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玲+董浩然+陳玉龍+宋寧
摘 要:“治痿獨取陽明”是中醫治療痿證的重要治則和依據,學生對此理論的理解容易片面。該文從痿證治療的原則和方法進行探討,講述作者的教學體會,以便學生加深理解和運用。
關健詞:治痿獨取陽明 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R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c)-0212-01
痿證是臨床常見的疑難病癥,現代醫學中的脊髓炎、重癥肌無力、多發性神經炎等多種疾病可劃入痿證范疇。中醫研究痿證始于《內經》?!秲冉洝分小端貑枴ゐ粽摗贰ⅰ鹅`樞·根結》、《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素問·異法方宜論》等篇都有關于痿證的記載。其中《素問·痿論》篇對痿證的病因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尤其是篇中提出的“治痿獨取陽明”,成為后世醫家治療痿證的重要指導原則,并為臨床辨痿治痿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在臨床實際應用中,痿證的治療要考慮發病原因、體質等的影響,治療方法也有所區別。學生容易混淆,所以對《內經》中“治痿獨取陽明”本意的探討對于加深學生的理解至關重要。
1 “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內涵
“治痿獨取陽明”見于《素問·痿論》,是中醫學治療痿證的重要法則,受到歷代醫家的尊崇?!墩f文》云:“痿,痹也?!笨梢?,痿證本指由于氣血痹阻不通,導致肌體失養,而出現的以行走困難為主要表現?!端貑枴ゐ粽摗逢U釋了痿證的病機:“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p>
確立了陽明在痿證治療中的重要地位。該篇論述了“五痿”的病因、病機理論,其中,肺是形成痿證的首要臟器。肺的津液來之于脾胃,且肝腎之精亦有賴于脾胃生化。若脾胃功能不健,氣血津液化生不利,肺之津液來源不足,無法正常布散水谷精微,肝腎之精生成匱乏,肢體筋脈失于濡養,則易發痿證。通過調理脾胃,使飲食得增,氣血津液充沛,筋脈得以滋養,有利于痿證的恢復,這些都強調了陽明脾胃在痿證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需要和學生強調的是,“取”字并非一味指補養,而應當視其有余不足、所謂“獨”字只是強調陽明的重要性,而非只顧陽明一經。
《素問·痿論》篇也對“治痿取之陽明”也作了進一步的論述。《痿論》篇提到:“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陽明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沖脈為十二經脈之海,滲灌溪谷,沖脈和陽明經合于宗筋,共同和陰經陽經會于氣街。氣街為陽明脈氣所發,故陽明為諸經的統帥。陽明虛可導致氣血虛少,五臟六腑失養,宗筋失潤,發生痿證。人體經脈運動還依賴帶脈和督脈的作用,帶脈有約束作用,督脈督一身之陽氣,帶脈和督脈和陽明相絡,所以陽明胃脈虧虛則宗筋失潤,帶脈也不能收引,因而兩足痿弱不用。
在篇末又云:“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迸R床上要根據不同情況,調其正邪虛實,和其病情順逆,并適當兼顧各臟腑受氣的時月來治療痿證。
2 “治痿獨取陽明”與臨床治療
雖然《內經》確立了陽明在痿證治療中的重要地位,后世醫家在臨床上對于痿證的治療各有偏重。在講解“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內涵后,也要從歷代醫家對該理論的運用角度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有的醫家采用補法治療痿證,突出陽明胃對治痿的重要作用,從解決痿證中陰精不足,經脈肌肉及關節失養的角度出發。如補脾益氣法調理脾胃,以資氣血之源;滋胃津以潤五臟氣之燥;或者針刺常取足三里等保健穴位等?;势罩k《針灸甲乙經》中明確了治痿的穴位:“痿躄不能行,地倉主之”。地倉乃是足陽明胃經和陽蹻脈的交會穴,既從陽明入手,又考慮了奇經的作用。此外,內經層論督脈與痿證發病的關系,《華佗神醫秘傳》記載有華佗從督脈治痿要訣,且有具體灸法“緣督為治,支無不伸一人病腳躄不能行,先生切脈后,即使解衣,點背數十處,相間一寸或五寸,從邪不能當,言灸此各七壯,灸創愈,即能行也。”遵從內經旨意,取陽明治痿同時不可忽視奇穴。宋代陳言則提出“諸治痿法,當養陽明和沖脈”,并創制了藿香養胃湯、麋角丸。其中藿香養胃湯實為陽明脾胃虛弱致痿的理想方藥,麋角丸中麋角、熟地乃為養血要藥?!瓣柾鷦t能生陰血”,養血治痿之意昭然。劉河間從《內經》中痿證的病因得到啟發,根據“太過則令四肢不舉”“肺熱葉焦”致痿的理論,認為痿證偏實,當以瀉為主。善用大黃瀉下,守攻兼用。張子和認為“痿病無寒”,長期服藥體內生熱,主張攻下治痿。并指出“陽明者,胃與大腸也”,將陽明范圍擴大至大腸,多用涌吐、攻下之劑,拓開了痿證的治療思路。朱丹溪則明確提出“然痿之不足,乃陰血也”。尤其對肝腎陰虛的痿證頗有心得,創制了虎潛丸,大補丸等苦寒之方,兼以滋補腎陰,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現代名醫鄧鐵濤結合《內經》、《難經》損脈為病致痿的理論,提出了重癥肌無力虛損致病的觀點,并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吳以嶺院士借鑒古人經驗,結合現代醫學運動神經元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大膽提出了從奇經論治的觀點,創造性地采用“扶元起萎,養榮生肌”的治療新方法,尤重奇經之督脈,督脈循行路線涉及腦、脊髓,督脈受損,循行部位受累尤甚,脊髓與腦失去溫養而發病。從大量中藥中精選出幾十種溫養督脈、振奮神經的藥物,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理論和臨床來逐漸理解“治痿獨取陽明”的內涵,抓住該理論的本質,篇中以“獨”字突出陽明在治痿中的重要地位,不能理解只取陽明。痿證由于所侵犯的臟腑不同,體質不同,癥狀也不盡相同。在具體治療時要辨證施治,不可以偏代全,拘泥于“治痿獨取陽明”,而貽誤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 翟雙慶.內經選讀[M].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2] 王慶其.內經臨床醫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3] 王寶華,趙京生.“治痿獨取陽明”考釋[J].北京中醫藥,2010,29(7):520-521.
[4] 周昱暢,周昱上,趙國惠.《內經》“治痿獨取陽明”解析[J].湖南中醫雜志,2012,28(2):10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