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素蘭
摘 要:本文闡述了科學素質的概念,剖析了當前高校針對文科生開展科學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對文科生進行科學素質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文科生 科學素質教育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b)-0157-02
近代以來,人類的教育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三百多年前英國人培根強調的“知識教育”,到20世紀初,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強調“能力教育”,世界教育迎來了改革的發展機遇。1985年美國率先超前規劃美國公民需要進行科學掃盲,英國人緊隨其后,也提出加強科學技術教育教學大綱。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各學科加速融合和滲透,對人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人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嚴峻突出,固然有畢業人數快速增長及經濟放緩等因素的影響,但高校畢業生綜合素質普遍不高也是不可回避的因素,如何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是各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就在就業市場中處于劣勢的文科畢業生如何提升科學素質,加強科學素質教育進行初步探討。
1 什么是科學素質
科學素質是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技能素質、心理素質等的一部分,是指人們在獲得和應用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內在品質。國際上普遍認可米勒的觀點,將科學素質概況為三個組成部分,即:(1)對科學術語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對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的基本了解[1]。國務院頒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就科學素質作了如下界定:“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這里更應重視的是個人在日常生活、社會事務以及個人在重大決策上對科學概念和科學方法的認識和理解,因為科學素質的核心是科學的方法與思想,嚴謹、求實的科學進取精神,科學地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并利用這些規律為人類造福。當今的大學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而不是簡單地培養僅僅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良好的科學素質是大學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專業知識和良好品性的,能夠提高文科生創新、創業要有對人類和社會的愛心和使命感,必須能夠接受實踐的檢驗,因而經驗和實證是其不可缺少的支柱。
2 高校文科生開展科學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1)從理論上對文科學生科學素質教育的研究不夠。受中小學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大學生尤其是文科生,他們的科學素質現狀不容樂觀。當前,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比較重視,國學、民族傳統特色、藝術類選修課程開設較多,也相對容易,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科學素質選修課程的開設遇到的困難多,比如化學、生物類等需要實驗條件等,影響教師申報這類課程的積極性。文科生在高中階段很少接觸理工類知識,高校在研究如何培養文科學生的科學素質方面往往帶有糾偏色彩,沒有對文科生能力的系統培養方面作研究,理論研究與文科生就業的實際脫節。
(2)大學課程資源配置過于強化專業學習。目前全面發展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大學畢業生很少,這是大學將專業越分越細的結果。現在的大學一般都有20多個學院,每個學院有幾個專業,學科不斷分化,各個專業的課程體系也越來越專門化、單一化,學生在注重專業知識的同時,忽視了相鄰學科和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
(3)教師和學生的認識問題。首先,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并沒有認識到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現行的評價機制和分配體系下,不愿去做這種不在評價指標之內又沒有多少課時費的事,就拿我校來說,每個學期開設的公共素質選修課都要按學院分配任務,否則就開不出足夠讓學生選修的課程。其次,文科學生從思想上認識不足,相對于理工科專業學生踴躍選修人文精神類課程,努力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文科學生在加強自身科學素養方面明顯落后,通過對我校近幾年的素質課選修情況分析,如果不加限制,有大批文科學生更愿意選修與專業相近的課程,認為這樣更容易拿到學分,比如,學美術的選修《美學修養》,如果選修科學素質類課程,拿到學分相應付出的努力要多得多,這也與一部分學生認為選修素質課是為了完成學分任務有關。另外一部分學生走入了思想的誤區,認為學了也沒用,比如從小到大學了十幾年的數學,如果工作后不從事數學,所學的數學知識很快就忘掉了,其實這只是表象,表面看,我們學的數學知識不用幾乎忘掉了,但我們從數學知識中學到的數學思想和數學的思維方法是隨時隨地發揮作用和終身受益的。
3 加強文科生科學素質教育水平的措施
(1)高校要強化對文科生的科學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轉變學生的認識誤區。科學與人文融合是當今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發展方向,在文科學生中要大力宣傳科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由于科學知識的邏輯思維縝密,科學實驗過程復雜、一絲不茍,對文科學生遠離愚昧和迷信,具備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思維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科生富于幻想,語言表達委婉,記憶力強,如果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理科知識,對他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會帶來更多的便利。如學習一些物理動力學及機械方面的知識,有助于更好地掌握駕駛技術;由于化學關系著人類的生存和健康,學習一些化學與生活方面的知識,有助于認識化學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加強科學素質類選修課程的體系建設。高校要強化文科生的科學素質教育,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必須科學地規劃科學素養類選修課程的體系,根據各專業學生情況和師資隊伍結構,有計劃、有步驟地開設科學素質教育課程,有教師有條件的先上,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創造條件再開,經過幾年的發展,就會開設一定數量、體系全面和教學質量優良的科學素養類課程。如我校剛開始只能開設十幾門科學素養類選修課程,經過幾年的努力,經費資助,現在全校可供學生選修的科學素養類課程就有45門,教學水平也進一步得到提高,尤其是這幾年培育的幾門核心課程,極大地激化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
(3)改進教學方法、課程評價機制和考核方式。由于文科生理科知識基礎薄弱,在科學素質教育過程中,必須注意改進教學方法,使講授的內容淺顯易懂,也可以是幾個教師合作開設某門科學素質類選修課程,每位教師僅講授最擅長學科或專業領域的有關內容。如本校開設的《化學與人類》選修課程,該課程的內容盡管是以與人類生活中的化學知識為主,但同時涵蓋了社會發展史、哲學、生命科學、能源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環境科學、水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我們采取了以化學教師講授為主,另外幾個教師分專題內容講授為輔,教學效果非常好,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這也是國外高校普遍通行的授課方式。選修課程的評價機制和考核方式也要有所創新,與專業課程要有區別,比如,學生可以做個專題調查報告、科技小作品,學網絡技術的創建一個網站或網頁,學傳統中草藥知識的去山上按教師的要求采集幾樣草藥,這樣真正達到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又不致枯燥無味。
(4)積極開展課余科研活動和各種科技創新能力競賽。高校要注重校園科學素質氛圍的營造,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課余開展科研活動,大力資助學生參加各種科技創新能力競賽,以增強他們的科學研究興趣和科學研究能力。學生要合理利用高校這一寬松的學習環境自覺將科學素養的鍛煉與提高納入自己日常的學習、生活安排當中,不僅要在課堂上汲取科學知識,還要注重在專題網站、各類媒體宣傳上獵取科學知識,并在生活中注重鍛煉和實踐利用科學文化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比如,舉辦大學生科技文化節,展示學生原創的DIY作品及科技演示活動,開展計算機辦公應用能力競賽,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科技科普專題講座等一系列活動,有利于全體學生科學素質的提高。
總之,高校擔負培養具有學科專長或某項專業技能、同時又具有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的綜合性人才的重任,要積極探索科學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目標,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優秀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課題組.2001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分析報告[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