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海東
隨著廣西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需求不斷增長,對區內輸供電網絡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經濟快速發展對電力需求急劇增加的背景下,如何解決好電網規劃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電網規劃要做到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確保電網規劃實施后生態與環境的可持續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對將要實施的電網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國家也在相關法律法規中對該類專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提出了明確要求。此外,《關于做好“十二五”時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通知》(環發[2011]43號)中要求進一步做好“十二五”時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電網規劃及建設在近年已進入了高峰期,并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南京電網規劃環評、廣州電網規劃環評是國內較早開展的區域性電網規劃環評,山西、江蘇、貴州等省份也已陸續開展。
本文將結合廣西省“十二五”電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實例,針對規劃的不確定性特點,對電網規劃環評進行研究和總結,為其它電網規劃環評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電網規劃要做到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確保電網規劃實施后生態與環境的可持續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對將要實施的電網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評價目的為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前提,在電網規劃的編制和決策過程中,根據電網規劃環境影響區域的資料收集和環境現狀調查,充分考慮電網規劃與相關規劃的協調性以及可能涉及的環境問題,預防規劃實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協調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根據規劃的環境影響識別,廣西電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包括如下內容:電網規劃與相關規劃的協調性分析、電磁環境影響、聲環境影響、生態環境影響、景觀影響、水環境影響、社會環境影響以及環境風險等。
根據廣西電網規劃的規劃目標、建設規劃等,以及環境影響識別結果和環境敏感區,結合規劃范圍的環境狀況,考慮公眾普遍關注的環境問題,從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結合、定量和定性相結合、持續性和階段性相結合、控制性和引導性相結合等方面來分析確定本次規劃環評的環境目標和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廣西電網規劃環境目標和評價指標
電網規劃環評的重點應為規劃實施的環境制約因素,因此廣西電網規劃環評的重點是對生態敏感區、人口密集區的環境影響分析和預測以及公眾參與調查,其中尤以生態敏感區為規劃環評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采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中的“疊圖法”,將電網規劃圖和自然保護區圖、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森林公園、自然文化遺產、地質公園等生態敏感區疊放在一起,形成電網規劃與生態敏感區位置關系圖,以直觀、形象、簡明地表示電網規劃與自然保護區的相對位置關系。
確定關系后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等依據,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電網規劃首先應避開自然保護區。因自然條件限制等,確需通過或占用自然保護區時,應符合:當輸變電工程建設占地涉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時,需調整變電站站址及線路路徑方案,避開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當輸變電工程建設占地涉及自然保護區實驗區時,應征得同級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風景名勝區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對輸變電建設項目也有類似的準入或者限制規定。除此之外,還關注電網規劃與廣西重要生態功能區、廣西大湄公河次區域生態廊道等特殊生態功能區的影響預測分析。
(2)重點關注工程評價范圍受影響人群的意見,采取信息公告、填寫問卷等方式進行較為廣泛及有針對性的公眾參與工作,為規劃環評在不同的階段提供重要的參考,從而能夠為該規劃的決策過程提供重要依據。
(1)電網規劃涉及的地域廣、對涉及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往往具有累積性,同時電網建設的隱形環境影響較為重要的特點,決定了建立電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的困難性,至今還沒有進行系統的研究,沒有針對輸變電工程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2)電網規劃中的站址選擇、路徑走向本身尚未最終明確,對于影響分析、規劃調整建議、規劃環保措施等存在一定的困難。
(3)尚有部分生態環境敏感區的具體范圍不能明確,如廣西壯族自治區調整及優化后的部分鄉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位置和范圍還未正式公布,這對規劃調整建議、規劃環保措施的提出帶來了不確定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建議和措施的針對性。
(1)現行的輸變電工程設計規程、規范、規定中包含了較多的環保原則與要求,因此,廣西電網規劃在實施過程中,應嚴格執行相關環保原則與要求。
(2)具體電網工程設計過程中,需認真向項目所在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征詢選址選線的可行性情況,認真復核工程是否涉及具有制約性的敏感區,較好的執行環境影響評價程序。
(3)重視公眾意見,在具體項目的選址選線時從減輕電磁環境影響的角度,應盡量遠離居民區,消除公眾的擔心和恐懼,減少誤解引發的施工阻礙、運行投訴等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