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組軒

2014年5月4日,重慶市巴南區南泉街道,社區居民、老黨員李新琴正在家看電視。
突然,電話響了。
“你好,我們受區委委托,想針對街道黨政工作進行一次電話調查……”
“您感覺街道干部對困難群眾關不關心?”
“您對社區服務滿不滿意?”
…………
李新琴一一作答。
“聽說過電話調查銷售的,沒聽說過電話調查干部的?!蔽罩娫捖犕?,李新琴心里直樂。
在這個“評議電話”背后,“民評官”的熱潮正席卷巴南。
去年,巴南區委、區政府提出營造覆蓋區、鎮(街道)、村(社區)的三級群眾服務平臺,力爭實現“三級下沉、服務上門”的群眾工作新局面。
一轉眼,“三級下沉、服務上門”初見成效,區委、區政府希望對其進行一次全面“驗收”。
一個難題隨即出現——以前評價干部,常常出現上級護短、本人應付、參評群眾不敢講等問題,影響了考核評價效果。
如何保證實效?讓群眾說真話。
2013年,巴南區委、區政府提出建立“民調倒逼機制”——通過群眾評議激勵干部。
這項機制的核心目的,就是通過“背對背”評議讓群眾講真話、露真心。
兩場戰役隨即打響。
第一戰是以“民評官”為實現路徑,推出了“逐級評議機制”——即區級部門下沉服務的效果,由鎮(街道)和村(社區)評議;鎮(街道)下沉服務的效果,由村(社區)召開“兩委”成員和村(社區)代表會議進行評議;村(社區)下沉服務的效果,由全體居民評議。
“參會人員按照‘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次進行評議,評議資料由組工干部直接發放和回收。經過調查核實后,評議結果納入干部考核,作為年度評先評優重要依據?!卑湍蠀^委組織部干部介紹。
在今年的一次“逐級評議”中,巴南有兩個街道黨工委得了低分,不僅被區委勒令整改,還被全區通報——全區干部極為震撼。
第二戰也旋即打響——引入第三方調查機構,開展“背對背”評議。
巴南區委、區政府委托第三方調查機構,通過入戶抽樣調查、問卷調查、網絡調查等方式,了解群眾滿意度。
李新琴就是被調查者之一。
接到調查電話后,李新琴連續回答了十個問題,涵蓋黨群關系、黨政服務、干部作風等方面。
“現在的民意調查,做得還真細?!狈畔码娫?,李新琴笑道。
那些天,巴南全區有大約3800名群眾接到了評議電話。其間收集到的情況,第一時間匯集到區委組織部——評議中群眾滿意度低于60%的單位,上到區級部門,下到村和社區,都將納入限期整改,對作為直接負責人的黨組織書記實行通報批評;而受到群眾好評的單位,將在年度考核中得到加分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