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從5月25日到6月25日的一個月時間里,海峽兩岸的重要事情不斷呈現。先是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高票當選,回鍋黨主席,她將面臨新的挑戰;緊接著臺南市長賴清德首次訪問大陸,備受媒體關注;一年一度的海峽論壇勝利召開,基層民眾仍唱主角;國臺辦主任張志軍首次參訪臺灣,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再添動力。
蔡英文三掌民進黨面臨新挑戰
5月25日,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以93.71%的得票率成功當選,回鍋黨主席。當晚,蔡英文發表了一份當選感言聲明,她此次決定參選,是為了要帶領民進黨重新贏回社會信任,也是為了幫助臺灣找到新的方向與動能。而這樣的改變,必須從改變民進黨開始。蔡英文的這番話,點出了她執掌民進黨的責任,也指出了民進黨發展的關鍵所在,即民進黨需要進行一番較大的改變甚至是變革,重新贏得民心,方有可能達到重返“執政”的目標。而改變當下的民進黨,蔡英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走出一條不同于蘇貞昌時代的新路。
蘇貞昌在執掌民進黨的兩年里,不斷向基本教義派靠攏,在兩岸政策方面不但沒有任何突破,相反卻緊抱“獨派”大腿,對于黨內要求兩岸交流的呼聲,并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作為。包括謝長廷在內的黨內“交流派”,并沒有得到任何出頭的機會,黨內一些要求打破舊有框架的政策主張,也沒有得到蘇貞昌的認可與支持。去年以來的九場“華山會議”,最終淪為空談,蘇貞昌始終堅持“臺灣前途決議文”作為民進黨的基本價值理念,主張兩岸“一邊一國”,這樣的政策立場,當然不會得到大陸的認可和接受,美國對此也存有頗多疑慮和不滿。
今年以來,臺灣內部圍繞兩岸服貿協議引發激烈爭議,民進黨竭力支持“太陽花學運”,對馬當局“執政”及兩岸關系造成嚴重沖擊。民進黨企圖將“一邊一國”塞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其“臺獨”主張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造成重大干擾和破壞,同時也對民進黨的轉型發展構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進黨支持“學運”,反對兩岸和平發展,并沒有得到臺灣民眾的支持,反倒是自取其害。特別是民進黨的“臺獨”主張,以及“仇中反陸”的兩岸政策,已經被事實證明是違背歷史潮流的一條死胡同。同時,民進黨大搞民粹政治,撕裂臺灣,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反感和厭惡。民進黨若不能及時轉型,徹底實現轉身,必將為歷史所拋棄。
此次蔡英文第三次出任民進黨主席,民進黨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以上這些問題與挑戰,都是蔡英文必須正視并及早化解的。在黨內,蔡英文能否加快資源整合步伐,及早樹立黨內權威,成為綠營共主,也關系到她權力地位的穩固。而黨內權力整合、兩岸政策轉型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年底地方縣市長選舉,關系到民進黨2016“大選”的前途。
蔡英文聲明,要帶領民進黨重新贏回社會信任,這意味著民進黨既要贏得臺灣廣大民眾的信任與支持,同時也意味著蔡英文時代的民進黨必須要正視兩岸關系發展的現狀與未來,必須要打破蘇貞昌時代保守落后的兩岸政策框架,重新融入兩岸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契合臺灣民眾求穩定、求發展的主流訴求,滿足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客觀需要,而這些任務,顯然不能僅僅流于口頭和形式,需要蔡英文認真思考并切實落到實踐當中。這正如蔡英文自己所說,“比起我說了什么,社會更關心我們做了什么”,民進黨發展的方向在哪里,做什么,怎樣做,是兩岸各界高度矚目的焦點。
如果蔡英文繼續沿襲舊有的為反對而反對的兩岸政策老路,無法擺脫長期以來“逢中必反”的桎梏,那么接下來的兩岸政策轉型之路注定會更加崎嶇坎坷。而蔡英文要調整既有兩岸政策,具有頗高的挑戰性:第一,蔡英文必須要拿出不同于以往、同時又不同于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而要做到這一點,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很大挑戰性。理論創新不易,得到黨內認同更不易;第二,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轉型必須要考慮步調和步法問題,即政策轉型既要向前推進,同時又不至于引發綠營特別是深綠勢力的強力反彈,其中的尺度拿捏必須小心謹慎,以免波及陣腳的穩固;第三,蔡英文的政策論述必須具體而清晰,不能空洞無物、含糊不清、多方討好。而要在短時間內做到這一點,對于“空心蔡”的蔡英文來說并非易事。
總之,隨著蔡英文接掌新一屆黨主席,民進黨何去何從,其對臺灣和兩岸關系的影響如何,備受關注。尤其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勢必會受到兩岸的高度檢視。蔡英文要想走出一條不同于蘇貞昌的新路線,必須展現更大的智慧和勇氣。
