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娟++牛躍輝
摘 要:無論是母語習得者還是二語習得者,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都會發生某種偏誤。本文從對比分析、偏誤分析和中介語三個角度出發,闡述英漢被動語態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以及它們給外語教學帶來的啟示。
關鍵詞:被動語態 偏誤分析 對比分析 中介語 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b)-0161-02
1 偏誤理論
1.1 對比分析理論
對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語言研究中的一種常用方式,即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進行共時對比,并以此來確定其相同點和相異點。對比分析的主要理論依據是行為主義。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在學習者腦海中,新舊知識會相互影響,發生遷移。習得的主要障礙源于以往知識的干擾,母語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研究者提出的遷移假設認為,當目標語(target language)和母語(source language)的語言規則一致時,在習得過程中就會發生“正遷移”;若不一致,則會發生“負遷移”。
1.2 中介語理論
Selinker在1969年提出了“中介語”概念。中介語理論把學習者的語言看作是一個“動態”系統,是介于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一個發展的“連續體”(continuum),即中介語(interlanguage)。其關于偏誤的主要觀點是:語言習得中的偏誤只是相對于目標語的規則而言,它不是學習者自己的語法規則系統,也就是說,偏誤符合學習者自己新建立的語言系統規則,即中介語系統。
1.3 偏誤分析理論
(1)偏誤分析理論的內含及意義。
偏誤分析又稱錯誤分析(Error Analysis,簡稱EA),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英國應用語言學家科德(S. Pit Corder)提出的,其理論基礎是中介語理論。與中介語產生的原因一樣,偏誤的來源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母語負遷移、目標語知識負遷移、文化因素負遷移、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的影響、學習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些因素在外語習得過程中都不可忽視。
研究者在研究偏誤產生的原因時發現,偏誤對研究語言學習者是“如何掌握語言的”具有積極的意義。Corder(1967)指出,偏誤可以為教師提供學習者的語言掌握情況,為研究者提供語言是如何被習得的依據。
(2)“偏誤分析”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早期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為,語言學習是一個“模仿—重復—強化—習慣”的過程,偏誤如不及時糾正就會得到強化,從而形成不好的習慣,因此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偏誤是絕不能容許的。筆者認為這種“逢誤必糾”的方法勢必會給學習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影響其在實踐過程中語言表達的流暢性,還會挫傷學習者運用語言的積極性。在外語教學實踐中,對學習者的語言表達“錯誤”其實也應該區別對待,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最重要的是對學生的“language mistakes”(語言錯誤)可采取一種寬容的態度,在不影響交流、理解的情況下,可允許學習者自由地表達思想,不要搞成“逢錯必糾”。
2 英語的被動語態及英漢對比
2.1 英語被動語態的定義及形式
大部分語法專著對“被動語態”的定義都是根據句子中主語和謂語的關系來確定的。根據動作和主體的關系,一個句子可以分為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主動語態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執行者;被動語態則表示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在英語的表達習慣中,動作執行者通常放在句子的開頭,即主語的位置,這也就是所謂的主動語態。例如:The workers built the tower eight years ago.在這個句子中,the workers是動作執行者(主語),the tower是賓語。但是如果要強調受到動作影響的人或事,則須使用被動語態,即將上句中的賓語the tower放在句首,句子應變為:The tower was built by the workers eight years ago.由此可以看出,當談論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但要看是強調動作的執行者,還是強調受影響的人或事。
2.2 英語漢語被動結構的對比
英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結構類型的語言。從結構上看,這兩種語言不同的形態特點可以歸納為: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從語態上講,這種差別也很明顯。英語重“形合”,是主語顯著性語言,所以英語句子的主語在英語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漢語重“意合”,屬于主題顯著性語言,在表達思想時突出主題,句子的主謂關系可以說是主題和說明的關系。總體來講,漢語使用被動語態的情況似乎不像英語那么多。
(1)英語漢語被動語態的相同點。
①用于英漢被動語態的謂語動詞多為表示動作行為的及物動詞。
②從句子的信息結構來看,被動語態的主語傳達的往往是舊信息,而英語by短語中的賓語或漢語中所謂的事物承受者用來傳達的是新信息。
③從語用功能的角度看,被動語態的功能主要表現在:當動作執行者不為人所知或不必說出動作的執行者時,經常用被動句;被動句有承上啟下、使語言連貫的修辭功能;被動句可以使句子達到某種平衡或安排得更加完美。
(2)英語漢語被動語態的不同點。
①在結構形式上:英語的被動語態是由助動詞be加及物動詞的過去分詞構成;而漢語是通過在動詞前邊加“被、由、讓、叫、受”等介詞構成。
②在使用范圍上:在英語中,當人們不知道動作的發出者是誰,或者不必說明動作的發出者時都要使用被動語態。而漢語在上述情況下,并不一定都要在動詞前加上“被、受、由、叫”等介詞,而且,有的可能用主動句,有的可能用無主句。例如:
Mary was given a branch of roses. 有人給了瑪麗一束玫瑰花。endprint
The question can be discussed at next meeting.在下次會上可以討論這個問題。
③在習慣用法上:“被”字本身在漢語里往往含有“遭受”的意思。在漢英互譯時,經常將漢語中具有泛指意義的主語,如:“人們、大家、有人”等等譯成英語的被動語態,反之亦然。
2.3 英語被動語態習得的偏誤分析
較之漢語,英語屬于完全不同的語言類型,其被動結構跟漢語的被動結構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英語的被動結構中,動詞要變為過去分詞形式。除此之外,英語中還有一些可以用主動形式來表達被動含義的方式,如“need/want+doing”結構等等,所有這些,既表現出了英語被動結構與漢語被動結構的區別,同時也表現出了它們之間的某些共同之處。
2.4 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
(1)在課堂教學中,可設置適當的情景,以幫助學生練習被動語態。
(2)由于英語對被動語態的使用比較多,因此,在這方面,須著重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意識和語感。
(3)對許多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因為缺少外語語境,無法直接感受到英語和漢語之間的文化差異,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向學生輸入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英語表達方式中的“重客觀、輕主觀”現象,在科普文章及科研論文的寫作方面,表現得相當明顯,而“重客觀、輕主觀”這一特點又常常是通過被動句體現出來,這些都是教師應該經常向學生強調的。教師自身也應該多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在教學中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在他們容易出現偏誤的地方及時給予糾正。
3 結語
在語言學習方面,Corder(1967)也曾率真地指出:“無論我們多么努力,總是會出現偏誤”。通過對英漢被動句差異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在英語教學中,學生對被動語態的掌握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偏誤,但教師對學習者的語言偏誤不必過分挑剔,應采取適當的寬容態度。要讓學習者堅信,出現偏誤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現象,但隨著語言學習的深入,經過大量的實踐,一個人必然會從“多誤”到“少誤”,直至“不誤”,這才是語言學習真正的規律。
參考文獻
[1] 劉喜芳.高職高專英語寫作中動詞使用偏誤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9.
[2] 孔艷.中國學生習得英語被動語態的偏誤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6.
[3] 戴曼純,王湘玲.誤差分析:問題與思考[J].外語界,1997(3).
[4] 羅曉杰,孫琳.偏誤理論與二語習得[J].外語學刊,2003(2).
[5] 張道真.張道真英語語法[M].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