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鐸,朱存貞,孫振陽,李小江
(河南城建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河南平頂山467036)
近年來,我國公路交通發展迅速,截止2013年底,全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已經超過10萬公里。由于瀝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較好的路用性能和行車舒適性而被廣泛采用。黑色瀝青路面對太陽能的吸收系數可達到0.9,在夏季高溫地區路表溫度可達到60℃ ~70℃,而瀝青混凝土導熱系數較小,在內部積聚的熱量會維持較長時間。高溫路面不僅影響行車安全,還會加劇車轍等病害的發生,降低路面的使用壽命[1-2]。
在利用瀝青混凝土路面夏季熱能方面國內外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荷蘭學者通過在路面下鋪設管道的方式收集夏季路面熱能供冬季取暖[2];日本北海道研究生院最早將發電元件用于河流旁的路面發電降溫系統[3];武漢理工陳明宇對瀝青混凝土路面太陽能集熱性能進行研究[2];長安大學張馳、山東大學姚占勇和福建省交通科學技術研究所王家主等對熱電轉換型瀝青路面的設計和應用做了相關研究[4-7]。這些研究成果都推進了瀝青混凝土路面發電降溫的研究與發展,但存在路面下鋪設通水管道會對路面結構產生二次破壞隱患和水循環系統的運行需要消耗電能等缺陷,并缺少相應的試驗結果做支撐。本文研究的熱電轉換裝置利用車流形成的風通過強制風冷裝置對發電系統降溫,并設計了一套鋼支撐和隔熱裝置保證了強度和路面溫差。該系統能夠將瀝青路面高溫熱能轉化為電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路面內部溫度,增加路面的使用壽命,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由于碘鎢燈的光譜能量分布與太陽光更接近,采用1個1 000 w的碘鎢燈模擬自然光照。在碘鎢燈正下方1 m長的距離每250 mm布置一個熱電偶,使熱電偶在碘鎢燈下等距縱向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可測得距光源不同距離處的環境溫度與光照時間關系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在短時間內燈下的環境溫度會達到一個趨于穩定的值。隨著距離的增大,環境溫度越來越小,等間距下的溫差越來越小。由于夏季環境溫度在30℃ ~40℃之間,此溫度范圍應該在光源下250~500 mm之間。通過進一步縮短溫度測點布置間距,在250~500 mm范圍內每隔50 mm布置一個測點,測得不同距離處溫度與時間關系如圖2所示。

圖1 250 mm間距溫度與光照時間關系

圖2 50 mm間距溫度與光照時間關系
由圖2可知:距離碘鎢燈下300 mm處的環境溫度穩定在35℃左右,與夏季高溫環境溫度基本相近。在試驗開始2 min內,由于碘鎢燈下部空氣被驟然加熱,并且室內空氣流動相對較慢,測點環境溫度增幅較大,隨著時間的延長,測點的環境溫度逐漸趨于穩定。結果表明:當用1個1000w的碘鎢燈模擬自然光照時,將模擬路面放在距離光源下300 mm處與夏季高溫下瀝青路面所處環境溫度相近。
在馬歇爾試件中每20 mm高度預埋一根等長度的鋼釘,脫模后拔出鋼釘,將試件放于碘鎢燈下300 mm處,并在每個預留孔中插入熱電偶,每個熱電偶插入長度相同,熱電偶測點布置如圖3所示。試驗開始時碘鎢燈打開,22 min后關閉碘鎢燈,測得不同厚度處光照和無光照下的溫度分布如圖4所示。

圖3 熱電偶測點布置圖

圖4 不同厚度處的溫度分布
由圖4可知:在同一時刻,厚度越大溫度越低;在整個過程中溫度上升速率較快,下降速率較慢,由于下部溫度上升來自上部熱量傳導,所以下部溫度上升或下降滯后于上部;將馬歇爾試件放在碘鎢燈下25 min左右,20 mm厚度處溫度可達到60℃ ~70℃,與夏季高溫下路面溫度接近;當碘鎢燈加熱40 min后關閉碘鎢燈,20 mm厚處溫度急劇下降,厚度越大處溫度開始下降時間越滯后,這說明沒有光照條件下靠近路表能量,一部分散失在空氣中,一部分繼續向下傳導。
在夏季高溫實際環境中,路表與大氣相接,由于路面溫度高于大氣溫度,會在路表與大氣接觸面上形成熱傳導,并且路表有空氣對流存在,所以路表溫度會低于路表以下一定厚度層面上的溫度[8-11]。結合室內模擬實驗和行車安全以及對路面結構層的影響,選取合理厚度2~3cm處為發電系統最佳埋設深度。
熱電模塊的性能直接關系到瀝青路面熱能溫差發電的效率,目前多采用半導體材料制備發電元件[12-14]。本文選取低溫下較為常用的由Bi2Te3半導體制備的SP1848-27145型發電元件進行測試。
對多種可能的實驗電路鋪上模擬瀝青路面進行電路模擬試驗,最終選取疊2串4并3的電路連接方式,當在碘鎢燈下照射20 min左右,埋在模擬瀝青路面下2 cm處的導熱板上表面溫度可達到60℃,電路輸出功率趨于穩定能夠使外加荷載穩定工作。最終電路優化設計如圖5、圖6所示。