臺南市長賴清德破冰訪陸備受關注
6月6日至7日,民進黨籍臺南市長賴清德登陸訪問上海,展開他個人的首次訪陸之行。賴清德此次大陸之行對其本人以及整個民進黨,乃至兩岸關系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去年7月,賴清德借中華航空開辟臺南直飛香港航線之機,親率市府官員及市議員參訪香港,行銷臺南。當時賴清德在香港受訪時就表示,臺南與中國大陸一水之隔,彼此淵源非常深厚,兩岸一定要共創雙贏。很多地方臺灣可以幫助大陸,大陸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幫助臺灣,彼此互相成長、相互成就。他還表示,未來有機會,自己一定會到大陸去了解,去推廣臺南的農特產或其他比較重要的市政。而時隔近一年后,賴清德終于踏上大陸,利用上海在大陸的地位、影響力以及區位優勢和輻射功能,加強臺南與大陸城市之間的交流,達到行銷臺南,擴大影響的作用。
此次賴清德訪陸,在上海市中華藝術宮主持“海上煙波——陳澄波藝術大展”的開幕儀式,到復旦大學參訪并舉行座談,在上海舉行臺南市醫療觀光推介會等。這些內容以文化藝術為載體,通過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了解,加強兩岸的交流與合作,提高臺南在上海乃至大陸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而在文化交流之外,賴清德的大陸之行,隱含著重要的政治意義。
賴清德在臺南市主政多年,業績頗佳,廣受臺灣基層民眾的肯定與支持。他也因此成為民進黨內的“明日之星”,一向被外界認為政治前途不可限量。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蔡英文順利接掌民進黨主席大位,賴清德憑借多年的地方執政經驗及口碑,極有可能成為蔡英文邁向2016“大選”的得力副手人選。
此次賴清德訪陸,對其本人來說意義非凡。賴清德一向抱持很深的“臺獨”理念,此次他能夠邁出兩岸交流的第一步,說明民進黨籍的地方首長,需要打破舊有的兩岸觀念與做法,需要積極面對和融入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當中來。另一方面,賴此行首先得到黨主席蔡英文的同意,因此對于民進黨而言,亦是蔡英文接掌民進黨之后,黨內釋出的一個重要政治訊號,即民進黨要更加積極地面對大陸,需要調整既有的兩岸政策,逐步實現轉型,而這最重要的第一步,蔡英文交給賴清德來實現,這也是對賴清德的肯定與信任。
賴清德訪陸對民進黨轉型發展同樣具有積極意義。多年以來,民進黨上下都由蘇貞昌、謝長廷、游錫堃、呂秀蓮等“美麗島世代”的大佬把持,青壯派鮮有出頭機會。而賴清德作為民進黨青壯派的代表人物,能夠得到新任黨主席蔡英文的信任,成為新一屆民進黨中央組成后第一個訪問大陸的青壯派政治人物,對民進黨而言,這可以為青壯派的發展成長提供很好的機會,并在黨內產生積極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民進黨內部的新老交替。而黨主席蔡英文也將借由賴清德訪陸,給予黨內青壯派更多的機會,從而逐步走出蘇貞昌等舊世代主導下的陰影,有利于民進黨轉型發展,也有利于蔡英文鞏固自己在黨內的權力地位。
另外,賴清德訪陸也可視為蔡英文兩岸政策調整的“試溫”之舉。蔡英文接下黨主席之后,兩岸都在密切關注新一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走向,特別是蔡英文能否啟動兩岸政策轉型,提出新的、更為積極的兩岸政策論述,這不僅對民進黨重返“執政”十分關鍵,而且對于兩岸關系的發展也十分重要。
此次蔡英文在當選黨主席后不久,就打出兩岸交流牌,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她在兩岸政策方面的積極態度。因此,賴清德訪陸在島內特別是綠營內部的后續反應,在某種程度上將成為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步調的風向標。
而大陸方面對于民進黨人士的登陸交流,一向持積極、開放的態度。目前大陸對臺政策在反對“臺獨”的基礎上,更加富有彈性,更加靈活和務實。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他以前有過什么主張,只要現在愿意參與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這既是大陸對民進黨的溫情喊話,也是大陸貫徹“兩岸一家親”對臺新理念的集中體現。
一向秉持“臺獨”理念的賴清德此次能夠訪問大陸,大陸方面是釋出相當大的誠意與善意的,希望民進黨能夠把握機會,順應潮流,及早融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來,多做有益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事,而不應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阻力和障礙。
當然,此次賴清德訪陸的后續效應仍有待深入觀察,但他此行已經充分顯示出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經在海峽兩岸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兩岸廣大同胞的主流民意。
第六屆海峽論壇基層民眾唱主角
