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元分析

2014-12-02 01:14:46奉小斌陳麗瓊
技術經濟 2014年10期
關鍵詞:深度測量影響

奉小斌,陳麗瓊

(浙江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杭州 310018)

1 研究背景

在開放式創新時代,組織過分依賴內部知識進行創新容易陷入“能力陷阱”(competency trap),越來越多的組織認識到必須從外部搜索、獲取創新知識以彌補內部知識和能力的不足[1]。組織跨界搜索(boundary-spanning search)被視為一種應對不確定性競爭的有效戰略,對組織發掘潛在市場機會、拓展技術知識域、加速產品創新及維系競爭優勢具有重要作用[2-3]。因此,探討組織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國內外關于組織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影響的研究方興未艾。已有研究主要關注組織跨界搜索的概念、維度結構和前因,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的作用,兩者關系的調節變量等[4-5]。然而,關于組織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的作用的研究結果卻存在較大差異,研究結果包括兩者正相關、無顯著相關甚至負相關等[6-7]。同時,學者們對兩者間關系的作用機制及調節變量的作用也未達成共識。眾多實證研究的不一致結論不僅影響了學術界對組織跨界搜索問題的深入研究,而且無法釋疑創新管理實踐。對這些差異化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歸納,有助于更清晰地揭示組織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的作用。

本文借助Meta分析方法,對有關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代表性文獻進行綜合客觀分析,探討組織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從情景因素和測量因素的角度探討上述影響效應在方向和大小上的差異性,以期從同類研究中歸納出普適性結論[8]。本研究不僅有助于更精確地評價組織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而且有助于明確兩者間關系中可能存在的調節因素,并對模糊或存在沖突的不同結論做出合理解釋,從而為企業管理人士提供有益的啟示,為組織跨界搜索研究探索新方向。

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2.1 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

跨界搜索概念源于Nelson 和Winter提出的“遠程搜索”,在本文中特指組織跨越現有邊界和知識領域整合各種知識元素或創新解決方案的過程[9]。為了克服過度本地搜尋傾向、避免陷入“能力陷阱”[10-12],組織必須跨越自身的物理、技術和認知邊界進行搜索[13]。依據既有知識基(knowledge base)的特征,Katila和Ahuja以及Laursen和Salter 等提出組織跨界搜索的搜索寬度(search breadth)和搜索深度(search depth)兩個經典維度[14-16]。其中,搜索寬度是指組織搜索的橫向范圍,即組織創新活動所涉及的外部知識源①Laursen和Salter等將組織外部知識源分為4大類16種:市場類(設備、材料、元器件和軟件供應商,客戶或顧客,競爭對手,咨詢師,商業實驗室或研發組織);機構類(大學或其他高等院校、政府研究機構、其他公共服務部門、私人研究機構);規范和標準類(技術標準、健康與安全標準、環境標準);其他類(專業會議、商會、行業出版物或數據庫、展覽)。或搜索通道的數量;搜索深度是指組織利用外部知識源的縱深程度,即組織在創新過程中重復利用外部知識源或搜索通道的數量。盡管組織的搜索寬度過度或搜索深度過度均可能帶來消極影響,如Ahuja和Katila認為知識距離、知識不可分性(decentralization)等導致組織寬度搜索的整合難題并抵消部分跨界搜索收益[2],但是現有研究普遍認同組織跨界搜索能夠促進創新績效的提高。

寬度搜索將拓寬組織知識基的幅度和增加組織知識源的種類,促進組織通過整合外部異質性知識和創意推出新產品或提供解決問題的備選方案[17-18]。Ahuja、Laursen等發現寬度搜索至少通過兩種途徑影響企業的創新績效:一方面,知識搜索寬度的增加有助于組織獲取互補性知識,這些新知識為組織未來探索和整合其他技術提供了基礎,并為組織提供了創造更多新產品的機會;另一方面,對外部知識源進行廣泛搜索將拓寬組織視野,避免組織內部的學習能力變得剛性,并促進組織突破原有技術軌道開發出全新產品[15-16,19]。

