針對事故成因的分析,結合系統矩陣排列各改進方案,選出當前最有效、最可行、最重要的防范措施是改進“洗瓶”作業工藝(得分最高為9分)。(見圖2)
通過分析各防范改善方案的急迫性、可行性、執行效率,最終確定優先從三方面入手:
(1)改進“洗瓶”作業工藝,增強作業區域密閉性,避免硫酸外溢;
(2)重新修訂設備檔案管理、日常點檢規范并建立毒害物質處理流程;
(3)制定完善的員工職業素養提升培訓計劃并實施。
4 結語
該事故的發生有其偶然性,但是也一定有其必然性。如果把“洗瓶”作業溢出硫酸作為事故發生的源頭,那么作為中間環節的沖刷地面、下水道與電纜溝連通、毒害物質處理、日常巡檢維護、電纜橋架懸空敷設等,其中只要有一環節防范到位了,完全能避免短路故障的發生。
該企業經過上述三方面完善措施改進后,至今已經穩定運行3年多。一起400 V電纜短路事故在多方面深層次查找原因、分析應對改進措施、實施完善方案后,反而成為了企業全方位提升改進管理運行水平的一次契機。
參考文獻
[1] 周鳳爭,孟慶霖,朱曉輝,等.10 kV電纜附件典型缺陷仿真與絕緣故障分析[J].絕緣材料,2011(4):67-69.
[2] GB 50168-2006,電氣裝置安裝工程電纜線路施工及驗收規范[S].
[3] GB/T 3956-2008,電纜的導體[S].endprint
摘 要:針對一起400 V戶外電力電纜短路故障,通過現場查勘及對事故原因三階展開分析、運用魚骨圖揭示造成事故的各種因素,并結合矩陣圖提出改進辦法和應吸取的經驗教訓。
關鍵詞:戶外電纜 短路事故 硫酸 魚骨圖 矩陣圖
中圖分類號:TM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c)-0049-02
隨著電網電力電纜用量的增大,電纜短路故障所引發的后果越來越嚴重,對電氣設備安全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據國外相關機構對電力電纜本體、中間接頭及終端頭絕緣事故率的統計表明,因第三方外力造成的電纜本體事故率達50%、附件的事故率為45%,非第三方外力破壞引起的電纜本體事故為5%[1]。
1 事故簡介
某企業的供電系統電源電壓為10 kV,有兩臺1600 kVA的主變,正常用電負荷為2000 kW,最大負荷3000 kW。系統投入正式運行三年多后的某日午后15時許,一聲巨響,廠區某處地下環網400 V電纜發生短路故障,引起系列保護動作,開關跳閘造成動力車間、封裝車間停電。
當天值班電工對該回路沿線檢查發現進動力車間電纜溝+30 m處有弧光放電痕跡,現場有煙氣冒出,撬起蓋板后可見下方多根電纜已被電弧光灼黑燒壞,異味嗆人。維修人員對剩余電纜進行了解剖,檢查發現絕緣皮下銅芯線有不明液體存在,采集樣本送化驗室檢驗后得知是硫酸。
2 原因分析
該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硫酸腐蝕電纜絕緣層引起絕緣完全擊穿后造成相間短路,但怪異的是電纜內部有硫酸存在,這硫酸是從哪來的?又是如何進入電纜線芯內的呢?
現場查勘發現并不是所有電纜都有硫酸存在,問題電纜集中在動力車間靠近封裝車間一側電纜溝內,經詢問工作人員得知封裝車間有一道“洗瓶”工藝會用到硫酸,“洗瓶”作業時會有少量硫酸溢出到地面,同時工人會定期用水沖刷地面,清洗完地面的廢水會流入下水管道。
看起來電纜溝和封裝車間含硫酸的清洗廢水不可能有交集,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封裝車間東南角的下水管線居然和一墻之隔的電纜溝部分連通,這樣每次清洗地面總有部分含稀釋硫酸的廢液流入電纜溝中。雖然電纜溝還有向下分流通道,電纜和廢液接觸時間不會太長,但由于電纜絕緣層本體難免有微孔存在,加上停復機導致熱脹冷縮的呼吸作用,常年累月下,廢液緩慢侵入(吸附、擴散、遷移),絕緣層在電場、水分和硫酸等共同作用下,逐步產生樹枝狀早期劣化,最終形成運行擊穿。
在調查事故原因的過程中,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早在兩個月前就有員工發現該段電纜頭中有不明液體滴落并記錄在工作交接本中,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本次事故發生。(見圖1)
3 再發防止
針對事故成因的分析,結合系統矩陣排列各改進方案,選出當前最有效、最可行、最重要的防范措施是改進“洗瓶”作業工藝(得分最高為9分)。(見圖2)
通過分析各防范改善方案的急迫性、可行性、執行效率,最終確定優先從三方面入手:
(1)改進“洗瓶”作業工藝,增強作業區域密閉性,避免硫酸外溢;
(2)重新修訂設備檔案管理、日常點檢規范并建立毒害物質處理流程;
(3)制定完善的員工職業素養提升培訓計劃并實施。
4 結語
該事故的發生有其偶然性,但是也一定有其必然性。如果把“洗瓶”作業溢出硫酸作為事故發生的源頭,那么作為中間環節的沖刷地面、下水道與電纜溝連通、毒害物質處理、日常巡檢維護、電纜橋架懸空敷設等,其中只要有一環節防范到位了,完全能避免短路故障的發生。
該企業經過上述三方面完善措施改進后,至今已經穩定運行3年多。一起400 V電纜短路事故在多方面深層次查找原因、分析應對改進措施、實施完善方案后,反而成為了企業全方位提升改進管理運行水平的一次契機。
參考文獻
[1] 周鳳爭,孟慶霖,朱曉輝,等.10 kV電纜附件典型缺陷仿真與絕緣故障分析[J].絕緣材料,2011(4):67-69.