6月15日,第六屆海峽論壇大會在廈門舉行。海峽論壇已成功舉辦了五屆,它以其“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的獨特定位和一屆比一屆紅火的魅力演繹,成為活動規模最大、涉及范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民間色彩最濃、形式最多樣、內容最豐富的兩岸同胞交流盛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大會并致辭。
俞正聲在致辭中受習近平總書記的委托,向參加論壇的兩岸同胞特別是來自臺灣的鄉親們致以誠摯問候。他說,本屆論壇以“和諧發展、幸福兩岸”為主題,講出了兩岸民眾的心里話。這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造福兩岸民眾的生動寫照,也反映了兩岸同胞共謀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生活幸福的熱切期盼。
俞正聲指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追求。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中華民族之幸,是兩岸同胞之福。我們都要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沿著這條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俞正聲強調,兩岸關系不斷向前邁進,必然會觸及到一些深層問題。只要我們鞏固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基礎,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兩岸關系就能行穩致遠。我們歡迎更多的臺灣同胞,不分黨派,不分行業,不分地域,都參與到兩岸大交流的進程中來,同大陸的兄弟姐妹一道,維護好兩岸關系發展的良好局面,建設好我們共同的家園。
俞正聲表示,以人為本、為民謀利是我們的執政理念,也是我們制訂和實施各項對臺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將繼續堅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繼續推動對臺灣民眾有利的務實舉措,同時廣泛聽取臺灣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深入了解臺灣民眾的現實需求,不斷擴大兩岸交流合作的參與面和受益面,不斷增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
俞正聲強調,只要兩岸同胞都“手牽著手,肩并著肩”,“團結起來,相親相愛”,就一定能在不斷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進程中實現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共同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洪秀柱等在發言中表示,兩岸齊心,其利斷金,期盼兩岸共同努力,讓兩岸交流的成果為更多基層民眾所分享,讓和平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兩岸民間交流、增進感情的重要平臺。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在民間,基層交流是推動兩岸關系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動力。深耕基層、面向民間,海峽論壇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自身的獨特地位。每屆論壇,來自臺灣不同縣市、不同界別、不同群體的基層民眾,參與經貿、文教、宗親、民間信俗等眾多領域的交流,表達心聲,這不啻是兩岸交流的嘉年華。第六屆海峽論壇由兩岸73家單位(大陸36家、臺灣37家)共同主辦。
海峽論壇的生命力來自于在保持原有定位和特色基礎上的創新升級、與時俱進。每屆論壇都有不同的主議題,內容安排各有側重,亮點紛呈,形式不斷創新,內涵不斷豐富,吸引力不斷增強。第六屆論壇將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繼續堅持以“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為主題,以“和諧發展、幸福兩岸”為主議題,安排大會活動、基層交流、文化交流、經貿交流共四大版塊18項活動。
和往屆一樣,第六屆海峽論壇也推出一些適合兩岸基層民眾參與的活動,包括海峽職工論壇、海峽婦女論壇暨家庭廣場舞展示、海峽百姓論壇、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暨兩岸僑界交流周、兩岸民生交流活動、兩岸同名村交流活動等。
經過5年的發展,海峽論壇已經成為加深兩岸同胞親情友情、凝聚兩岸共識的重要平臺。
——兩岸經貿合作、互利雙贏的重要平臺。
海峽論壇既是聯誼會,也是廟會、農產品展銷會等活動的場所。在這個兩岸民間交流的大舞臺上,兩岸經貿活動交融。多年來,海峽論壇為兩岸的經濟往來開辟了黃金通道,臺灣大米和水果進入大陸,廈門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的籌建,平潭兩岸共同家園的建設等,都與海峽論壇息息相關。近年來,兩岸經貿合作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兩岸貿易額年年創新高,兩岸投資雙向互動不斷彰顯成效,海峽論壇功不可沒。海峽論壇已成為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夯實兩岸共同利益的重要載體。