深度搜索通過重組和重復利用知識來提高組織的創新績效。組織通過跨界搜索從外部獲取互補性和輔助性的知識用于新產品開發和工藝流程改善,從而實現知識的范圍經濟[20]。Leiponen 和Helfat從學習效應的角度提出,對特定知識域進行重復搜尋和深度開發可以增強創新活動的可靠性、降低學習成本以及避免潛在的試驗錯誤[21]。此外,Katila和Ahuja發現,對特定知識渠道進行深度搜索能增加創新活動的可預測性,促進組織開發出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新產品[15]。雖然也有研究(如Ahuja和Lampert[11]以及Laursen和Salter[16])發現組織搜索策略與創新績效之間呈倒U 型關系,但是這種過度搜索現象在組織中并不普遍存在。鑒于組織的逐利性及創新資源的有限性等,學者們發現理性的組織在知識搜索過程中會權衡考慮知識搜索的整合成本及深度搜索帶來的“邊際收益遞減”[22-23]。基于上述考慮,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組織寬度搜索對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H1a);

組織深度搜索對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H1b)。

2.2 調節作用分析

由于各獨立研究具有一定的異質性,因此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可能受到某些潛在控制變量的影響。引入權變因素有助于厘清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的關系,詮釋調節變量對這些關系的方向或強度的不同影響[7,24]。通常,元分析的調節變量包括情景因素和測量因素兩大類[8,25]。本文通過整理文獻,將環境動態性和文化差異作為情景因素,將跨界搜索維度的界定及測度方式、創新績效測量作為測量因素加以研究。

2.2.1 情景因素的調節作用

外部環境的動態性主要是指環境變化的頻率和不確定程度,通過影響組織對外部知識源跨界搜索策略的選擇來間接影響搜索成效[16,26]。例如,環境中技術機會的豐富性及競爭對手的搜索行動均影響搜索效率。當外部技術機會豐富時,Grimpe和Sofka發現組織將進行更寬的、更深入的搜索,反之則會減弱外部搜索的動機[20];在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下,組織通常采取適度冒險的搜索行動以適應競爭態勢,表現為拓展外部知識跨界搜索的寬度和深度以實現創新[27]。

當環境動態性程度較高時,行業內外涌現出大量創意、技術與新產品,組織通過加大搜索寬度獲得更多創新所需的異質性知識以避免內部有用知識組合的枯竭,并降低外部技術和需求變化的不確定性的負面影響[11]。在此基礎上,Posen 和Levinthal認為組織還必須重視對搜索到的知識的深度開發和利用,否則寬度搜索成果將被競爭者迅速模仿,從而導致創新收益難抵廣泛搜索所耗費的搜尋成本[28]。同時,動態環境下組織外部存在較多的知識碎片,加大對外部知識的搜索深度能促成更多有用的創新組合,并且這種組合所依賴的知識來源難以被競爭對手識別[29]。但是,深度搜索在適應環境的動態變化方面較寬度搜索缺乏靈敏性。李憶和司有和指出,加大外部搜索深度所獲得的創新知識更易被競爭者模仿和趕超,且組織過度鎖定于原有知識源的搜索和開發將增大被淘汰的危險,因此動態環境下寬度搜索更有利于組織超越現有的競爭范圍并獲得創新績效[30]。基于上述考慮,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環境動態性正向調節組織跨界搜索(寬度搜索和深度搜索)與創新績效的關系(H2a);

環境動態性對寬度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調節強度顯著高于深度搜索與創新績效的關系(H2b)。

20世紀80年代,Hofstede和Hoftede將西方國家文化四維度理論拓展到中國國家文化理論,發現了東方儒家文化中的“長期傾向/短期傾向”這一獨特維度[31]。遵循國家文化理論可知,組織根植于不同國家和地域文化環境,東西方文化情景的差異直接影響組織搜索和獲取知識以實現創新的過程和結果,而國內外針對組織跨界搜索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4,25]。東方文化受儒家“中庸”“和諧”“求同”等思想的影響,東方組織更多傾向于通過深度搜索實現“長期傾向”的漸進式創新,并重視通過持續學習和重復利用知識保持在現有產品領域中的領導者地位;西方文化提倡個人英雄主義和對不確定風險的包容,更能激發員工參與創新的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促進組織和個人探索重大創新活動,因此更多的西方優秀組織更廣泛地利用外部龐大的知識網絡資源來實施開放式創新,如寶潔的直接取用模式、Intel的共同研發模式、IBM 的扶植社區模式、蘋果的平臺整合模式等[32-33]。

