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一個農夫居住在大山上。
他有一片樹林,全是長得筆直的松樹。
一年冬天,山風咆哮。農夫冒著寒冷來到樹林,給松樹一棵棵綁上護具,用來糾正它們的樹干——這樣就能防止它們被風吹成“歪脖樹”。
很快,整片林子都綁好了護具——除了一棵大樹。
農夫走到大樹面前。
“我很壯,不用你操心!”大樹說。
農夫搖搖頭,回家去了。
大風持續了三個月。第二年春天,農夫又來到樹林。
綁上了護具的松樹,仍然挺拔筆直;而那拒絕糾正的大樹,已被大風吹成了“駝背”。
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孟德斯鳩說:“任何不受約束的權力,都必然走向腐敗。”
那不受約束的權力,不正像故事里的大樹——拒絕來自外界“正能量”的保護和糾正,結果在外界“負能量”的作用下不知不覺走上“歪路”。
和其他權力一樣,行政權力同樣面臨著“負能量”的挑戰。行政權的運行一旦偏離設置權力的本來目的,就會出現權力濫用、權力尋租、權力腐敗等異化現象,導致政府職能履行不到位、行政效率低下、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甚至淪為不法分子尋租的工具——就像那陽光照不到的陰暗角落,自然就會滋生出蚊蠅。
因此,如何讓權力運行之處都能陽光普照,也就成為依法行政的核心。
針對這個問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
市委四屆五次全會也提出: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所謂權力清單,就是通過明晰每個部門、每個職位的權責,給權力劃定邊界,并向權力的服務對象公開公布,從而使每項權力的運作既能符合實體正義,又可以符合程序正義。通過權力清單制度的建立,規范和明確政府權力運行的程序、環節、過程、責任,從而做到可執行、可考核、可問責。
簡單地講,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就是明確“法無授權不可為”原則,最大限度地防止政府越位、缺位與錯位,詳細規定其應該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到底怎么干。
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就是為了給行政權力打造一個制度的籠子,使之科學有效地運行——就像那照進黑暗角落的陽光,終能驅散陰霾,趕跑蚊蠅。
那么,如何推行權力清單呢?
本刊精選了四個探索案例,輔以權力清單制度解析及清單制訂的“戰術手冊”,希望能為您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