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際化視域下中國大學模式的建構
——教會大學移植美國大學模式的歷史考察與當代啟示

2014-12-04 05:00:39孫秀玲
山東社會科學 2014年9期
關鍵詞:大學

孫秀玲

(山東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在經歷了大學不斷改革、發展之后,中國正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僅需要一批世界一流大學,更需要形成獨具鮮明特色的中國大學模式,以引領中國大學的發展方向。這不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命題。

眾所周知,近代中國大學雖然肇始于19世紀末,但它卻不是中國傳統高等教育的自然延伸,而是學習和借鑒西方的產物。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大學模式對近代中國大學的變革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教會大學作為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載體,在美國大學模式的導入和傳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益民:《美國高等教育模式在東亞的移植及其變種》,《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第32頁。因此,本文以教會大學為切入點,探討中國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對西方大學模式的移植、借鑒及其對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啟示。

一、教會大學對美國大學模式的移植

教會大學是西方差會在近代中國建立的高等教育機構。近代以降,西方國家挾堅船利炮紛紛來到中國,以戰爭為手段,通過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攫取了各種利益和特權。在所有國家中,美國是最熱衷于進行文化滲透的國家。由于目睹了教育在改變美國移民信仰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來華傳教士將高等教育視為教會的重要職能,并試圖通過學校來標榜其成就,推廣其行為準則,宣揚其道德標準,滲透其價值觀,謀求其霸權。因此,僅1919年,美國在華的4800名傳教士中就有1500人專職從事教師工作,所占比例高達31%。*史靜寰:《狄考文與司徒雷登》,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頁。在雄厚的財力支持下,早在19世紀,美國就已經顯露出其在華教育領域中的領先優勢。他們不斷提高辦學層次,逐漸將大學教育作為在華辦學的重點。從1902年美、英差會聯合創辦山東基督教大學(后改稱齊魯大學)開始,到1916年華西協和大學成立為止,美國教會在中國自辦或合辦的大學達到13所之多,它們分別是:齊魯大學、燕京大學、圣約翰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學院、滬江大學、東吳大學、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之江大學、華中大學、嶺南大學和華西協和大學。這種情形使英國傳教士不禁驚呼:“差不多中國全部大學都是由美國人創辦與美國人主持。”*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69頁。

教會大學與美國的淵源關系,使得美國大學模式從一開始就成為教會大學的樣板,正所謂“仿照泰西傳習的制度規定,蓋自然之理也。”*《基督教高等教育之起源與情況》,載李楚材主編:《帝國主義親化教育史資料——教會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37頁。由于“學堂跟著教堂走”才是美國在中國發展教會大學的初衷和目的,因此,近代中國的教會大學基本上是以美國差會為母體的,它們自辦學之初就開始了對美國大學模式的移植。

首先,從教會大學的師資來看,校長和主要教務人員基本上是由美國差會決定或委派的。雖然初期的教會大學教師都是來華傳教士兼任,并非專門的教育工作者,但他們對于學校的一切事務擁有最后的決定權,因為幾乎所有教會大學的學校行政和各系主任都由西方人負責。在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由于缺乏經驗,他們最經常采取的做法就是照搬美國大學的教學管理經驗。在20世紀20年代,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外籍教職員工仍然占教會大學教師人數的50%以上。比如,1925~1926年間,教會大學總共有教師465人,其中外國人就有284人。[注]譚雙泉:《教會大學在近現代中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頁。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外籍教師的學歷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不僅由原來的傳教士兼任變為聘任專職教師,而且擁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的教師比例不斷提高,分別占到了教師總數的17%和33%。到了30年代,具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則分別達到了25%和50%。[注][美]芳威廉:《基督教高等教育在變革中的中國1880-1950》,劉家峰譯,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頁。不僅如此,教會大學還設法吸引了一批出色的科學家群體來華任教,20世紀20年代就有大約50名具有高等學位的西方科學家在教會大學工作。這些在西方大學尤其是美國大學中受到嚴格學術訓練的教師在任職中國后,對美國大學模式在教會大學的移植發揮了至為關鍵的作用和更為持久的影響。而且,即使是那些中國籍教師或學校管理人員,也大都受過美國教育,他們中的不少人畢業于教會學校,有的還曾赴美留學,對美國大學教育有著切己的體驗。因此,在他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踐行美國大學模式。