國內對組織跨界搜索的實證研究文獻基本發表于2007 年之后①郭國慶和吳劍鋒于2007年最早在《南開管理評論》上發表了一篇與知識搜索直接相關的文獻。此后,朱朝暉、李憶、高忠仕、李劍力、鄔愛其和張文紅等一批國內學者開始發表與該主題相關的系列成果,引發了國內學術界對該問題的廣泛關注。,此后實證研究文獻數量迅速增加。對比國內外的研究文獻可發現,東西方情景下的研究結果因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發達國家的專利數據庫(如United States Patent、Global Chemicals Industry 等專利數據庫)和專利引用記錄保存完整,西方學者對組織跨界搜索的研究通常聚焦于某一特定行業(如制藥業、化學業、光盤業等),根據行業內不同組織的專利數據引用情況來考察組織跨界搜索的寬度和深度;而國內學者對該問題的研究依賴于問卷調查數據,以某一特定的經濟發達區域(如集群區域、沿海發達省份等)為抽樣范圍,采用問卷調查方式了解該區域內組織的跨界搜索情況[7,34]。總之,無論是從文化背景和組織實力來看,還是從研究技術手段來看,西方組織更側重于廣泛搜索外部知識源,而東方企業更關注現有知識域的深度挖掘。

基于上述考慮,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組織寬度搜索對創新績效具有更強的影響(H3a);

東方文化背景下的組織深度搜索對創新績效具有更強的影響(H3b)。

2.2.2 測量因素的差異分析

元分析對測量因素的關注集中在對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測量上,為此本文討論組織跨界搜索和創新績效兩個關鍵構念(construct)的測量對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影響。跨界搜索構念維度在不同研究中存在較大差異,維度界定可能影響創新績效的強度和方向。已有研究對跨界搜索構念維度的劃分標準有知識基特征(寬度和深度)、知識時間邊界(新舊知識)、內容屬性(科學知識和市場知識)、知識領域(供應知識、需求知識和地理知識)等[12,35],還有學者提出用認知、時間和空間三維刻畫搜索行為[5]。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寬度搜索和深度搜索的二維分類逐漸發展為一種主流、成熟的劃分思路,較好地揭示了組織跨界搜索過程中對外部知識源的探索或開發程度[7],并貫穿于各類知識搜索的劃分模式中。因此,本文認為,相比其他維度劃分方法,在寬度(涵括探索)和深度(涵括開發)這一經典二維度劃分方法下,組織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更為顯著。

目前測量組織跨界搜索構念的手段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Katila、Ahuja、Rosenkopf等為代表的學者采用專利引用數據指標作為搜索的寬度、深度和新穎度等的代理指標,但專利引用僅反映了同一行業內跨組織邊界的搜尋活動[23];另一種是以Laursen、Leiponen等為代表的學者嘗試開發新量表或以外部知識源的利用情況來衡量跨界搜索活動[16]。由于國內專利引用數據庫不健全,因此學者們多利用問卷調查數據考察組織對外部知識源的開發或利用范圍與程度。但是,問卷測量易受到被調查者主觀意識的影響,據此所得的研究結果會有高估組織跨界搜索程度和績效的可能,而專利等二手數據的樣本量通常較大并具有時間跨度,據此相對可獲得較為客觀、可復制性高的研究結果[36]。因此,不同的測量手段對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影響程度可能存在差異,問卷測量方法因受主觀意識的干擾而對上述關系的影響可能更為顯著。

創新績效的測量類型的選擇主要是指采用主觀測量還是客觀二手數據測量。前者依賴管理者對創新績效數據(如新產品開發速度、成功率等)的評價或與對手的比較;后者采用來自組織報告的財務數據、專利數據等衡量創新績效[37]。相比二手數據,創新績效主觀評價的準確性更多受到社會稱許性、記憶力、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可能導致問卷調查的結果被高估;而陳曉萍、徐淑英和樊景立認為,由于二手數據不是專門為研究者解決組織跨界搜索問題而定制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二手數據與研究所需數據在多個方面難以匹配[38]。此外,利用二手數據測量創新績效在反映當前市場和環境的動態信息方面還存在時效性差等缺陷,與問卷調查獲得的主觀績效相比,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客觀測量結果的相關性相對較弱。

基于上述考慮,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與其他維度相比,組織跨界搜索經典二維度與創新績效的相關性更強(H4a);

