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C.+威廉姆斯++胡德良
旅鴿現已滅絕,但是它們在北美一度有著極為可觀的數量。當時一群群的旅鴿漫步在鄉村地區,每群的數量都以數百萬計,它們在尋找橡子……
1914年,當最后一只旅鴿在一家動物園死亡后,該物種的滅絕就成為一個警世故事,用來說明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有多么巨大。但是,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旅鴿滅絕之前的100萬年里,這種鳥類經歷了多次數量上的激增和驟減,旅鴿種群對自然波動的敏感性有可能是造成其易于滅絕的原因。
“這是一項非常精彩的研究,”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鳥類學家海倫·詹姆斯說,“我希望,我們可以通過從該研究所了解到的情況,構建更加完善的方案,預防物種滅絕的風險。”
旅鴿(Ectopistes migratorius)是以法語詞匯“passager”命名的,意為“路過者”。旅鴿的數量曾占北美洲所有鳥類的1/4,有30億至50億只。這種鳥飛行時群落巨大,寬達1600米,長達數千米,幾天之內就可以將一個地區的堅果剝光。18世紀是世界上旅鴿數量最多的時候。在1914年,當最后一只旅鴿死亡后,生態學家把該物種的滅絕歸咎于森林濫伐和過度捕獵——不
管對人類還是食肉動物,這種鳥都是頗受歡迎的廉價肉食的來源。
“我們認為,在旅鴿滅絕的問題上,我們很可能忽略了某個環節。”臺北市臺灣師范大學的生物學家洪志銘說,“就算人們大量捕殺旅鴿,甚至再加上棲息地喪失,其數量下降之快仍然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洪志銘及其同事在保存完好的4只旅鴿身上提取了微量的組織樣品,利用先進的基因技術對這種動物的DNA以及其現代親屬——家鴿——的DNA進行了測序。通過對兩種鳥類基因的對比,洪志銘的研究小組確定了多年來旅鴿種群數量的總體變化情況。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段,種群數量較少就意味著在遺傳多樣性上比較單一。
洪志銘發現,在歐洲人移民到北美之前,旅鴿的種群數量已經極不穩定。在過去的100萬年中,旅鴿的種群數量波動極大,激增期和驟減期的數量差距達到1000倍。對任何物種來說,如此巨大的波動都是不常見的。研究人員猜測,橡子是旅鴿的主要食物來源,氣候變化影響到橡子的多少,而橡子的多少可能是旅鴿種群數量增減的主要原因,但他們無法證明其中的聯系。
這些發現表明,旅鴿的滅絕可能不單單是人類造成的。不久前,洪志銘及其同事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版上發文稱:“自然減少的種群數量,以及捕獵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樣的雙重打擊可能造成了旅鴿的滅絕。”“有可能旅鴿已經踏上了種群數量減少之路,而人類只是加快了其種群數量減少的速度。”洪志銘說,“一旦種群數量下降到太少的水平,就沒有辦法恢復了。”
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古基因學研究人員貝絲·夏皮羅也在研究旅鴿的遺傳史。她說,這些新資料是令人鼓舞的,跟她的研究小組未發表的成果相符合。“我認為,發現旅鴿的種群數量出現定期的浮動使得這些鳥類更加有趣。”她說,“我們認為,這種變化是不正常的。”
然而,夏皮羅指出,要想填補旅鴿自然歷史的空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這些遺傳數據只提供了相當長期的趨勢,并沒有揭示出這種鳥類最后幾十年的情況。至于旅鴿的哪些生物特性使
得它們更容易在數量上大起大落,這一點尚不清楚。夏皮羅說,如果生物學家能夠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能發現其他類似的物種面臨的風險。也許它們的數量很豐富,根據經典的估算方法并沒有滅絕的風險,但實際上可能已經處在滅絕的邊緣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