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華
(福建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從辯證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科學技術亦是如此。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其正面的積極作用,亦有其負面的消極效應。科學技術的正面作用就是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即科學技術被應用到生產過程中,能夠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推動產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即科學技術的不當應用對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等帶來的消極后果。正是因為看到了科學技術巨大的正面作用或生產力功能,建國以來我國一直都很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而對科學技術負面效應之日益凸顯的深切關注,使我們的發展理念不斷得到升華,并努力付諸實踐。通過對以往發展經驗和教訓的總結,筆者認為,只有大力發揮科學技術的正面作用,努力規避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才能夠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早在150多年前,馬克思就看到了科學技術在生產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根據19世紀科技的發展,他分析了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和科學之間的關系,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1]提出了科學技術是構成生產力的重要因素的著名論斷。對于科學的功能,馬克思寫道:“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科學獲得的使命是: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成為致富的手段。 ”[2]
恩格斯在自己的第一篇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把科學視為生產力中除資本和勞動力之外的第三個要素。他說:“資本在日益增加,勞動力在隨著人口的增長而增長,科學又日益使自然力服從于人類。這種無窮無盡的生產能力,一旦被自覺地用來為大眾造福,人類所肩負的勞動就會很快地減少到最低限度。”[3]恩格斯預見了科學技術的應用將極大地減輕人類的勞動強度,造福于人類。
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不僅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著中得到了深刻表述,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這已被無數的事實和成就所印證。現代科學技術更是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進入到依賴于科學技術的工業化時代,并逐步走向由知識階層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由此可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也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歷史。正是因為看到了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國和地區都將發展科學技術作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根本途徑,作為國家和地區間較量的強大武器。總的來說,建國以來,我國都很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反過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給予了我們巨大的回饋。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面臨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迫切需要加快發展科學技術。但當時的國際環境對我國非常不利,西方國家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對我國實行孤立、封鎖和包圍,嚴重阻礙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人民只有獨立自主地發展科學技術。1956年,我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即動員全黨全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振興科技。是年12月,我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修正草案)》發布,其指導思想和目標是迅速壯大我國的科技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門在12年內接近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提出我國發展科技的方針是“重點發展,迎頭趕上”。這一科技發展戰略亦稱為“趕超”戰略。通過實施這一戰略,我國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并初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反右擴大化和 “大躍進”期間,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遭到打擊,后來出臺的《科研工作十四條》對所出現的偏差進行了糾正。1963年又發布了《一九六三~一九七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盡管該規劃的實施受到十年“文革”的干擾,但仍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家喻戶曉的有“兩彈一星”。
1977年,鄧小平開始主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在是年8月召開的一次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上,他聽取科學家和教授們的意見后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在1982年9月的一次會議上,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和科學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搞好教育和科學是關鍵。科教興國戰略思想已成雛形。[4]1988 年 5 月,鄧小平又著重強調:“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5]他把科學技術提到了生產力的首要地位。1992年,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上指出:“必須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199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即要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在全面分析我國面臨的新的國際形勢后,我們黨根據江澤民關于“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論斷,明確提出在我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2001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國家“十五”計劃專門提出了“實施人才戰略,壯大人才隊伍”的任務,將人才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整體部署。2002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印發《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的通知”中,首次明確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在2003年12月召開的全國第一次人才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精辟闡述了新世紀新階段人才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明確提出了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指針、主要任務和方針原則,對新形勢下人才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把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向了新高潮。[6]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科技部在“十五”期間組織實施了人才、專利、技術標準等三大戰略。2005年10月,胡錦濤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思想。2006年1月,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他又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作出了明確闡述。由此,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主旋律,成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基本共識和奮斗目標。
由于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我國在科學技術各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如建國后,我國相繼在多復變函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反西格瑪負超子、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改革開放以來,在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信、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創新成果。超級雜交稻、轉基因抗蟲棉、漢字激光照排、曙光超級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等重大關鍵產業技術取得重要突破。[7]此外,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在世界上首次構建成功水稻基因組物理全圖;在國際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癥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還有“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神舟”號飛船駛入太空、“蛟龍”號潛水器探底深海、“銀河”巨型計算機投入應用、“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等將永載我國科技史冊的重大科技成果。從科技投入看,我國R&D總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991年的0.70%上升到2011年的1.84%;從人才數量看,2011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6200萬人,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科技進步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2012年,我國GDP達52萬億元,僅次于美國;人均GDP為6100美元,已經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我國是發展中的大國,從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初直到今天,經濟發展走的基本上是粗放式增長的路子。這種拼勞動力、拼資源的粗放式的增長模式,不僅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低,而且造成了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因而一方面使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遭遇到了資源能源的瓶頸,另一方面生態環境的破壞又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當然,這些后果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其中使用落后的科學技術以及對科學技術的不當使用就是其中之一。有資料表明,由于使用落后的科技和管理手段,我國每創造1美元產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在全球10大環境污染城市中,我國占8個,我國城市河段 7/10受到污染;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標的環境中;許多城市嚴重缺水,國土沙漠化以每年2600多平方公里自西向東推進。[8]實踐證明,這種粗放式的增長模式是非科學的、不可持續的,必須實現根本的轉變。
面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能源高耗、資源枯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一系列嚴峻問題,2003年7月28日胡錦濤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想,爾后十七大正式把它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這一思想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要義、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等。其中,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意味著我們所追求的發展不是片面的、不計代價的、竭澤而漁式的發展,而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所謂全面,是指各個方面都要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所謂協調,是指各個方面的發展要相互適應、平衡共進,不能有所偏廢;所謂可持續,是指發展進程要有持久性、連續性,而不是大起大落,更不是發生中斷。可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即要求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9]此外,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法的變化,是對科學發展觀內涵的進一步深化和豐富,是發展理念的一個深刻轉變。
由上可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要轉變發展方式,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正面作用,努力避免對科學技術的濫用和不當使用,保護好我們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科學發展觀符合我國當前發展形勢的需要,因而十分深入人心。黨的十七大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內容首次概括為“建設生態文明”。
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下,胡錦濤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又進一步強調:“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提并論,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意義十分重大而深遠。
2013年7月,在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中,習近平寫道:“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毋庸置疑,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廣大人民提供更好的生存條件。然而,如果發展是以犧牲生態環境、以資源能源高消耗為代價,是“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式的發展,那么這樣的發展仍然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是不可持續的。只有不斷開發和應用人性化的科技,強化對科學技術應用的社會控制,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水平,在發展過程中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為全體人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越來越好的條件,這樣的發展才是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科學發展,也是先進政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具體體現。應該說,從貫徹科學發展觀到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理念的日益升華,體現了執政黨對國家和民族長遠利益的深切關注,也充分表達了社會主義的發展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信念。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9-57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16.
[4]張斌.科教興國戰略是如何提出的[J].檔案與建設,1996,(2):17.
[5]鄧小平文選: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6]劉貴芹,石國亮.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5):32-36.
[7]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發展60年[R].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科學出版社,2009.序一.
[8]高曉林,夏洪海.論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客觀依據和時代背景[J].社會主義研究,2005,(1):33-35.
[9]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