與其他測度方式相比,組織跨界搜索問卷調查結果與創新績效的相關性更強(H4b);

與創新績效的客觀測量相比,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主觀測量結果的相關性更強(H4c)。

根據上述研究假設,本文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理論研究框架。

圖1 本文的理論研究框架

3 研究方法及數據分析

本文采用Meta分析法對上述假設進行實證檢驗,利用該方法既可以準確估計研究變量間的關系,又能通過排除不同研究中樣本量差異的影響來探討變量間關系的差異,并挖掘出導致變量間關系差異的潛在原因[37]。

3.1 文獻檢索與整理

首先,以“innovation search”“boundary-spanning search”“search behavior”、“knowledge search”“knowledge stock”等為關鍵詞在Elsevier Science、EBSCO、Google Scholar等數據庫進行英文文獻檢索,同時以“知識搜索”“跨界搜尋”“創新搜索”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庫進行中文文獻檢索,共獲得超過500個檢索結果。

然后,依據文獻標題和摘要是否與本研究目的吻合對檢索出的文獻進行初步篩選。為了避免元分析中的“發表偏誤”①“發表偏誤”是指研究結果不顯著的成果一般難以發表而對研究結論造成偏誤,這種文件抽屜(file-drawer)問題并沒有想象中的嚴重,大部分原本沒有發表的研究最終會有一大部分得以發表(Rosenthal,2001)。[39],對尚未發表的文獻進行搜集和分析,并選取管理類及創新領域的頂級期刊進行人工搜索文獻,以避免遺漏重要文獻而影響元分析的結論[40]。雖然March[10]早在1991年就提出了“探索”和“開發”這一對跨界搜索的相關概念,但是之后有關跨界搜索的研究多采用仿真或理論闡述方法展開,并且難以有效計算出元分析所需的效應值(effect size,ES),這種情況一 直延續 到Ahuja 和Lampert[11]的研究成為符合元分析要求的第一篇組織跨界搜索實證文獻。鑒于此,本文中元分析的文獻來源時間主要集中在2001—2013年。

最后,對上述兩階段獲得的76篇文獻進一步分析和篩選。篩選標準如下:第一,單個研究需要報告樣本規模、相關效應值(或通過計算轉換為本研究所需的系數r);第二,研究必須是組織層面的;第三,因變量與創新績效相關;第四,預測變量包括跨界搜索或與跨界寬度搜索或深度搜索相似的關鍵詞。按照上述取樣標準共整理出33篇符合要求的文獻(見表1),符合元分析抽樣樣本數量的基本要求。

表1 元分析文獻來源

3.2 數據采集與分析

對于本文所獲得的樣本,筆者主要以相關系數r作為計算效應值的依據。雖然一些文獻未直接給出相關系數,但是可對回歸系數t檢驗值和自由度df或回歸系數b和標準誤se等進行轉化處理得到相關系數①部分研究報告的回歸系數b和t值服從t分布,可利用公式r=sqrt(t2/(t2+df))和Se=b/t計算得到相關系數和標準誤。另外,文獻報告相關系數r和標準差sd,可利用公式Se=sd/sqrt(n)計算出標準誤。[8,37]。在符合 要求的 研究對象中,12 篇文獻提供了回歸系數b和t值,通過計算獲得效應值r和標準誤se;21篇文獻直接提供了效應值r和標準誤se或標準差。

在元分析中,為了解釋整個樣本(33篇文獻)的平均效果量②元分析總體樣本平均效果量的最佳估計并不等于單個校正效果量的簡單平均。考慮到基于大樣本數據相比小樣本數據所得到的相關性更加精確,且具有較小的取樣偏差(sampling error),因此每個獨立子研究的元分析效果量可用對應子研究的樣本量賦權進行加權得到,即總體平均效果量r=∑ωi×ri/∑ωi(魏江等,2012)。是否顯著,本文通過計算平均效果量95%的置信區間的變動范圍加以檢驗(見表2)。在此基礎上,采用同質性檢驗(Q 檢驗)考察多個獨立研究的相似性:只有當多個獨立研究之間的差異性僅在某一理論區間范圍時,它們的統計量才能加權合并[41]。若Q 值顯著,則表明這些獨立研究之間存在異質性,并可能存在其他因素調節了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的關系。