其次,在教會大學的課程設計上,由于根在外國,權在教會,西人為主,大多數美籍教師又畢業于自己所屬教派的學院,他們往往以母校為藍本來設計自己的課程。因此,在教會大學的發展過程中,直接移植或模仿美國各教派學院的課程、教學方法和組織結構就成為常態選擇。在美國,大多數教派大學注重拉丁文和希臘文,注重數學、哲學和宗教;在中國,傳教士用英文取代了希臘文和拉丁文教學,但依然重視數學和宗教。尤其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多數教會大學都把宗教課作為學校的必修課。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直接照搬美國大學的課程內容也是教會大學的常見做法。除此之外,教會大學還按照美國教學實驗的標準,用英文編印教科書、參考書(甚至包括中國歷史、地理等)。更為夸張的是,有的教會大學的考試試卷甚至都是從美國大學直接搬過來的。這種對美國大學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模仿和借鑒,已經將美國大學模式的移植細化到具體的操作層面,無論是對教會大學本身,還是對中國本土大學的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再次,在管理體制上,建校之初,教會大學就借鑒和移植美國大學先進的管理模式,建立了高效、有序的管理體制。通常情況下,在學校管理上,它們在外部通過差會等機構保持與社會的聯系,在內部則用嚴格的規章制度和完善的組織系統保持各項工作的進行。以齊魯大學為例,該校由參與辦學的圣公會、浸禮會等差會組成的理事部進行宏觀管理并提供辦學經費,在中國國內則設董事會,負責學校經費的籌劃、管理與使用,任命校長以主持學校的日常工作。由于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部門的工作效率很高。有的教會大學還學習西方大學民主、自治的傳統,通過成立教授會、學生社團等組織,制定非常詳細的規章制度,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為學校的發展出謀劃策。當然,在20世紀中期以前,西方差會嚴格控制著學校的經濟大權,各教會大學的董事會基本上都是由差會任命的外國人。只有在收回教育權運動之后,教會大學才依照中國政府的規定,逐漸增加了中國人擔任校長和參加董事會的人數比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向中國政府注冊立案的同時,教會大學并未取消它們原有的在外國立案的手續,也就是說,此時的教會大學既受中國政府的管轄,也受外國差會的管理,具有“雙重國籍”。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對此,我們必須客觀理性地加以對待。除此之外,在教學管理方面,教會大學引進西方的學分制,嚴格的選拔和考核制度,通過實行選科制、主輔修制度、學分制和積點制,保證學生的培養質量。在人員管理方面,教會大學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對教師的聘任、職稱的評定、休假出國進修等制定了非常具體的規定,從而不斷提高學校的學術水準與聲譽。對學生的管理,則是嚴格與民主相結合。

