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賢+李海英+曾永春++張歡
摘 要:在露天轉地下過渡期,海南鐵礦的掛幫礦體與坑底礦分別用地下與露天同時開采,根據礦巖的穩定性以及與露天協同開采的要求,掛幫礦體實施了誘導冒落法高效開采方案,并解決了誘導工程的安全回采以及冒落礦石的合理回收等技術問題,取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掛幫礦 誘導冒落法 安全開采
中圖分類號:TD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b)-0056-02
海南鐵礦屬于沉積變質礦床,礦體似層狀產出,向斜構造,軸部厚度較大,兩翼變薄。礦石為赤鐵富礦,頂底板圍巖主要為白云巖、透輝石透閃石灰巖等,礦巖一般中等穩定到穩定,局部不穩定。礦體主要賦存標高在100~-100 m之間,原設計露天開采到0 m水平之后轉入地下開采,后經優化,露天坑底向下延續開采到-76 m水平,由此增大了掛幫礦量,并延長了掛幫礦體地下開采與坑底礦體露天同時開采的時間,從而對掛幫礦安全開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掛幫礦體條件以及與露天協同開采的要求,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東北大學合作,研究出應用誘導冒落法開采掛幫礦的技術方案,同時研究了誘導工程的安全回采技術以及冒落礦石的合理回收技術,較好地解決了掛幫礦高效開采與露天地下同時生產的安全問題,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果。
1 誘導工程及其安全回采技術
海南鐵礦的掛幫礦體賦存于+110 m之下,設計由0 m中段開采,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分段高度15 m、進路間距18 m,中段生產能力140萬t/a。后經研究,改用誘導冒落開采方案,主體誘導冒落工程設置在60 m水平,其上礦巖利用60 m分段回采形成的連續采空區誘導冒落,冒落礦石在45 m與30 m分段回采時逐步放出,冒落巖石留于采場,為下面分段的回采需要形成覆蓋巖層(圖1)。
在圖1所示的采場結構中,作為主體誘導工程的60 m分段,要求在回采過程中促使上部礦巖全部冒落,而且這些冒落的礦巖全部落入采空區內,以免影響露天采場的正常生產。為實現這一功能,60 m分段須滿足如下三方面要求:其一、采空區跨度遠大于上部礦巖的持續冒落跨度,以保障上部礦巖如期充分冒落;其二、回采進路的回采順序,不僅要滿足上部礦巖合理冒落順序的要求,以避免在冒落過程中發生礦巖摻雜,而且要滿足露天邊坡巖移控制的要求,使采空區冒透地表時形成的塌陷坑,能夠控制邊坡巖移的方向,使四周巖移均指向塌陷坑內;其三、采空區的高度,需保證地表塌陷坑的體積足以容納邊坡巖移散體,保障移入塌陷坑內的巖移散體全部存留于塌陷坑內,而不向露天采場滑落。
60 m分段采準工程的布置形式如圖2所示,為便于形成合理采空區形狀,沿露天邊坡方向布置回采進路,并將切割巷道布置在礦體的中部。該分段的回采跨度約125 m,根據現場實測的礦巖力學參數分析計算得出,上部礦巖的持續冒落跨度約為40~60 m[1]。可見回采跨度遠大于上覆礦巖的持續冒落跨度,由此保證上覆礦巖可充分冒落。
在圖2中,利用回采跨度大的有利條件,可以在較大的范圍內選擇首采部位,為保證上部礦巖合理冒落與控制巖移方向,經過研究確定,首先回采5#~7#進路,采用從切割巷道向兩側退采的回采順序,以使采空區快速達到持續冒落跨度。
根據圖1幾何關系計算得出,圖2誘導工程的合理崩礦高度(從巷道底板算起)為19 m。同時由現場爆破漏斗試驗得出,爆破礦石的合理炸藥單耗為0.34 kg/t。取炮排間距1.8 m,利用SimbaH1254型液壓鑿巖臺車鉆鑿Φ85 mm的炮孔,每排布置8個炮孔。
回采誘導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安全誘導上覆礦巖自然冒落,為下分段高強度開采創造條件。為加快回采速度與保障回采安全,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從切割巷兩側同時退采,二是限制每一步距的出礦量。取崩礦步距1.8 m,每次爆破一排炮孔,采用斗容4.0 m3電動鏟運機出礦,起初每一步距出礦到端部口微敞空為止,至上部礦巖大量冒落使端部口出不空后,按崩礦量控制每一步距的放出量。
+60 m分段于2014年5月開始回采,截止2014年6月底,回采跨度已經達到30 m,超過了上覆礦石的臨界冒落跨度,采空區中部頂板礦石發生了自然冒落,從進路端部口的流動狀態可以看出,冒落礦石的流動性較好。在此條件下,為減少圍巖崩落量和加快上覆礦巖的冒落速度,進一步調整了誘導工程的回采方式與回采順序,將切割槽南部礦體中出露的一條橫貫東西方向、厚度10~12 m的夾層,留于采場不進行回采。本著經濟、可靠與高效開采的原則,采取不崩落該夾層、另開切割槽回采后面礦體的技術措施,由此形成以該夾層為界的南北兩個采區。南側采區的跨度較小,上覆礦巖利用+60 m與45 m兩個分段的回采空區誘導冒落;北側采區的跨度大,按均勻擴展等價圓面積的方式[1],按四個區依次擴展采空區,如圖3所示。其中1區為誘導礦石持續冒落區,2區為誘導上覆巖層冒落區,3區為誘導上覆巖層持續冒落區,4區為強化誘導區。在1區回采完成后,方能進入2區回采,依此類推。根據礦巖持續冒落跨度值推測,在3區回采后,采空區的冒落高度即可通達地表。
2 冒落礦量的接收技術
誘導冒落的礦石,需要在其下分段的回采過程中加以回收。在圖1采場結構中,在+60 m分段誘導工程的下部,布置了45 m、30 m與15 m三個接收分段,其中45 m分段主要接收北側較大采區的誘導冒落礦量;30 m分段主要接收南側較小采區的誘導冒落礦量。一般誘導工程采出的礦石量不足正常回采進路的1/3,而主要接收分段的采出礦石量,一般超過崩礦量的幾倍。由于礦石層高度大,主要接收分段為高強度回采分段。為增大基建礦山的前期生產能力,需要盡可能提前回采主要接收分段。在海南鐵礦條件下,45 m分段南側采區可滯后60 m分段5~8個步距開始回采,北側采區在上部礦石充分冒落之后便可投入回采。
海南鐵礦掛幫礦量的開采條件見圖4,不同步距誘導冒落的礦石層高度差異很大,此時主要接收分段(45 m與30 m分段)的放礦管理方法,可根據冒落礦石的流動性而靈活調整。如果冒落礦石的大塊含量較大、流動性較差,主要接收分段應采取削高峰放礦,即每一步距均按上方冒落礦石層的高度控制步距放礦量,以保持礦巖接觸面均緩慢下降。如果冒落礦石的流動性較好,則可放寬對步距出礦量的限制,對其下有接收條件的出礦步距,出礦到在端部口見覆蓋層廢石為止;對其下沒有接收條件的出礦步距,一直放礦到截止品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