第六屆海峽論壇將繼續安排共同家園論壇、海峽金融論壇等活動。共同家園論壇突出安排平潭特殊功能區與臺灣“六海一空”的合作互動,海峽金融論壇突出兩岸金融業的深度合作與發展。同時,本屆論壇增加了海峽論壇發展活動,新增舉辦海峽茶會,舉辦“東山、金門、澎湖”三島論壇和特色鄉鎮產業對接等活動。海峽茶會以“茶脈傳承、香飄兩岸”為主題,旨在通過海峽論壇這個平臺,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茶源共用,促進兩岸茶產業共同發展。三島論壇和特色鄉鎮產業對接,意在共建海峽三島生態、同建美麗鄉村、促進共同繁榮發展。
——兩岸文化交流、共聚民心的重要平臺。
文化交流是海峽論壇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各種文化交流活動,讓臺灣同胞感受到兩岸文化的一脈同根,使中華文化的優秀元素得以升華、傳承。
第六屆海峽論壇的文化交流活動包括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兩岸民俗文化交流活動、海峽科技專家論壇、海峽兩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動、海峽影視季、海峽兩岸傳統武術大賽等6項。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文創論壇為本屆海峽論壇新增項目,主要內容涵蓋海峽兩岸青少年微電影大賽主題峰會、新媒體與青少年健康成長論壇等。該論壇將通過交流互動,提高兩岸青少年的新媒體創作水平和文化創新能力,發掘新媒體創作人才,同時吸引更多的兩岸文化創意產業企業落戶福建,并以此作為兩岸青少年的文化創業基地。
豐富的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為兩岸同胞架設“心橋”,使海峽論壇由“關注民生”深入到“共聚民心”。
——兩岸共謀福祉、政策發布的重要平臺。
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根本目的是為了增進兩岸同胞的民生福祉。海峽論壇以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推出惠及兩岸同胞的政策,努力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兩岸業界創造機遇。
自2009年創辦至今,每一屆海峽論壇上大陸都會推出促進兩岸交流新政策。五屆論壇走來,發布的促進兩岸交流政策一屆比一屆多,一屆比一屆務實,體現出海峽論壇是為民眾辦實事,做好事,切實關注臺灣民眾的實際利益。
5年來,被公認為大陸促進兩岸交流新政的重要發布平臺的海峽論壇,已累計發布118項對臺惠民政策舉措,從旅游到農業、從貿易到投資、從經濟到文化,這一系列舉措都是為兩岸同胞謀求實實在在的利益,充分體現了大陸方面對臺灣人民釋放出的巨大善意。相關促進兩岸交流政策和舉措的實施不僅將使兩岸業界受益,更將令整個臺灣社會都獲益于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化發展。
第六屆海峽論壇繼續推動落實一批促進閩臺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
1.國務院批準實施《平潭綜合實驗區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自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符合平潭綜合實驗區的鼓勵類企業實行減稅,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2.國土資源部批準實施《平潭綜合實驗區土地管理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為實現“放地、放權、放利”目標,保障面向兩岸合作的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用地,國土資源部批準《平潭綜合實驗區土地管理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提出了創新兩岸合作的土地開發模式。
3.文化部同意在福建省試行擴大臺灣地區投資者文化市場準入領域,并調整部分文化市場行政審批事項。一是允許臺灣地區投資者在福州、廈門、平潭三地設立獨資、合資、合作經營的娛樂場所;二是允許臺灣地區投資者在福建省設立由大陸方控股或占主導地位的合資、合作的文藝表演團體;三是允許臺灣地區投資者在福建省設立獨資經營的演出經紀機構和演出場所經營單位。
4.農業部、國臺辦同意在福建漳州設立“海峽兩岸新型農民交流培訓基地”。
5.公安部擬授權福建省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在泉州晉江機場設立口岸臺胞簽注點,為事先未辦妥入境證件直抵口岸的臺灣居民辦理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簽注。
6.海關總署同意廈門市試點開展對臺海運快件業務。
7.商務部、海關總署批準福建連江黃岐、霞浦三沙、東山銅陵、晉江深滬、廈門同益碼頭等5個口岸為第二批“試行更加開放管理措施對臺小額貿易口岸”,放開船舶噸位和交易金額限制。