表2 研究文獻及效應值

本文利用林楓、徐金發和潘奇[40]提出的Q 值計算方法計算出整體樣本的Q 值,整體樣本及各子樣本的置信區間見表3。如果Q 值超出對應的自由度和置信度(95%)的卡方值,則推斷各獨立子研究之間存在 異質性。通過計 算得到Q(0.05;56)值 為282.371,大于χ2(0.05;56)的查表值74.446,表明各研究樣本之間存在異質性,同時說明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之間存在其他調節變量。總之,異質性結果啟發了我們探索上述關系的調節變量。

本研究收集的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的相關研究的元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整體樣本平均效果量的95%置信區間為[0.135,0.298],并不包括0。根據置信區間檢驗原理可知,組織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具體而言,組織跨界寬度搜索與創新績效的相關系數為0.285,大于組織深度搜索對創新績效的貢獻(0.234),但兩者均處于0.2~0.8之間,表明在排除樣本容量對統計顯著性的影響后組織跨界搜索(寬度搜索和深度搜索)對創新績效的變異具有中等程度的影響,故假設H1a和假設1b得到驗證。

表3 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元分析結果歸納

4 調節變量分析

4.1 Meta二元異質性檢驗

為了驗證前文提出的調節變量假設,用0-1變量形式對文獻進行編碼,據此進行二元異質性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調節變量的二元異質性檢驗結果

從表4可知:

首先,環境動態性對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調節作用效應值均大于0,且寬度搜索的效應值(0.256)大于深度搜索的效應值(0.141),異質性檢驗結果顯著(Q=57.213,p<0.01)。由此,可推斷環境動態性對寬度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調節作用大于對深度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調節作用,故假設H2a和H2b成立。

其次,在西方學者對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的研究中,寬度搜索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0.262)大于深度搜索(0.227);與之相反,國內學者卻發現組織跨界的深度搜索對創新績效的影響(0.320)較寬度搜索(0.303)更強,故假設H3a和H3b成立。

最后,根據p值和Q 值的檢驗結果,可以判定跨界搜索構念維度、跨界搜索測度對組織搜索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即跨界搜索經典二維度較其他維度劃分對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影響效應更大,組織跨界搜索問卷調查結果比二手數據測量結果對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影響更大,但是創新績效測量中的主觀測量和客觀測量并沒有通過異質性檢驗,因此可以推斷假設H4a和H4b成立、H4c沒有得到實證支持。

4.2 Meta回歸分析

上述對不同時間跨度及涉及多個行業的樣本文獻進行二元異質性檢驗的結果顯著,說明樣本在時間跨度及行業上的差別也可能影響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為了進一步分析多個調節變量對兩者關系的影響,利用Meta回歸分析方法加以檢驗[37]。首先,按照0-1變量形式對控制變量進行編碼(樣本文獻發表時間以2008年為劃分界限①以2008年為分界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出口導向型企業受到重創,如何調整外部知識搜索策略、如何利用現有知識渠道及開發業務領域,都是考驗管理經營者的現實問題;其二,2008年之后國內學者開始重視跨界搜索和學習的作用,相關研究此后備受關注。,將樣本行業分為制造業與非制造業兩類)。然后,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檢驗調節變量,其中以各獨立研究的平均效果量為因變量,以調節變量為自變量,對情景因素和測量因素進行回歸。最后,利用SPSS軟件中的回歸功能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回歸模型采用層級回歸模型。調節變量的元分析結果見表5。

表5 調節變量的元分析結果

從表5可知:模型1中,控制變量——文獻發表時間和樣本所在行業——的回歸系數并不顯著,由此可判定文獻發表時間和樣本所在行業對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沒有產生顯著的調節作用;模型2中,環境動態性、文化情景差異、跨界搜索維度及跨界搜索測度對創新績效均產生了顯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創新績效測量的回歸系數并不顯著(b=0.081,p>0.05),說明創新績效的主觀測量(如調查問卷)與客觀測量(如專利數據)并不存在顯著差異。綜上,上述回歸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前文的二元分析檢驗結果。