最后,注重實踐,強調社會服務。將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可謂美國大學模式的典型特征。在華辦學初期,教會大學基于宗教宣傳的目的,在辦學上往往具有很強的保守性。但在美國風頭正健的進步主義理論還是在近代中國引起了廣泛的回響,尤其是美國學者杜威、孟祿等的來華訪問,更是進一步擴大了該理論在教會大學中的影響。在自由派神學的主導和進步主義教育理論的影響下,在華教會大學總體上開始調整原有的自由教育模式,放低了與中國本土大學在精英教育上爭勝的調子,把教育目標定位為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有實際工作能力的、能以基督教精神為社會服務的人才。自此之后,教會大學作為展示西方近代教育的窗口,不再是封閉式的了,學生開始走出校園參加校外的學術和社會活動,社會科、宗教科和教育學的學生更是從一開始就踏入社會,從事社會調查和社會服務。由于將教學、研究、推廣三者結合起來,并將推廣(即社會服務)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教會大學在培養人才、發展學術之外擁有了服務社會的功能。不少教會大學甚至設立了專門的推廣機構,試圖通過社會服務活動介入中國社會,并與之建立廣泛的聯系與合作。[注]劉天路:《抗日戰爭與基督教大學的中國化進程》,《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適應中國時局的變化,教會大學在移植美國大學模式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調適,逐漸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教會大學模式,對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社會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教會大學在數量上僅占全國大學總數的12%,但其所培養的學生中的大部分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他們利用自身在教會大學所獲得的專業技能、科學知識服務于中國社會。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影響力,很多教會大學啟動中美雙方互派學者的人才交流計劃,不斷選送研究生到美國知名大學攻讀博士,造就了一批具有堅實西學功底的中國知識分子,如吳祖光、陳鶴琴、朱洗等,他們大都成為現代中國科技文化領域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為數不少的教會大學學生在畢業后充實到了教師隊伍之中,成為西方先進教育理念的傳播者和現代教育改革的推動者。此外,作為近代中外教育交流的載體,教會大學積極推行美國大學的課程設置、管理體制、規章制度等,在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起著一定程度的示范和導向作用,成為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二、以史為鑒,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模式

教會大學作為展示美國大學模式的窗口,在近代中西教育文化交流過程中,無論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還是在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對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以史為鑒,對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模式,推進正在進行的教育體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跨境合作辦學是構建中國大學模式的有效路徑

就中國而言,跨境高等教育合作辦學主要是指外國與中國機構在外國或中國境內合作舉辦高等教育機構,實施教育教學活動。

教會大學可謂近代以來最早的跨境合作辦學機構,他們在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社會進程中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那些由美國差會捐資興建的教會大學,大多與美國優秀大學保持了密切的交流和合作關系,在辦學過程中受到歐美現代高等教育的啟迪。據不完全統計,與教會大學建立聯系的美國大學共計有25~30所,他們或通過本科生、教師、校友發生聯系,或者通過研究生獎學金的方式資助這些教會大學的學生。[注][美]芳威廉:《基督教高等教育在變革中的中國(1880—1950)》,劉家峰譯,珠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頁。在直接的資金援助之外,教會大學還與美國機構開展了項目合作與人員交流。比如,1920年,燕京大學女部與美國韋爾斯立學院結成姊妹學校,不僅資助燕京的一名教師,而且還定期派遣教授到燕京做訪問學者。除了這些非正式的聯系之外,有些教會大學還與美國大學建立了正式的合作關系。比如,1924~1930年間,金陵大學正式與康乃爾大學結成合作伙伴關系,由康奈爾大學為金陵大學農學院提供植物育種專家。燕京大學的社會學系也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立了聯系,為我國打開了一條傳播西方社會學的通道;另外還有六所教會大學通過哈佛燕京學社托事會與哈佛大學建立了正式聯系。雖然有些學校之間聯系意義不大,而且較為短暫,但有一些美國大學卻對中國教會大學提供了切實的幫助,產生了無形的影響。比如,1935年,耶魯神學院院長韋格爾率領委員會訪問華中大學時,就與理學院的系主任們經過多次磋商與討論,制定了一個有關華中大學理學院發展的總體規劃。[注][美]柯約翰:《華中大學》,馬敏、林樺譯,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403頁。在這種非正式的關系和正式的合作中,教會大學與美國大學建立了較為密切且穩定的關系。這種親密的關系的達成也是美國大學模式在近代中國得以傳播的重要促生因素。

