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發布會現場答記者問
本刊訊(記者朱艷) 隨著霧霾天氣引起人們的重視,每天的空氣質量指數像天氣預報一樣,開始指引人們的生活。1月14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攜手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阿拉善SEE公益機構、自然之友、環友科技和自然大學,共同發布了《藍天路線圖》大氣污染調研二期報告。
報告指出,一批大型火電、鋼鐵等高耗能企業污染物排放嚴重超標,呼吁各界推動落實在線監測數據的實時公開,以社會監督促進大規模減排。
2013年7月30日,國家環保部正式發布規章,要求各省建立平臺,實時發布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同年,山東、浙江、河北等省率先開啟的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實時公開,為識別灰霾源頭提供了重要數據基礎。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山東、浙江、河北等省市的良好實踐,有助于滿足公眾知情權,也有助于識別區域內的主要污染源頭;而天津、廣東、湖南等重要省市的在線平臺沒有能夠如期發布,令人遺憾。
截至1月2日,全國179個城市實現了空氣質量信息實時公開,居民通過電腦或手機,就可以了解所在城市的空氣質量數據。
分析認為,當前的大氣污染呈現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高耗能產業密集,形成了巨大的污染排放。以2013年10月至12月山東、河北和北京三地部分主要企業為例,山東、河北8家企業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是北京8家主要企業的37倍和30倍,這些污染源應是減排的重點。山東已經提前對火電、鋼鐵等重點行業實施了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而河北也剛剛實施了更為嚴格的鋼鐵業排放標準。但是,江蘇、浙江、遼寧等重點省市排放標準,包括河北省的火電、水泥等排放標準和天津市的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尚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