就情景因素而言,環境動態性顯著調節組織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的影響(b=0.223,p<0.01),文化情景差異也正向調節組織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就測量因素而言,無論是跨界搜索構念的維度還是其測度手段,對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均有顯著的調節作用。由此,可推斷在日益動態和復雜的環境下僅考慮單一調節變量的作用是難以完整地解釋創新績效意義的。由于搜索策略根植于既往經驗和經理人員對未來的預期,若組織管理者忽視外部動態環境擾動對現有知識基的沖擊,則組織跨界搜索很容易陷入過度開發的“能力陷阱”或過度探索的“失敗陷阱”,為此組織應考慮搜索策略與外部環境的匹配[17]。

同時,本文提出的5個調節變量解釋了54.5%的方差變異,說明本文所選文獻中關于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差異部分由情景因素和測量因素所決定,同時還存在其他因素影響上述兩者的關系。從理論上講,引入的調節變量越多,對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解釋越全面和準確、解釋力越強[40]。

5 結語

5.1 研究結論

本文利用Meta方法對發表于2001—2013 年的關于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實證研究文獻進行了整合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結論:

第一,直接效應的元分析結果表明,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的相關系數為0.279(p<0.01),寬度搜索和深度搜索與創新績效的相關系數亦顯著,分別為0.285和0.234。這說明,就普遍意義而言,組織跨界搜索能夠促進創新績效的提高。盡管以往針對不同國家的不同行業組織所進行的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實證研究的相關結論并不完全一致,但是組織通過搜索、整合外部知識源促進創新活動是大勢所趨。這響應了Henry Chesbrough[1]在開放式創新理論中提倡的“組織應把外部創意和外部市場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與封閉式創新模式下的內部創意及內部市場化渠道同等重要的地位”的理念。對于管理實踐而言,組織應轉變“封閉式創新”思維和扭轉傳統狹隘的內部創新戰略,重視發揮外部知識源與內部研發在組織創新中的互補作用,通過平衡外部知識源的寬度搜索和深度搜索來提升創新績效,并考慮情景因素和關鍵構念測量因素的協調或動態匹配。

第二,情景因素的元分析結果表明,在動態環境中及西方文化背景下,組織寬度搜索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更為顯著。這進一步說明,在高度動態的環境下,組織除了實施跨界搜索戰略外,還應充分考慮外部環境與組織內部各因素的協調與匹配[3],確保跨界搜索成果不被對手迅速模仿,從而維持組織的創新績效。二元異質性檢驗結果也表明:國外研究發現組織寬度搜索對創新績效具有更強的影響,而國內研究正好相反,同時國外研究中寬度搜索對創新績效的影響要弱于國內研究結果。其原因可能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國外創新管理實踐日趨成熟,組織的技術能力相對較高,外部跨界搜索的邊際效應逐漸遞減,甚至出現過度搜索的知識整合難題[15];二是大多數中國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起點低,尤其是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市場換技術”等戰略實施以來,部分企業依賴對外部技術和市場知識的廣泛搜尋和引進吸收來迅速提升創新水平,但是本土企業的整體創新基礎和創新能力與西方科技型企業相比差距甚遠[13]。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本土企業應加大自身研發的投入和吸收能力的積累,通過外部知識的深度搜索和重復利用來實現技術創新的“蛙跳式”發展。

第三,自變量測量因素的元分析結果表明,組織跨界搜索構念維度及其測度方式對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p<0.10)。這表明跨界搜索的不同維度及測度方式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存在差異,在發達經濟條件下開發出的組織跨界搜索維度及測量方式(或量表)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本土情境。中國本土企業的創新資源有限、技術能力薄弱,大部分外向型企業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低端的生產制造環節[32],企業對外部核心技術知識和市場品牌渠道知識的搜索受到跨國公司的阻斷;同時,開放式創新在中國的興起相比國外要晚,大部分內向型企業仍然固守傳統的內部創新理念,出于技術知識保密的顧慮而主動放棄申請專利[23]。上述實際問題導致中國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跨界搜索側重點有所差異,“80年代靠技術引進、90年代靠消化吸收、21世紀靠自主創新”的技術創新模式演化反映了這一特征。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極為低下,搜索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可有效降低創新成本、縮小與發達國家水平的差距;隨著中國技術引進數量的增加和自身科研實力的增強,企業不斷對引進的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和吸收,通過主動搜索產品、工藝、標準、市場等方面的知識來增強創新能力。由此可知,組織跨界搜索構念具有情景依賴性,忽略所在區域文化或國家實情的特殊性可能產生誤導性的推論。