[2] GB 50168-2006,電氣裝置安裝工程電纜線路施工及驗收規范[S].
[3] GB/T 3956-2008,電纜的導體[S].endprint
摘 要:針對一起400 V戶外電力電纜短路故障,通過現場查勘及對事故原因三階展開分析、運用魚骨圖揭示造成事故的各種因素,并結合矩陣圖提出改進辦法和應吸取的經驗教訓。
關鍵詞:戶外電纜 短路事故 硫酸 魚骨圖 矩陣圖
中圖分類號:TM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c)-0049-02
隨著電網電力電纜用量的增大,電纜短路故障所引發的后果越來越嚴重,對電氣設備安全的威脅也越來越大。據國外相關機構對電力電纜本體、中間接頭及終端頭絕緣事故率的統計表明,因第三方外力造成的電纜本體事故率達50%、附件的事故率為45%,非第三方外力破壞引起的電纜本體事故為5%[1]。
1 事故簡介
某企業的供電系統電源電壓為10 kV,有兩臺1600 kVA的主變,正常用電負荷為2000 kW,最大負荷3000 kW。系統投入正式運行三年多后的某日午后15時許,一聲巨響,廠區某處地下環網400 V電纜發生短路故障,引起系列保護動作,開關跳閘造成動力車間、封裝車間停電。
當天值班電工對該回路沿線檢查發現進動力車間電纜溝+30 m處有弧光放電痕跡,現場有煙氣冒出,撬起蓋板后可見下方多根電纜已被電弧光灼黑燒壞,異味嗆人。維修人員對剩余電纜進行了解剖,檢查發現絕緣皮下銅芯線有不明液體存在,采集樣本送化驗室檢驗后得知是硫酸。
2 原因分析
該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硫酸腐蝕電纜絕緣層引起絕緣完全擊穿后造成相間短路,但怪異的是電纜內部有硫酸存在,這硫酸是從哪來的?又是如何進入電纜線芯內的呢?
現場查勘發現并不是所有電纜都有硫酸存在,問題電纜集中在動力車間靠近封裝車間一側電纜溝內,經詢問工作人員得知封裝車間有一道“洗瓶”工藝會用到硫酸,“洗瓶”作業時會有少量硫酸溢出到地面,同時工人會定期用水沖刷地面,清洗完地面的廢水會流入下水管道。
看起來電纜溝和封裝車間含硫酸的清洗廢水不可能有交集,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封裝車間東南角的下水管線居然和一墻之隔的電纜溝部分連通,這樣每次清洗地面總有部分含稀釋硫酸的廢液流入電纜溝中。雖然電纜溝還有向下分流通道,電纜和廢液接觸時間不會太長,但由于電纜絕緣層本體難免有微孔存在,加上停復機導致熱脹冷縮的呼吸作用,常年累月下,廢液緩慢侵入(吸附、擴散、遷移),絕緣層在電場、水分和硫酸等共同作用下,逐步產生樹枝狀早期劣化,最終形成運行擊穿。
在調查事故原因的過程中,我們還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早在兩個月前就有員工發現該段電纜頭中有不明液體滴落并記錄在工作交接本中,但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本次事故發生。(見圖1)
3 再發防止
針對事故成因的分析,結合系統矩陣排列各改進方案,選出當前最有效、最可行、最重要的防范措施是改進“洗瓶”作業工藝(得分最高為9分)。(見圖2)
通過分析各防范改善方案的急迫性、可行性、執行效率,最終確定優先從三方面入手:
(1)改進“洗瓶”作業工藝,增強作業區域密閉性,避免硫酸外溢;
(2)重新修訂設備檔案管理、日常點檢規范并建立毒害物質處理流程;
(3)制定完善的員工職業素養提升培訓計劃并實施。
4 結語
該事故的發生有其偶然性,但是也一定有其必然性。如果把“洗瓶”作業溢出硫酸作為事故發生的源頭,那么作為中間環節的沖刷地面、下水道與電纜溝連通、毒害物質處理、日常巡檢維護、電纜橋架懸空敷設等,其中只要有一環節防范到位了,完全能避免短路故障的發生。
該企業經過上述三方面完善措施改進后,至今已經穩定運行3年多。一起400 V電纜短路事故在多方面深層次查找原因、分析應對改進措施、實施完善方案后,反而成為了企業全方位提升改進管理運行水平的一次契機。
參考文獻
[1] 周鳳爭,孟慶霖,朱曉輝,等.10 kV電纜附件典型缺陷仿真與絕緣故障分析[J].絕緣材料,2011(4):67-69.
[2] GB 50168-2006,電氣裝置安裝工程電纜線路施工及驗收規范[S].
[3] GB/T 3956-2008,電纜的導體[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