圖5 電路設計效果圖

圖6 實際電路連接圖
路面溫差發電系統由六部分組成,如圖7所示,分別為導熱模塊、溫差發電模塊、散熱模塊、結構支撐模塊、隔熱箱體和電能引出與應用模塊。其中框架部分材料為支撐鋼架,底部及四周面板為耐高溫的隔熱材料,采用純鋁制散熱片散熱,并預留通風孔,連接強制風冷的散熱系統。
采用疊2串4并3設計電路,光照16 min左右燈亮,測試結果如圖8、圖9所示。由圖8和圖9可知:隨著時間的增加,導熱板上表面的溫度和系統外電壓均增加,并在初始階段溫度與外電壓呈線性關系,在光照20 min以后發電系統產生電壓趨于穩定。

圖7 發電系統組成結構

圖8 導熱板上表面溫度、開路電壓、時間關系

圖9 初始階段電壓與溫度關系
通過控制發電系統電路的通斷,比較了同一環境兩種不同狀態下路面下2 cm處溫度變化情況,測試結果如圖10所示。
在光照23 min時將碘鎢燈光源關閉,由圖10看出:在光照10 min后的過程中通路狀態模擬瀝青路面溫度均低于開路狀態模擬瀝青路面溫度,降溫幅度逐漸趨于穩定,表明該裝置對瀝青路面有一定的降溫效果。
路面溫差發電裝置制作完成后,其發電效果如圖11所示,為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其輸出的電能,需要設計電能管理系統,本文設計的電能管理系統由路面溫差發電裝置、充放電控制器、蓄電池、逆變器組成,其原理如圖12所示。

圖10 開路與通路狀態2cm路面板下溫度

圖11 發電效果演示

圖12 電能管理系統原理圖
經過系統優化和合理的電路鋪設設計,夏季高溫路面產生的電能可經充放電控制器對蓄電池進行充電供路面基礎設施用電,或經逆變器將直流變交流,帶動交流負載。
該系統能夠將瀝青路面高溫熱能轉化為電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路面內部溫度,增加路面的使用壽命,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利用碘鎢燈模擬自然光照,對碘鎢燈光照下瀝青混凝土內部的溫度場進行了測試分析。基于塞貝克效應,研制了一種埋設在瀝青路面下利用夏季路面高溫發電的發電系統。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利用碘鎢燈模擬自然光照,研究了碘鎢燈不同距離處的環境溫度,測試結果表明在距離碘鎢燈0.3 m處環境溫度為35℃,能夠較為真實的模擬夏季環境溫度。
(2)對碘鎢燈光照下瀝青混凝土內部的溫度場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表明,發電系統的最佳埋設厚度在距離路表下2~3 cm處。
(3)基于塞貝克溫差發電原理利用夏季瀝青路面高溫熱能研制一套無污染、無噪音的發電系統,實現了路面熱能到電能的轉化,為公路照明等提供了補充能源。
(4)該系統能夠吸收夏季路面的部分熱量,降低路面內部溫度,延長道路使用壽命,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 白偉.瀝青路面傳熱性能的試驗分析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
[2] 陳明宇.導熱瀝青混凝土路面太陽能集熱及融雪化冰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1.
[3] Hasebe M,Kamikawa Y,Meiarashi S.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 using Solar Thermal Energy in Heated Road Pavement[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rmoelectrics ICP06 25th IEEE,2006:697-700.
[4] 張馳,繆文鼎,梁國挺,等.熱電轉換型瀝青路面鋪設方式的試驗研究[J].建設施工,2013(12):148-149.
[5] 陳子璇,張馳,繆文鼎.瀝青路面溫差發電原理與優化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15):67-70.
[6] 王家主,卜力平,林飛峰,等.瀝青混凝土道路熱量轉移的熱電轉換裝置.中國,實用新型專利ZL201120097846.3[P].2012-01-18.
[7] 姚占勇,李帥,張堃.城市瀝青路面溫差發電系統.中國,發明專利 ZL201210042692.7 A[P].2012 -07 -18.
[8] 劉研.道路固體結構集熱蓄能過程分析及其傳熱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0.
[9] 張興軍,白成亮.瀝青路面溫度應力有限元分析[J].華東公路,2006(5):83-86.
[10] 羅桑,李勇,舒富民,陳磊磊.瀝青路面結構非線性瞬態溫度場數值模擬[J].交通與計算機,2008,26(1):92-95.
[11] 嚴作人.層狀路面體系的溫度場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1984,13(6):210-214.
[12] 趙建云.溫差發電技術的研究進展及現狀[J].電源技術,2010(8):310-313.
[13] 鄭藝華.溫差發電技術及其在節能領域的應用[J].節能技術,2006,24(136):142-146.
[14] 朱建軍.高效熱電轉換裝置性能評估及散熱問題的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