第四,因變量測量因素的元分析結果表明,組織跨界搜索對創新績效的主觀測量結果和客觀測量結果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即在組織跨界搜索過程中創新績效的客觀測量方式與成熟的多維度量表在效度方面相差無幾。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創新研究中,創新績效的客觀測量普遍采用專利數據、新產品數據等客觀數據[7];同時,創新領域的學者長期致力于探究創新績效的測量維度,如成長性指標、獲利性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等,日臻完善的主觀問卷的效度與客觀二手數據的效度日趨接近,如He和Wong[42]將通過調查獲得的銷售增長率等績效指標數據與二手數據相關聯,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非常高的相關性(r=0.821,p=0.000)。對于企業實踐而言,跨越組織邊界搜尋新知識、更新知識基直接促進了組織內外部異質性知識的整合及新的產品構思和創意的產生,并促進了企業將這些構思和創新轉化為商業化的新產品,從而使企業獲得更多的財務績效、成長性績效等客觀測量績效。

5.2 研究局限與展望

本文揭示了眾多實證研究成果中潛藏的規律,是推動組織跨界搜索理論發展與深化的一次嘗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后續研究加以改進。

第一,樣本選擇偏差問題。盡管本文努力全面檢索、搜集文獻樣本,但是受限于能力及條件,只檢索了中英文全文數據庫中收錄的文獻及學位論文,可能存在漏檢①借助霍偉偉和羅瑾璉的漏斗圖(funnel plot),以加權平均效果量為橫軸、以標準誤為縱軸,做圖發現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的漏斗圖基本對稱,不存在嚴重的發表偏誤問題。而影響元分析結論的效度[43]。未來需要考慮其他語言文獻或未被數據庫收錄的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相關文獻,以拓展研究結論的普適性。

第二,其他調節變量的挖掘。通過Meta回歸分析發現,在納入文獻發表時間、樣本行業特征后,環境動態性、文化情景差異、跨界搜索維度及測度僅解釋了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關系差異的54.5%。這啟發了未來研究應重視對其他影響因素的挖掘,如組織跨界搜索平衡對創新績效的影響[32,34]。由于組織資源及認知具有局限性,因此存在各種知識搜索策略的權衡問題,這種權衡或協同將對創新績效產生差異化影響。

第三,中介變量的機理分析。在內容論述方面,本文未能對中介變量如何影響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的關系進行詳盡探討,而以往研究發現還存在其他中介變量的影響,如吸收能力[44]、知識整合[7]等對組織跨界搜索與創新績效間的關系起部分或完全中介作用,這也是今后關于組織創新搜索作用機制研究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1]CHESBROUGH H.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3,44(3):35-41.

[2]AHUJA G,KATILA R.Where do resources come from?The role of idiosyncratic situ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8-9):887-907.

[3]CHEN J,CHEN Y,VANHAVERBEKE W.The influence of scope,depth,and orientation of external technology sources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J].Technovation,2011,31(8):362-373.

[4]KIM S K,ARTHURS J D,SAHAYM A,et al.Search behavior of the diversified firm:the impact of fit on innov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3,34(8):999-1009.

[5]張文紅,趙亞普,施建軍.創新中的組織搜索:概念的重新架構[J].管理學報,2011,8(9):1387-1392.

[6]LAURSEN K.Keep search and you'll find:what do we know about variety creation through firms'search activities for innovation?[J].Industrial Corporate Change,2012,21(5):1181-1220.

[7]熊偉,奉小斌,陳麗瓊.國外跨界搜尋研究回顧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1,(6):18-26.

[8]魏江,趙立龍,馮軍政.管理學領域中元分析研究現狀評述及實施過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2(5):144-156.

[9]ROSENKOPF L,NERKAR A.Beyond local search:boundary-spanning,exploration,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287-306.

[10]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11]AHUJA G,LAMPERT C.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ms 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521-543.

[12]LI Y,VANHAVERBEKE W,SCHOENMAKERS W.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innovation:reframing the interpretation[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17(2):107-126.

[13]張文紅,趙亞普.轉型經濟下跨界搜索戰略與產品創新[J].科研管理,2013,34(9):54-63.

[14]ZHANG Y,LI H Y.Innovation search of new ventures in a technology cluster:the role of ties with service intermedia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1):88-109.