以教會大學為代表的跨境合作辦學為當前中國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提供了歷史經驗與參照。如果說以教會大學為載體對西方的學習在很長時間內具有非常明顯的被動色彩的話,那么,在當前國際化的背景下,中國應該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尋求海外合作辦學對象,在合作中學習與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管理體制等,不斷提升自身辦學水平,積極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注]田健:《從人才培養模式的視野分析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建設》,《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12期。但與此同時,還應注意如下問題:首先,要慎重選擇合作對象,以了解其師資力量、教學水平、學術地位為前提,減少盲目性;其次,要樹立精品意識,確保質量,努力形成自身辦學特色;再次,在拓展教育市場的同時,要增強文化交流的意識。只有在跨境合作辦學中,不斷完善中國自身的教育制度,并使之成為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才能在交流與融合中實現自我更新與發展。

(二)建構中國大學模式,要正確處理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菲利普·G·阿特巴赫認為,從高等教育變革的國際趨勢來看,“邊緣國家”常常對美、英、法、德等“中心國家”的大學模式存在心理上的依附。但正如露絲·海霍所指出的那樣,“西方大學自有其社會文化基礎,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發展中國家在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大學模式的過程中,必須基于本土傳統文化而對之加以具體分析,只有不斷吸收西方大學模式的優點,并不斷提升本土傳統文化的內涵,才能真正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學模式。

回顧中國大學的百年嬗變,曾先后學習和借鑒了日本、德國、美國、蘇聯等國家的大學模式,其中充滿了如何繼承傳統與學習西方的重重矛盾。尤其是教會大學,作為西方差會海外宣教政策的產物,它們憑借不平等條約的保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游離于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系統之外的教育機構。由于與西方差會尤其是美國差會的密切關系,教會大學主要直接參照、借鑒了歐美國家的高等教育模式,因此,無論是在管理制度上,還是在精神氣質等方面,它們都具有鮮明的國際化(美國化)特色。特別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之前,教會大學以其獨到的國際意識和世界眼光遙遙領先于中國本土大學,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樣板。但是,這種從西方移植而來的大學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社會時局和文化傳統的影響。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教會大學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政治目的開始受到國人的不滿與指責。在收回教育權運動和非基督教運動的沖擊下,教會大學被迫改變原來過于濃厚的美國色彩,它們不得不向中國政府注冊,并對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管理體制等進行全面地調整,最終走上世俗化、中國化、本土化的道路,既密切了與中國社會的關系,又為教會大學的發展尋找到新的生長基點,從而迸發出更為持久的生命力。

進入21世紀以后,作為高等教育大國,中國能否形成一種新的大學模式以引領本土大學的發展,成為高等教育強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就在于能否正確處理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這一點,我們不僅可以從教會大學的發展與變革中得到證明,亦可以從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中得到印證。縱觀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我們可以發現,凡是有所建樹和創新并成為他國學習和仿效對象的,不論是以倡導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為特色的德國經典大學模式,還是提出教學、科研、服務三結合的美國現代大學模式,無不立足于本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之上。換言之,在借鑒西方大學模式的過程中,無論是大學制度的制定主體,還是大學內容的變革,必須不斷進行本土化的努力,通過移植與改造,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大學模式。任何設想通過直接克隆國外先進大學模式使本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起來的做法,都有可能使本國大學的發展迷失方向。中國的大學發展亦然。只有協調好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理性學習他國模式,并努力尋找其與自身傳統、現實需要的結合點,中國的大學才能迸發出活力、動力與創造力。這才是未來中國大學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大學模式形成的核心所在。

(三)改變直線型思維模式,積極參與多國文明對話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愈來愈明顯。但全球化并不必然意味著同質化,它也可能為不同文化傳統的發展提供和平共存的機會。[注]Henry M, Lingard B, Rizvif, Taylors. Working with/ against Globalization in Education ,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999, 14(1):86.如何在全球化、國際化視域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發展模式,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難題。但從目前來看,移植外國大學模式尤其是美國大學模式仍然是主導傾向,這主要是基于大多數人對美國大學模式的認同,即認為美國大學模式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也是最為成功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近代以來國人的直線型思維模式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投射。