8.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出臺臺資工業企業在符合規劃和土地使用條件的前提下,利用現有工業廠房等存量資產興辦信息服務、研發設計等產業的,可暫時不辦理土地用途變更手續;在符合規劃、不改變用地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容積率的,不加收土地價款。
——兩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重要平臺。
具有對臺獨特優勢的福建是海峽論壇的主辦地。海峽論壇特有的、也是福建特有的方式,是通過閩臺血緣親、地緣近、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五緣”關系,增進臺胞對“根、祖、脈”的認知,進一步增強兩岸同胞心與心的溝通。作為大陸對臺合作交流的先行區,福建省與臺灣交流合作向來密切,在經貿合作、文化交流、民間信仰等領域取得積極成效,強化了臺灣同胞對大陸的認同感。
近年來,福建利用國家賦予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全面實施“三規劃兩方案”,努力先行先試,在兩岸交流合作的許多方面走在前頭。平潭綜合實驗區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建成,開放開發基礎條件初步形成。臺商投資區、臺灣農民創業園等規模不斷擴大,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加快建設,廈門、福州赴臺“個人游”順利成行,各領域交流交往日益頻繁,實現了互利共贏。
海峽論壇創辦5年來,扎根基層,聯結兩岸,在活絡民間交流、密切兩岸合作、惠澤兩岸民生、促進共同發展方面,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訪臺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再添新動力
6月25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應邀赴臺灣參訪。這是國臺辦主任首次訪問臺灣,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的里程碑,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再添新動力。不僅具有象征意義,而且對于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拉近兩岸之間的距離,鞏固擴大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基礎,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張志軍4天訪臺之行,除了25日下午兩岸舉行重要的“張王會”之外,其余三天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張志軍馬不停蹄地走基層、接地氣,認真聽取臺灣各界對兩岸關系發展的意見與建議,成為此次訪臺的“重頭戲”。
6月26日至28日,張志軍足跡遍及新北市、高雄市、臺中市、彰化縣,行程涵蓋臺灣北中南各地。從訪問的內容來看,他與島內藍綠專家學者、大學生、農漁民、少數民族鄉親、中小企業業者、大陸配偶、宗教信眾等各界人士廣泛接觸,深入傾聽臺灣各界、各階層民眾,特別是“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低階層收入、中南部民眾以及臺灣青年)對兩岸關系發展的看法、意見與建議。
6月25日,張志軍終于踏上寶島,不禁感慨道:從北京飛到臺灣,不過短短3個小時,但兩岸跨出這關鍵性的一步,足足用了65年。“65年第一次”,單是這樣的時間跨度,已讓一切關于其熱度的解釋成為多余。兩岸間的每一個“第一次”,或大或小,都意義非凡,一是來之不易,更為重要的是,正因為有了這一個個“第一”,兩岸才得以跨越隔絕與分離,才有了繼續向前的可能。
當天中午,張志軍乘機抵臺,受到熱烈歡迎。而下午在桃園諾富特飯店舉行的“張王二會”,更是受到海峽兩岸乃至國際社會的高度矚目。
張志軍此次訪臺具有重大的政治意涵,而此行的最重要內容無疑是張志軍主任與王郁琦主委的第二次會晤,兩岸雙方也將“張王二會”安排在張志軍主任訪臺的首要位置,顯見對這次會晤的高度重視。
會晤中,張志軍與王郁琦都對此次會面的重大意義給予了高度肯定。王郁琦說,“張主任是第一位踏上臺灣土地的國臺辦主任,今日張主任的回訪,具有重要的意義。”張志軍表示,“我能作為第一位來臺的國臺辦主任,和郁琦主委在半年內完成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互訪,并建立兩個部門之間常態化的聯系溝通機制,這在以前的確是很難想象的。”
的確,此次張志軍主任能夠排除各種干擾,實現首次訪臺,也實現了對王郁琦訪陸的回訪,這本身就是兩岸關系發展難能可貴的新突破,是兩岸政治互信不斷鞏固的具體體現。今年的3、4月,臺灣島內部分學生發起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活動,給兩岸關系與交流合作帶來新課題。不過,兩岸關系前進的腳步并沒有停止。作為兩岸民間交流重要平臺,第六屆海峽論壇依然在6月舉行;張志軍訪臺的愿望也得以真正實現。“張王會”上,雙方對此次會面都表達出珍視之意。張志軍說:“我這一次從北京到臺灣,邁出的這一步,是珍貴的。1949年后,海峽兩岸一直到2008年,兩岸關系才開始和平發展,不斷深化骨肉同胞情誼,對此有更高的期待,我們雙方責任重大,應該精心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良好局面,爭取更多和平發展的成果,來滿足兩岸民眾的期盼。”
