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俠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適當設置懸念,容易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好學,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關鍵詞:直接設置問題引發懸念 故作懸念 巧破迷宮 巧設驚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c)-0126-01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是一位站在講臺上的藝術家,如果能恰如其分地運用設懸念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件樂事,必能在語文的學習中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為此,教師可以嘗試下面幾種方法。
1 在講讀課文之前可以采用——直接設置問題引發懸念的方法
在教授二年級下,《古詩二首》詠柳之前,教師提問學生“你們家的附近有垂柳嗎?你能用一些古詩來描述垂柳嗎?你能在上課之前為我們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古詩嗎?然后我們共同評價哪首詩最美,為什么?”教師的提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而學生在課下從網上搜集到很多關于描寫綠樹的古詩。
課堂伊始,學生們紛紛迫不及待得展示自己收集的古詩。有些學生甚至在網上找到本世的錄音材料,模仿朗誦甚至背下來了。
青門柳【唐】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一個學生的聲音還沒落下。另一個學生就迫不及待地舉起手來。并且大聲背誦。
臨川見新柳 【唐】崔櫓
不見江頭三四日,橋邊楊柳老金絲。
岸南岸北往來渡,帶雨帶煙深淺枝。
何處故鄉牽夢想,兩回他國見榮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殺遠人人不知。這首詩剛剛背誦完畢,另一位學生又大聲朗讀起來。
柳絕句 【唐】杜牧
數樹新開翠影齊,倚風情態被春迷。
依依故國樊川恨,半掩村橋半拂溪……學生誦讀詩歌的熱情在一瞬間被激情點燃了。
2 在講讀課文中靈活采用——故作懸念的方法
(1)巧破迷宮:闖迷宮可是學生們很感興趣的話題,如何把語文課文變成引人入勝的迷宮,便要求語文教師的匠心獨具。
《草船借箭》一課便適于適于此種方法。《草船借箭》對于成年人來說故事并不難,而且很多人還口熟能詳,但是對于閱讀面比較窄的小學生來說,則理解起來并非易事。教師適時地設置懸念,周瑜說“對,先生和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的是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老師一下子指出“一樣”、“趕造”兩詞巧設第一謎“周瑜為什么明知故問?為什么又把決定成敗的十萬支箭讓諸葛亮來趕造?周瑜把諸葛亮當成最好的朋友了嗎?”學生們帶著問題,速讀起了課文,誰都想快速找到答案。當學生讀到第三段周瑜活動時,不由恍然大悟,原來周瑜是有意陷害諸葛亮。教師指出這一重點的句子“我得吩咐軍將們,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設下第二謎,“好狠的計謀!面對周瑜如此不給力的合作,那么諸葛亮在三天之內完成得了嗎?”面對如此狡詐的周瑜,學生都暗自憋了一股勁想要幫助諸葛亮。當學生讀到第四段,諸葛亮向魯肅借船時,老師又設下第三個謎,“諸葛亮急瘋了吧?不能按時完成造箭任務,他會承擔很重的責任。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難道要逃走不成?”學生立刻帶著這個問題,來關注諸葛亮的生死,迫不及待地讀下去,想探個究竟。當說到草船借箭時,學生恍然大悟,無不被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而瞬間折服。師生不禁脫口而出,諸葛亮真真“神機妙算”!最后,老師再抓住“神機妙算”一詞,繼續追問,設下最后一謎“神在何處?妙在哪方?”一節課里,學生在迷宮中,邊學邊解謎,其樂無窮。
(2)巧設驚語。
每天上著千篇一律的課程,做著重復而且相似的練習,學生感到無聊、疲倦乃至懈怠都是很正常的,有些老師可能會講課時適時的提高嗓門以便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有時會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僅憑“抑揚頓挫”的聲音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對于我們每天過于熟悉的師生之間,更是如此。因此教師需要用別人想不到的驚人話語引出課題,營造“此言一出,舉座皆驚”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時,有些學生學習的興致不高,因為古文對于現代小學生來說無論從時間上,以及故事情節上難以產生共鳴。靠教師強調本文的重要性,必須掌握什么的說教更難使學生們輕易買賬。那么怎么解決?其實教師可以另辟蹊徑,設置一些情境,引出一些驚人之語,起到出乎反響的作用。
老師可拎著一個沉甸甸的大包走進教室,做出很開心的樣子,“好沉啊!好多禮物呢?老師一進教室,就收到了同學們送的禮物。”一語剛出,教室突然靜了下來,孩子們個個神情驚訝、疑惑、偷偷互望。老師接著說:“而且現在,準確地說,很多學生還在源源不斷地送來。”此刻,學生們面面相覷,有的學生迫不及待問:“老師,是什么禮物?誰送的呀?”“讓我們也看看”,教師此時鄭重地回答:“告訴大家,這禮物就是你們求知若渴的目光啊!”學生們聽完后大笑,教師接著說:“收到同學們這么多的禮物,老師也要回報一下!來老師給你們講個小故事吧!”“好啊!”“OK”。“故事的名字叫《晏子使楚》。”在學生情緒最為高漲的狀態下,師生自然走入了新課的學習中,課堂效益自然成倍增長。
總之,只要我們肯動腦筋,通過巧設迷宮、巧設驚語等方式來巧設懸念,絢爛的課堂之花便會天天開放。
參考文獻
[1] 黃全明,陳樹寶.小學語文教育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董菊初.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3] 張孔義,方龍云.語文教育科研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