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巖 葉冬清 屈子路
(廣州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學校體育教學貫穿小學、中學和大學,在人的終身體育價值觀的形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可以將體育教學銜接理解為學校體育和終身體育的銜接,它是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文化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對于體育教學有效銜接補償機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該文旨在通過對體育教學失衡問題的剖析,以此來提出有效銜接補償機制。
據大量體育教學調查分析可知,學生在升入大學后的體育參與意識較高,且該時期的體育意識和行為已經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是發展體育教學銜接的動力源泉;現階段我國學生的身體素質在身高、體重等方面均有所提升,然而耐力和柔韌素質呈下降趨勢,這表明我國學生體質存在嚴重問題;學校體育教學設施落后、配備不齊全,已無法滿足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學需求和體育活動需要,這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體育教學模式與內容落后,教學活動缺少獨特性、連續性和整體性,導致體育教學脫節嚴重,銜接失衡,大學重復中學,中學重復小學,長此以往,使學生產生倦怠的學習情緒。
體育教學銜接具體是指小學、中學和大學體育教學的相互連接,體育教學問題的多樣性導致體育銜接教學的復雜性,主要包含狹義與廣義體育教學銜接失衡、主體與非主體性體育教學失衡、內外因體育教學失衡。導致體育教學失衡的原因多種多樣。體育教學系統內部問題和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體育教學失衡。
物質是全面實施體育教學改革的基礎保障。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地區經濟差異日益顯著,農村以及欠發達地區普遍存在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一部分學校甚至還沒有達到體育教學經費投入下限,絕大多數學校體育教學場地狹窄、體育設施陳舊,長此以往教師和學生產生負面情緒。近年來,國家雖然認識到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了在體育教學中的經費投入力度,但是,卻將這些體育經費用在發展其它學科中,仍然無法有序進行體育教學活動。地區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體育設施配備參差不齊,造成各地區之間體育教學質量差異較大,最終導致體育教學的銜接失衡。
傳統價值觀念的長期影響,在人們心中形成“重文輕武”的價值觀念,絕大多數人認為成功與體育關聯甚微。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步入一個浮躁時代,家長希望學生考上重點學校,學校為提升自身地位,將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作為教學重點,忽略體育教學,最終出現體育教學邊緣化現象。近年來,國家雖然逐步推進素質教育,然而應試教育仍然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一部分教育人員提議將學生體質列入高考政策中,然而學生體質的增強是一項系統、長期工程,單純憑借體育教學無法有效改善學生體質,綜合來說,體育教學的邊緣化,使得體育教學的有效銜接變成空談。
體育教學銜接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若想實現整體推進應以政府為中心。政策是導致體育教學銜接失衡的主要原因,國家的規范制度在學校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然而當地政府配套政策不完善,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以國家政策為主導,結合區域文化構建當地體育課程指導方案仍是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新課程改革中制定了新型的多元化的教學目標,然而地方的體育課程教學大綱卻未作出適當的調整;未將學生體質情況列入辦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
行為追求的目標是價值,旨在通過對體育教學價值的研究實現體育教學價值的最大化。價值觀具體是指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周邊事物所持有的立場、態度和觀點的總稱。若想實現體育教學目標價值認同是關鍵,因此,追求體育的人文價值是當代體育工作人員面臨的主要挑戰。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已步入一個功利化的時代,人際關系中的功利色彩愈發濃厚。而體育不僅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生活質量,還能創造幸福生活,這種人文價值觀在我國體育中極度缺乏。只有從根本上改變功利化的價值觀念,才能徹底解決體育教學銜接失衡問題。
現階段我國文化呈現多樣性,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后現代文化共同存在,且這三者之間的爭論與碰撞愈演愈烈,在新課改這個大背景下的體育教學仍然存在現代化理論基礎研究薄弱,體育教師面臨多種困境。解決教育觀念的現代性危機是新課改的根本目標,秉持和健全現代性是當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中的著力點。在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中,應有機結合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注重新課程改革目的性的同時強調實施過程中人性化理念,盡量降低體育教師因認知差異而引發的新課改困擾,縮減體育教師的工作量。
各學校應將體育教學質量列入考核評價指標中,不斷優化體育教學環境,構建大學、中學、小學有效銜接的體育考核評價機制。體育教學環境的優化是現階段全面實施有效體育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體育教學環境影響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習,主要包含物質環境、管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其中物質環境具體是指體育活動場地、體育設備設施;管理環境是指與體育教學相關的規范制度以及決策等;人文環境是指當地體育文化、活動主體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等。由于中央集權制管理模式的長期影響,當地教育部門以及學校雖然在體育課程指導方案的制定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卻無法合理均衡地方區域文化和中央集權制。目前,無法構建體育各學段教育銜接考試制度,而有效的各學段體育教學評價體制是現階段面臨的最大挑戰。中考體育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體育在學校中的地位,并強化了學生的身體素質,高中作為身體發育的決定性時期,由于基礎文化課程的沖擊,剝奪了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時間。體育達標和體質測試是大學階段體育考核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活動場地以及硬件設施的制約,導致體質測試流于形式化。為解決上述問題,急需構建有效的體育教學質量監督反饋機制,制定科學、可靠的評價指標。
體育銜接作為體育教學連貫性的基礎保障,教學工作者應明確現階段體育教學銜接的核心內容與造成銜接失衡的具體原因。形成、反饋、實現和保障機制這四部分內容構成了體育銜接補償機制,它們相互聯系且獨立,共同作用于體育教學的有效銜接。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出現了體育教學失衡,若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失衡問題,則不會影響學生體質和體育教學,一旦長期持續將會引發一系列問題。體育教學有效銜接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在新課程改革這個大背景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問題,為此我們應竭盡全力克服各種困難,全面實施體育教學的有效銜接補償機制。
[1]練志寧,謝冬興.高校體育課程演進的沖突論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6):96-100.
[2]唐炎,李傳奇,趙岷,等.體育與高考——體育在線學術論壇網友討論摘登[J].體育學刊,2013(2).
[3]王建.體育教學有效銜接補償機制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78-83.
[4]楊建平.中學與大學體育教學合理化銜接的必要性研究[J].體育時空,2013(19):68-69.
[5]徐銀燕.高中體育與初中及高校的銜接探討[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7):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