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 (長江大學期刊社,湖北 荊州434023)
作者隊伍的素質是影響高校學報學術質量的重要因素[1]。擁有穩定的作者群是學報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清晰識別學報核心作者群,充分挖掘、利用核心作者資源是保證學報學術質量[2],提升學報學術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為了解《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學論文作者群現狀,筆者對2013年所刊載的醫學論文作者的學科專業、年齡構成、職稱構成、單位來源等進行統計分析,以鞏同和擴大核心作者群,有效組織高質量的論文,進一步提高學報的學術質量。
以《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年所刊載的醫學論文為研究對象,手工檢索全年12期,逐篇查閱并記錄每篇論文的首頁信息(含地腳注),分別對第一作者的學科專業、年齡構成、職稱構成、單位來源等,以Excel表格進行統計。
2.1.1 第一作者的年齡構成 2013年,《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共刊載醫學論文623篇,第一作者年齡22~60歲,平均(39.5±7.4),其中,<30歲59人(占9.5%),30~40歲283人(占45.4%),41~50歲232人(占37.6%),50歲以上47人(占7.5%),表明83.0%的第一作者年齡在30~50歲之間。
2.1.2 第一作者的地域分布 第一作者來自于湖北、江西、廣東、福建、江蘇、安徽、廣西、新疆、貴州、遼寧、四川、北京市、青海、陜西、上海市等15個省市。其中湖北538篇,占全部論文的86.4%。
2.1.3 第一作者的單位特征 全部623篇文章來自152個單位,其中長江大學(含附屬第一醫院和荊州臨床醫學院)共發文255篇,占40.9%。發文排名前10位的單位依次是:長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學院、荊州市中醫醫院、荊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監利縣人民醫院、長江大學醫學院、洪湖市第一人民醫院、江陵縣人民醫院11篇、松滋市人民醫院。見表1。
來自于三甲(特)醫院的作者發文321篇,占全部刊載論文數量的51.5%,其次是來自于二甲醫院和高等院校的作者,見表2。

表1 刊載文章數量排名前10位的單位

表2 第一作者的單位類型
按照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另加“衛生管理”、“醫學教育”兩個專業,第一作者的學科專業分布在表3。
第一作者的職稱分布:初級87人次(占14.0%)、中級384人次(占61.5%)、副高121人次(占19.4%)、正高7人次(占1.1%)、其他24人次(占3.9%)。第一作者的學位分布:博士7人次(占1.1%)、碩士71人次(占11.4%)。
全部623篇論文,其中有94位第一作者發文在1篇以上,共有作者1356人次,每篇平均作者數為2.2人次。2013年無國際合作論文。作者合作情況見表4。

表3 第一作者的學科專業分布

表4 作者合作情況分析
高質量的學報必然要有高水平的作者群,從不同角度分析學報的作者群特征,可以更清楚地明確學報作者的基本情況,以便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吸引核心作者撰寫高水平的論文,從而提高期刊質量。統計結果表明,《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學論文作者主要來自學校附屬醫院、省、市級醫院及部分高等院校,30~50歲年齡段教師、科研人員、醫務工作是《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學論文核心作者的主體,一方面他們學有專長,術有專攻[3],而且有發表論文的內在動力,編輯部要多與這些人聯系,及時處理他們的來稿,注意保護他們的撰稿積極性。
統計結果也表明,具有高學歷(博士、碩士)、高職稱(正高)的作者數量不多。我校知名醫學專家、教授、學術帶頭人很少在《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學)上發表文章。編輯部要有針對性地加強與這些專家、教授的聯系,送審稿,請約稿,參加學術研討,建立學術聯系機制,激發他們對學報關注和支持的熱情。
統計結果還表明,《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學)報道的范圍廣泛,涉及到醫學及其相關學科門類,在所刊載的文章中,除臨床醫學、護理學論文數量較突出外,其他學科論文的比例相對較低,尤其是基礎研究論文偏少成為嚴重阻礙學報質量提升的瓶頸,在這方面,與我省其他重要的醫學類學報比較,《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學)在諸多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編輯部要積極開拓各種資源,聯系高水平作者,吸引高質量論文,以提升學報的學術質量。
[1] 錢爾凡 .《皖南醫學院學報》作者群現狀及基金論文定量分析 [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0,29(4):317-318.
[2]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R].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10.
[3] 陳留院 .人為因素對科技期刊基金論文比評價指標的影響 [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3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