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彬
摘 要:該文首先論述了泛在圖書館的內涵,探討了圖書館界具有代表性的泛在圖書館觀點,詳細闡述了泛在公共圖書館的理念和服務模式,明確了泛在公共圖書館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詞:泛在信息環境 泛在公共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c)-0197-01
隨著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人類社會從工業時代邁入了多元化、多層次、具有高度交互性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生活和信息交流方式,使人們進入到一個具有普遍性、透明性和智能化特征的泛在信息環境。在泛在智能網絡支持下的信息平臺,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真正實現了以人為中心。泛在信息環境給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對公共圖書館的傳統服務模式提出了挑戰,如何順應泛在信息環境、創新泛在圖書館服務模式成為公共圖書館面臨的重要課題。
1 泛在圖書館概念的提出
“泛在”的英文單詞是Ubiquitous,源自拉丁語,意思是普遍存在、無處不在。1991年,美國施樂公司的Mark Weiser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志的文章中預言了21世紀的計算將是泛在計算。1995年,馬里蘭大學圖書館館長Charles B.Lowry首先提出了泛在化圖書館的理念。2005年,Lowry博士撰文指出泛在圖書館是未來圖書館存在的重要形態和發展模式。在2006年的國際圖聯大會上,美國南喬治亞大學圖書館的LiLi Li提出了在圖書館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泛在圖書館的6個特征:網絡化、全天候、開放存取、多形式、多語種、全球化。LiLi Li泛在圖書館的特征一經提出,便得到圖書館界的廣泛關注。可見,泛在圖書館打破了圖書館傳統的被動服務模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作為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公益性的公共圖書館應革新傳統服務理念,創立以用戶為中心、多元化的、具有高度交互性的新型服務模式。
2 泛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理念
2.1 以用戶為中心
公共圖書館則面向全社會服務,不設置任何門檻,公益性是公共圖書館的最明顯的特征和本質屬性,也是公共圖書館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即使在泛在信息環境下,公益性特征不僅不會削弱,反而會進一步加強,因此,泛在公共圖書館的核心服務理念必須以圖書館用戶為中心,用戶數量和對圖書館資源和服務的利用率的公共圖書館的存在價值的重要體現。
2.2 嵌入式服務
嵌入式技術和目前的臺式計算機架構技術不同,是通過無線網絡同用戶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智能通訊設備連接起來的特殊的計算機技術。通過在用戶生活環境中各種嵌入信息通信設備,使用戶和圖書館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使圖書館服務滲透到用戶的移動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
2.3 高度交互性
泛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革新了人們對圖書館的傳統認識,突破了物理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之間的藩籬,使圖書館服務從被動變為主動,拉近了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距離,向人們展現了一種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開放存取的全新服務模式,使用戶和公共圖書館之間保持7×24小時全天候的信息交流環境,大大拓展了圖書館的延伸服務。
2.4 多元化
在泛在公共圖書館環境中,多元化服務理念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1)服務資源的多元化:泛在信息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資源表現為紙質文獻、視頻、音頻、講座、讀者沙龍等多種形式,而服務的方式則表現為到館服務、電話咨詢、文獻傳遞、微博、微信等多種方式。(2)用戶群體的多元化: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特征決定了服務群體的廣泛性,除成人用戶外,還為未成年人、盲人、農民工、農村和偏遠地區的人群提供專門的服務。
3 泛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
3.1 公共圖書館聯盟服務
數字技術、無線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日益成熟,為泛在公共圖書館服務聯盟的實現提供了物質基礎。通過組建泛在公共圖書館服務聯盟可以充分發揮泛在信息環境下各成員聯盟館的資源共建共享的優勢,如實現計算機聯合編目、館際互借、地方文獻聯合征集、地方文獻數據庫共建共享等功能,從而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利用率。
3.2 移動數字服務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在各領域的普遍應用為公共圖書館開展泛在服務提供了便利條件,各大中型圖書館先后推出了“掌上圖書館”等數字服務。“十二五”時期,國家重點實施文化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三大公共數字文化惠民工程,而移動信息服務集成了三大工程在移動終端服務領域的優勢,成為為各種移動終端設備提供資源訪問和應用服務的平臺。數字利用終端設備延伸、拓展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可以為用戶提供信息傳輸與服務,提供實時性和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3.3 流媒體服務
流媒體又叫流式媒體,是使用視頻傳送服務器把數字資源做成數據包發出,用戶可以在網絡上通過解壓設備對這些數據進行解壓,節目就會像發送前那樣顯示出來。流媒體主要包括音頻和視頻,是網絡技術和音視頻技術的有機結合。這種數字資源無需下載,可以在線實時實現連續播放。公共圖書館可以利用流媒體技術開展視聽點撥、視頻講座和遠程教育等活動。
3.4 數字電視圖書館服務
數字電視已經進入千家萬戶,隨著國家“三網融合”戰略的實施和電視技術的發展,普及數字電視圖書館就成了公共圖書館開展服務的一個重要領域。目前常州市圖書館和鎮江市圖書館都已經開展數字電視圖書館服務。數字電視圖書館依托于廣電網絡平臺,融合了公共圖書館的電子圖書、報刊、展覽、講座和多媒體課堂等豐富的館藏資源,并把這些數字資源利用數字電視媒介推送給千家萬戶,實現了圖書館服務的區域性覆蓋,是實現“文化惠民”的有力舉措。
4 結語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人們的信息素養和文化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對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提供廣泛而深層次的信息服務體現了圖書館存在的價值,因此,建設泛在公共圖書館是大勢所趨,順應了信息社會發展的潮流,并推動建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隨著互聯網應用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完善和成熟,泛在信息環境必將最終形成,將進一步變革泛在公共圖書館傳遞信息、服務開展和社會教育的方式,泛在公共圖書館將真正實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參考文獻
[1] 初景利,吳冬曼.論圖書館服務的泛在化——以用戶為中心重構圖書館服務模式[J].圖書館建設,2008(4).
[2] 張會田.泛在圖書館:如何從概念走向現實[J].圖書情報工作,2009(19).
[3] 高兆云.論泛在知識環境下的數字圖書館發展趨勢[J].情報雜志,2008(2).
[4] 劉小景.泛在圖書館理念下的圖書館移動信息服務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