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11月26日宣布,首個埃博拉疫苗成功通過臨床試驗,被證實安全有效。這次試驗的文章稱,NIH下屬的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與葛蘭素史克公司的研究人員從埃博拉病毒中提取出部分基因,植入人體細胞內,最終制成疫苗。
經過動物試驗后,研究人員從9月起在馬里蘭州的NIH臨床中心開始進行人體試驗。首批志愿者共20人,年齡在18 ~50歲。經檢測,這些志愿者在接種試驗疫苗后,免疫系統出現埃博拉病毒抗體,其中部分志愿者體內出現了特異性圍剿埃博拉病毒的T-細胞,有效防止人體受到感染。研究同時發現,這種疫苗無明顯副作用,只有兩人因疫苗劑量過大而出現短暫發燒狀況。
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負責人福西11月26日稱,志愿者體內出現抗體和免疫細胞是人體免疫應答的積極信號。研究人員未來將在美國和西非國家對這種疫苗的安全性做進一步試驗。
研究也顯示,免疫系統需要大劑量的疫苗才能產生出足夠的抗體,這意味著短期內該疫苗的產量無法滿足需求。當天美國白宮發表聲明,祝賀NIH團隊在疫苗研發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總統奧巴馬也希望借此敦促國會盡快批準有關應對埃博拉疫情的預算申請。
12月1日,澳大利亞一份新的國際研究顯示,越來越多的海膽可能會導致該國美麗的東南海岸成為永久的不毛之地。由于海膽在中國是一道價格不菲的美食,不少澳專家希望通過將海膽出口到中國來緩解這一問題。
據澳大利亞廣播電臺稱,由塔斯馬尼亞州科學家斯科特·凌(Scott Ling)教授率領的海洋生態系統研究團隊發現,由于海膽過多,東南沿海的海藻林已經處于崩潰邊緣。凌教授警告稱:“如果海藻床被海膽毀掉,上面多樣化的物種將會消失,留下的僅僅是貧瘠的地表。”
海膽是龍蝦的獵物,而龍蝦則是塔州重要經濟來源。海洋生態學家約翰遜認為,對龍蝦的過度捕撈是導致海膽數量增加的原因。同時,東南沿海溫暖的海洋水域條件,也給海膽帶來了優越的生存環境。好消息是,當地龍蝦捕撈業已經減少了捕撈配額并進行季節性限制。
然而,海膽在中國可是一道美食。目前,澳大利亞唯一通過出口審批的海膽處理工廠已經打開了中國的市場。科學家希望中國食客的需求能夠幫助塔州緩解海藻林的危機。

目前,世界眾多瀕危野生動物正通過網絡進行非法銷售,人們可以網購到老虎、熊、猩猩、蜂鳥或箭毒蛙等野生動物,以及象牙、北極熊地毯、雪豹牙、犀牛角杯子等動物制品。
創立于1969年、總部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與執法人員聯手,對2014年16個國家6個星期的在線貿易進行了分析。他們發現,有超過3.3萬項受國際法律保護的動物或動物制品在網絡售賣,總價值達1100萬美元。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已運作45年多,擁有數百位經驗豐富的活動家、科學家、法律及政治專家,在13個國家設立了辦公室,是全球最大的動物福利組織之一。該基金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萊亞·唐斯說:“野生動物網絡犯罪使得犯罪者開始進行匿名交易,瀕危物種正在遭遇無聲的危機。”
據估計,每年野生動物犯罪總價值高達驚人的190億美元,僅次于毒品、假冒商品和販賣人口,并且越來越呈現出與有組織的犯罪、恐怖主義和民間軍事組織相關的態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警告說,野生動物犯罪已對全球安全構成威脅。
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下簡稱《條例》)在11月28日舉行的北京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獲得表決通過。待2015年5月1日實施后,在軌道交通內乞討賣藝最高可罰千元,而備受關注的“地鐵車廂內禁食”條款則沒有出現在最終版本的《條例》中。
地鐵車廂內能否吃東西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時,曾經一波三折。今年2月,這個《條例》向社會征求意見時,此條款引發廣泛爭議。5月,“地鐵禁食”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上一審時,有部分委員提出,在地鐵車廂內飲食會因灑散異味等,引起乘客之間或乘客與運營企業之間的糾紛,建議增加禁食條款;另有部分委員認為,禁食可以列在乘客守則里,而不應作為硬性規定出現在地方法規中。經過審議,二審稿中沒有出現“地鐵禁食”的條款。
目前,地鐵內普遍存在著乞討、賣藝、散發廣告的現象。對這類行為,《條例》做出了明確的定性和罰則:在車站、車廂內乞討賣藝的,運營單位有權制止,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警告,并可處以人民幣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在車站、車廂內派發廣告等物品將被處以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罰款。

據聯合國官方網站報道,12月3日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工業化學事故——印度博帕爾(Bhopal)工業毒氣事故發生30周年紀念日。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所屬的國家在日內瓦召開會議,探討如何加強工業安全,并為此促進跨境合作。
1984年的12月3日,位于印度中部的博帕爾發生了一起化學工業事故,排放到空氣中的大量劇毒氣體導致55萬人受傷、1萬多人死亡、數千人受重傷或留下了終身殘疾。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工業化學事故的后果甚至持續到今天。
1986年,瑞士一家化工廠的廢水泄漏進入萊茵河,造成了70公里長的污染帶,并流經瑞士、法國、德國和荷蘭,導致50萬條魚死亡,釀成了歐洲歷史上最嚴重的、具有跨境影響的環境災難之一,并且促使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啟動談判并于1992通過了《關于工業事故越境影響的公約》。
今年12月3日至5日,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會員國在日內瓦召開會議,探討該公約的執行情況、公約將來的發展并確保所有對健康和環境具有風險的化學物質都受到約束。
日本《產經新聞》12月5日報道,日本石油天然氣及金屬礦物資源 機 構(JOGMEC)4日發布消息稱,在沖繩主島海域的海底發現了金屬堆積形成的海底熱液礦床。該礦床位于沖繩主島西北約150公里的伊平屋小海嶺,屬于日本專屬經濟區。從2012年度開始,調查人員發現,在水深約1600米的海底,有著約20處聚集礦石的地點,整體規模為南北長約1公里,東西寬約600米,是日本近海發現的最大規模的礦床。從提取的礦石中,JOGMEC已 確 認有銅、金等5種金屬。預計今后還將實施挖掘調查,2018年前后判斷是否投入商用。
JOGMEC理事辻本崇史在記者會上表示,希望此處礦床成為日本固有的資源。他還透露,目前還有其他海域未被調查,因此還可能發現新的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