王郁琦則表示,兩岸關系走過百轉千回,每一次小小的進展都得來不易。從去年10月他與張志軍主任在APEC會場外的互動,到今年2月他率團訪問大陸,再到今天在此歡迎張志軍主任的來訪,這些都是雙方在秉持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原則下獲得的成果,也是兩岸關系持續邁向和平穩定發展的最佳證明。
張志軍與王郁琦的表態,說明兩岸在鞏固政治互信、增進良性互動方面有著高度的契合,同時對于攜手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共同增進兩岸和平發展有著高度的共識,這些都將進一步穩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不論前進中遇到何種困難與險阻,兩岸都將攜手并肩,克難前行,持續推進兩岸關系向前發展。
對于兩岸關系發展,張志軍說:“兩岸關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兩岸關系向前邁進,必然會觸及一些這樣與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過去存在一些挑戰與難題,我們兩岸雙方共同努力,一起前行,共同來解決難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共同來創造的,只要兩岸同胞攜手同心,一定能克難前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取得新的進展,造福兩岸同胞。”
王郁琦則表示:“這次張主任來臺訪問,會接觸到臺灣的基層民眾,與臺灣人民直接對話,親身體驗臺灣多元且富有活力的社會。”
張志軍作為大陸國臺辦主任,首次訪臺便不辭辛苦跑基層,親身體驗臺灣基層民眾的日常生活,與臺灣普通百姓嘮家常、論生計、談發展,目之所及,言之所談,心之所感,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吸收第一手的臺情資訊,而且能夠通過與臺灣民眾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深入互動,使大陸對臺政策與臺灣普通民眾的生產生活相結合,更加通俗易懂,更易為臺灣民眾所理解和接受。從這個角度來講,張志軍作為國臺辦主任,親自擔負起溝通兩岸基層民意,傳遞兩岸政策信息,增進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任務,這既是第一次,也是開先河的第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開端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張志軍主任此次還特別深入到綠營民眾中去,特別是在綠營色彩濃厚的臺灣中南部,不僅與綠營民眾廣泛接觸,傾聽他們的意見,還與民進黨籍高雄市長陳菊會晤,就兩岸關系以及民共交流等重要議題交換意見,求同存異,化解矛盾和分歧。
張志軍此次訪臺具有四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一是增進兩岸政治互信、高層互信、民間互信和行政互信。前段時間臺灣爆發反服貿風波之后,張志軍還能去臺灣訪問交流是來之不易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雖然有些波折,但經歷了風雨見得了彩虹,兩岸關系發展的步伐一旦邁出就很難停下,它不會以少數人的意志為轉移。
二是促進國臺辦和陸委會之間的制度化溝通,有助于雙方廣泛交換意見、縮小分歧、化解誤解、達成共識。張王二人應該尋找應對兩岸新形勢下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最佳路徑,厘清哪些是現在可以做、哪些是暫時不能做但未來必須做的。張志軍此番回訪標志著兩個機構之間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今后,兩個機構負責人之間的互訪應該制度化、常態化,而這對發展兩岸關系至關重要。
三是張志軍作為首位訪臺的大陸對臺機構現職官員,可以直接向臺灣民眾展示大陸形象。他能直接展示自己的自信、溫和以及決斷力,把大陸對臺灣的深情厚誼帶到臺灣的各個階層中去,讓臺灣民眾更直觀地感受大陸官員的想法和觀點。這是展示大陸形象、拉近兩岸尤其是臺灣民眾心理距離的好方式。
四是張志軍此番深入臺灣中南部、真心體驗臺灣社會、接觸臺灣各界人士,可以認識并了解最真實的臺灣,有助增進兩地之間的理解和情感。
張志軍首次訪臺圓滿成功,為兩岸關系前行再添新動力。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進入“深水區”,雙方兩岸事務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有助于增進互信、凝聚共識,也反映了兩岸主流民意期盼兩岸關系克難前行、不斷開拓,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潮流始終滾滾前進,不放緩、不停滯、不逆轉,為兩岸帶來持久和平穩定,繁榮發展,更好地造福兩岸同胞,共同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