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 靚 張 紅
本文結合湖南省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分析了湖南省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在2013年12月23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提出,“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湖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這不僅嚴重阻礙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影響了農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因此提高湖南農村環境管理水平是十分迫切又艱巨的任務。本文對湖南省農村環境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湖南是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2012年湖南農業總產值2651.7億元,同比增長1.2%,占湖南地區生產總值的12%。隨著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由于土地資源開發已接近極限,湖南化肥、農藥、農膜使用量也呈現迅猛增長趨勢。2013年湖南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2年全省農用化肥使用量達到249.11萬噸(折純),農藥使用量12.298萬噸,農用地膜使用量7.95萬噸,分別較2011年增加2.73%、2.13%和4.75%,其中化肥施用強度65.16噸/km2,已超過我國化肥使用量40噸/km2和發達國家22.5噸/km2的安全上限。為而主要作物對氮磷鉀等化肥的當季利用率分別只有30%、25.9%和36.7%,農藥利用率也僅為30%左右,地膜回收率不足85%,大部分有毒化學物質進入水體、土壤和農產品中,直接威脅到當地生態環境和人們健康。

隨著環保執法力度的不斷加大,湖南省尤其是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對造紙、水泥、煉焦、化工等重污染工業企業實行強制關停,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工程項目紛紛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受鄉鎮環保檢查力度低的影響,企業配備環保治理設施的不多或未按要求運行。據統計,湖南現有鄉鎮企業2萬余家,有污染的鄉鎮企業約占1/3。在農村眾多工業污染中又以重金屬污染最為嚴重,湖南是全球極具盛名的有色金屬之鄉,采礦業、冶煉業均較發達,采冶行業粗放發展是造成湖南重金屬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尾礦和礦渣的無序堆放,采礦、冶煉產生重金屬粉塵沉降,采選過程產生的大量廢水未經處理,都會對土壤及河流造成重金屬污染。據調查,湖南全省受Pb、Cd、As等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達2.8×104km2,占全省總面積的13%。
新農村建設的加速促使湖南省農村生活水平逐漸提升,農村生活廢棄物產生量也大幅增加,可是農村人口密度低居住相對分散,缺乏合理的規劃,配套的公共基礎服務設施還不健全,目前湖南省大多數鄉鎮缺乏系統的垃圾處理設施,96%的村莊沒有完善的排水管網,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僅為32.31%。
據統計,2012年湖南省農村產生生活垃圾約1551.3萬噸,生活污水約11.1億噸,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環境中,致使蚊蠅滋生、臭氣彌漫,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湖南省相當一部分新農村規劃沒有將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其中,農村建設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造成農村布局零亂。工業企業未與農業區、居住區進行分離;大部分鄉鎮尚未建立完善的市政排污管,垃圾收集系統仍不完善;垃圾堆放場位于農村的上風向,或位于農村飲用水源旁;村辦企業無條件入駐,工藝陳舊、設備簡陋、能耗高、污染重;在編制環境保護規劃時,沒有調研確定環境容量以界定污染物排放總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相關標準、技術規范大多尚未制定發布;推動農村環保實用技術研發缺乏激勵政策等,以上各種現象都不利于農村環保工作的開展,制約著其可持續發展。
目前湖南省環境管理機構僅鋪設到區縣一級,大多鄉鎮暫未專設環保機構,且沒有專職從事環境保護的工作人員。市縣級環境監管部門難以兼顧點多、面廣、量大的農村環境問題,致使環境污染信息反饋慢,處理效率低下。雖然目前某些鄉鎮例如衡陽的松柏鎮也設置了環保機構,但工作內容只涉及了銜接聯系,并不具備實際開展農村環保工作的業務能力。村一級根本沒有專職的機構,更談不上人員和相應的業務能力。
另外,本就為數不多的鄉鎮環保機構也沒有配備環保專職人員,而在各區縣環保局工作人員中,大多數沒有或只有很少的環保及相關專業知識,根本不能滿足農村環境管理工作的需求。