的確,我國大學在發展過程中,曾經歷了幾次大的學習轉向,先是直接取法日本間接借鑒德國,后又移植美國大學模式,解放后則開始學習蘇聯。雖然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逐漸擺脫蘇聯大學模式的影響,但從目前大學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無異于美國大學模式卷土重來。這固然與世界高等教育格局的變化發展密切相關,因為大學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始終處在不斷的變化與發展之中。從德國大學模式獨步天下到美國大學模式執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之牛耳的變遷,引起了世界科研中心從德國到美國的轉移。這種大學模式的變遷與選擇,是大國崛起和博弈的結果。但大學模式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始終處于動態過程之中,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國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無可厚非,但中國學人同時應該意識到,某一大學模式有可取之處的同時,同樣可能會存在難以適應時代的局限。換言之,大學模式并非一成不變,更非獨一無二。在近代中國,教會大學對美國大學模式的移植,自有其內在理路和先天優勢,但教會大學畢竟只是近代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除此之外,當時的中國還存在公立大學和本土私立大學等其他辦學形式。近代大學人在學習外國先進經驗時并沒有將眼光僅僅局限于美國,而是東采西擷,根據不同大學發展的實際需要與定位進行了不同的模式探索。

在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化潮流下,從國別的視角來區分大學模式,將眼光僅僅局限于某一個國家,顯然更加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中國大學人要認識到,各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都各有所長,中國大學在形成自己的模式過程中,要博采眾家之長。只有走向更加廣闊的國際舞臺,審慎、積極地參與多國文明對話和國際合作,[注]李學麗:《模式移植:中國大學近代化的歷程、經驗及啟示》,《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努力增進對不同國家的大學的了解,尋求可以為我所用的他山之石,才能在國際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改變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世界地位和生態關系。

三、余論

以傳教士為主體,通過創辦教會大學來移植美國大學模式,可謂美國大學模式導入近代中國的重要渠道。究其原因,既與美國大學模式的自身優勢有關,也受到了國際關系變化以及時事政治的影響。尤其是美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以及海外傳教士和學生志愿者的批量派出,更是為美國大學模式在近代中國的移植提供了適宜的條件與時機。當然,在開辦之初,受傳教士自身素養、傳播動機等的影響,教會大學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帶有明顯的政治意圖和宗教目的,但它畢竟在客觀上引進并展示了美國大學模式,刺激并推動了美國大學模式在近代中國的導入和移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創辦早期,教會大學對美國大學模式的移植具有較為明顯的被動性與隨意性,不僅淺顯,而且缺乏系統性。隨著中國時局的變化以及中國本土大學的興辦和崛起,美國差會逐漸意識到加強教會大學學術性的迫切性與必要性,開始選派越來越多的學術專家到教會大學任教。教會大學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積極主動精神,在考試、升學等方面加強了與美國大學的聯系,對美國大學模式的移植也更為系統而徹底,從而提升了教會大學的學術水平和層次。在一定時期內,教會大學甚至成為近代中國大學發展的樣板,為中國高等教育的變革提供了借鑒與參考,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國際化趨勢日漸明朗的今天,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甚至相互依存。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依存不等于依附。中國大學要形成自己的發展模式,就必須不斷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并使之與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基礎、文化傳統等相適應。這是中國大學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從高等教育大國變為高等教育強國,進而實現文明復興與和平崛起的必經之路。

猜你喜歡
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我的大學,我來啦!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16
大學求學的遺憾
訂正里的大學問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工大學人
考上大學以后悔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国产精品30p| 五月婷婷欧美|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综合色在线| 色老头综合网| 日韩免费毛片|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99手机在线视频|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免费高清毛片|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18|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基地|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内毛片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AV在线天堂进入|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在线五月婷婷| 久久激情影院|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天堂亚洲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91色在线观看| 精品色综合|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欧美天堂在线|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麻豆精选在线|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91精品国产一区|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欧美一级在线|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久久| 综合五月天网| 99er精品视频|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另类|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无码|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