[15]KATILA R A,AHUJA G.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arch behavior and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6):1183-1194.

[16]LAURSEN 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131-150.

[17]LAVIE D,STETTNER U,TUSHMAN M L.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ithin and across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0,4(1):109-155.

[18]TIPPMANN E,VINCENT M,SCOTT P S.The two faces of knowledge search:new solutions and capability development[J].Organization Studies,2013,34(12):1869-1901.

[19]ALOINI D,MARTINI A.Exploring the exploratory search for innovation: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est for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3,61(1):23-46.

[20]GRIMPE C,SOFKA W.Search patterns and absorptive capacity:low-and high-technology sectors in European countries[J].Research Policy,2009,38(3):495-506.

[21]LEIPONEN A,HELFAT C E.Innovation objectives,knowledge sources,and the benefits of breadt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2):224-236.

[22]郭國慶,吳劍鋒.企業知識庫、技術探索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基于美國電子醫療設備行業的實證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07,10(3):87-93.

[23]陳學光,俞紅,樊利鈞.研發團隊海外嵌入特征、知識搜索與創新績效——基于浙江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28(1):151-160.

[24]JANSEN J J P,VAN DEN BOSCH F A J,VOLBERDA H W.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1):1661-1674.

[25]張徽燕,李端鳳,姚秦.中國情境下高績效工作系統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元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2,15(3):139-149.

[26]MENGUC B,AUH S.The asymmetric moderating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the ambidexterity—firm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for prospectors and defender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8,37(4):455-470.

[27]VAN DEN BOSCH F A J,VOLBERDA H W,DE BOER M.Coevolution of firm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combinative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5):551-568.

[28]POSEN H E,LEVINTHAL D A.Chasing a moving target: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in dynamic environment[J].Management Science,2012,58(3):587-601.

[29]FLEMING L.Recombinant uncertainty in technological search[J].Management Science,2001,47(1):117-132.

[30]李憶,司有和.探索式創新、利用式創新與績效:戰略和環境的影響[J].南開管理評論,2008,11(5):4-12.

[31]HOFSTEDE G,HOFTEDE G J.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oftware of the Mind[M].NV:Mc Graw Hill,2005:161-211.

[32]朱朝暉.探索性學習、挖掘性學習和創新績效[J].科學學研究,2008,26(4):860-867.

[33]寶貢敏.成敗背后的中國文化[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9:160-175.

[34]袁健紅,龔天宇.企業知識搜尋前因和結果研究現狀探析與整合框架構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1,33(6):27-33.

[35]SIDHU J S,COMMANDEUR H R,VOLBERDA H W.The multifacted nature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value of supply,demand,and spatial search for innovation[J].Organizational Science,2007,18(1):20-38.

[36]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12-331.

[37]程聰,謝洪明.市場導向與組織績效:一項元分析的檢驗[J].南開管理評論,2013,16(6):38-46.

[38]BOYD B K,GOVE S,HITT M A.Consequences of measurement problem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the case of Amihud and Lev[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4):367-375.

[39]ROSENTHAL R,DIMATTEO M R.Meta-analysis:recent developments in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literature review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1):59-82.

[40]林楓,徐金發,潘奇.企業創業導向與組織績效關系的元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8):74-83.

[41]LAW K S,SCHMIDT F L,HUNTER J E.A test of two refinements in procedures for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4,74(6):978-986.

[42]HE Z L,WONG P K.Exploration vs.exploitation: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481-494.

[43]霍偉偉,羅瑾璉.領導行為與員工創新研究之橫斷歷史元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7):113-121.

[44]LICHTENTHALER U,LICHTENTHALER E.A capability-based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complementing absorptive capac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8):1315-1338.

猜你喜歡
深度測量影響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把握四個“三” 測量變簡單
滑動摩擦力的測量和計算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滑動摩擦力的測量與計算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99在线视频免费|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成人在线欧美| 91精品国产丝袜| 久久福利片|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黄色|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91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一级小视频| 99热最新在线| 国产美女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性| 国产一区成人|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久久| 91福利免费|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在线五月婷婷|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丝袜精品| 91视频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熟女视频91| www亚洲精品|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丝袜亚洲综合|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91在线播放国产|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国产网站在线看| 91麻豆精品视频| 毛片久久久|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国产精品成|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久久精品电影| 97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亚洲综合第一页|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无码在线激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