根據《中央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環保部從2008年開始實施“以獎促治”政策,治理農村環境,各級財政在2010-2012年共投入15個億支持湖南省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實施了示范項目106個,涉及1148個行政村,可相對湖南省4多萬個村莊也只是杯水車薪。從實際治理的情況來看,如果把農村飲用水安全、農戶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散戶畜禽養殖要進行全面治理的話,每一個村約要200-300萬元資金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理,全省4萬個村,共需要800-1200個億,而目前湖南省共到位資金15個億,約占總需求的2%。資金的不足同時導致了環保硬件設施配置落后,環保監測儀器設備配置不足,應急處置能力較低,無法有效的對排污總量和違法超標排污進行檢測,導致執法難度增加。
勞動者文化素質低下,環保意識淡薄是湖南農村居民的普遍現象。2012年湖南省農村人口為3830.46萬人,占全省人口的53.35%,農村居民文化程度還比較低,80%左右的勞動力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勞動力不足10%。由于農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低、信息閉塞嚴重,大部分村民只關心眼前的經濟利益,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對現代農業和環境保護的知識認知能力,在環境管理工作中很難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導致工作難以執行或進度非常緩慢。
按照《湖南省“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完成4000個建制村的環境綜合整治”的目標,優化鄉鎮工業布局,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嚴格實行環保法律法規,按照“上大、壓下、提標、進園”的思路,鼓勵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進入專業園區,讓同行企業集中生產,一方面方便技術資金引進、人員培訓、資訊交流,另一方面方便污染的監管、收集、處理和綜合利用;禁止使用高毒、劇毒農藥,慎重使用菊酷類農藥、長殘效農藥,提倡多施有機肥,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廣垃圾分類,有機物為主的垃圾就近堆肥,建筑垃圾用于鋪路或填坑,有毒有害物質和金屬類物質單獨回收,縣、市處理;根據農村居住分散的特點,以村落為單位將各戶生活污水與畜禽養殖廢水集中處理,發展農村沼氣,“減量化、資源化”的生態農村建設思路貫穿在農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鄉鎮,要從政策、人員、資金等角度落實環境管理機構的建設。
首先,要將環保工作納入地方主要領導的業績考核,實行環保問責制、獎懲制,讓各級政府充分重視農村環保工作;其次,選派市縣高水平、懂技術的環保專員下鄉,同時在鄉鎮吸納會管理、有環保責任心的人員,共同組建鄉鎮一級的環保監管機構,負責日常環保監管調查、環保規劃和具體措施的落實等,讓城鄉信息得到有效的交流和溝通;第三,提高人員業務素質,依托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學院定期舉辦的環保培訓班,制定周密的培訓體系,將環境法律法規、環境管理、環境治理和環境監測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統籌安排到培訓方案中,不斷提高農村環保工作者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
按照《中央農村環境建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湖南省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加大國家各級政府針對農村環保財政扶持力度,拓展農民自籌、社會融資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嚴格執行排污收費環保制度,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彌補村級環境管理資金的不足。環保資金要專項專用,明確資金來源渠道、用途、款項和部門責任,專門用于農村連片整治、農村環保重點工程等示范項目的建設補助,重視生活垃圾、廢水收集處理系統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補貼資金以鼓勵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大力提高縣鎮環保監測水平,及時補充和維護監測設備儀器,讓資金向農村環保監管治理等薄弱環節轉移,推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需要全民參與,應大力開展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廣大干部與人民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
針對村民的環保意識薄弱問題,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手機網絡、文藝下鄉、技術人員入戶講解與指導等多種渠道,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綠色發展觀;通過影像播放等手段將身邊的反面案例如湖南鎘大米、瀏陽河死魚等事件警示教育廣大干部群眾,使他們從內心深處受到震撼和教育;把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知識編寫至小學初中課本教材內,讓環保理念的傳遞從娃娃抓起。
實現環境信息公開化,對于村中各種工程項目的新建、改建和搬遷等關系到農村環境的事項及時通報,并廣泛征求村民的意見和要求;建立和逐步完善公眾監督機制,設置24小時環境服務熱線,實行有獎舉報措施;加強規范和引導,使農村居民了解和掌握科學和環保的化學肥料農藥應用方法和規范;對村民的教育要盡量貼近實際生產生活,并應長期有計劃地教育,循序漸進的提高村民環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