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峋
(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通遼 028000)
武術作為國寶是以其技擊動作作為主要的內容,以其功法、套路和近身搏斗為主要形式的運動,看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中國武術上千年的發展歷史,多少武術大家,沒有不對勁力的探索與傳承獻出了終生的精力。勁力是武術的精華,是養生的根本所在。
在生活中我們對于勁有兩種理解:(1)指人的精神面貌;(2)指人的力氣。但在武術技擊中,勁與我們所說的力并不一樣,它有了新的涵義。
武術的勁力內涵主要有以下幾點:(1)武術勁力大小的基礎是人體肌肉力量的大小;(2)人體的全部力是勁力;(3)人體的肌肉力量與武術的招式、招法的不斷融合形成了勁力。
所以武術的勁力概念是: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完整的體系、科學的武術訓練后,在武術技擊中表現出來的協調的整體性力量。
明勁也叫剛勁。在力的武術技擊運用上明勁主要注重寸勁的發放。
暗勁是一種暗藏的勁,也是一種柔中帶剛的韌勁。在武術技擊中暗勁,主要是藏勁于肘上,肘是上肢的中節。
當對手用力作用與我身體,企圖通過踢、打、推、拉等手段的影響,實現其戰略意圖的時候,我通過各種方法,將對手這種力的作用減弱、改變,使其戰略意圖無法實現。
交手雙方身體肢體接觸時,對勁力的處理稱之為接勁。
A方向B方進攻時,B方根據自身的身體力量,遵照“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或“力量大打力量小”等原則,維持和A方的勁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出招運用力,稱之為頂勁。
A方向B方進攻時,B方保持和A方的勁力方向相同的方向出招運用力稱之為順勁。
向著對方力的方向而蓋之稱為堵勁,或叫悶勁。
A方用拳或腳向B方進攻時,B方從A方的四肢橫截技擊,或運用腳步閃開,從側面運力橫截所用的勁力,我們稱之為截勁。
和對方的運勁相同我們稱之為合勁。
勁力主要是用于提高武術技術的能力。武術技術的基本構成是勁力和招法的基本形式。在武術的訓練中有勁力的練習,也有身體的練習。所以技擊武術的訓練是以勁力和外形的訓練為主要內容的。武術勁力和外形的融合方式不同,中國功夫的一種體現和效果將是不同的。
武術技擊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勁力,勁力能在健身功能中起著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武術就能有什么樣的功能作用。技擊只是武術的基本功能,而這一功能在很多人的眼中被淡漠,但我們不能放棄勁力,因為武術的健身也需要它。勁力能夠作用于技擊,還可以健身。因此,在實踐中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認識勁力,傳承和發揚它的理論、訓練手段和方法,使其武術健身功能更好。
勁力可以幫助武術健身,是勁力用正確姿勢的基礎上,身體的任何運動都是注重內外兼修、壯內強外,強調人整體協調,通過勁力和呼吸配合,積極參與各種器官,特別是遵循基本訓練的強度,可以加強人體肌肉力量,肌肉、韌帶拉伸,增加運動的范圍,最低消費、最大的效果,節省能源消耗。改善體型結構可以使人體各個部分在運動保持一致,提高人體的協調能力,正確的運用勁力還可以增加呼吸通暢,經絡疏浚,開放和閉塞效應,促進人體的消化功能和基礎代謝有顯著影響。所以,注意訓練勁力的訓練是符合人體的運動規律和健康原則,也是武術運動具有健身功能的重要條件。
注重勁力訓練的拳術特別注意內外合一運動的身體,這也是武術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健康。協調與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醫學是在唯物主義元氣論的哲學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根本特點和優點就是它的整體綜合觀與陰陽辯證觀,并提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的觀點,認為三者一體是相互依存的。從養生的角度來看,勁力可以理解為“氣”,“氣”為生命之本源,氣血二者的關系是氣為血父,血為氣母。氣為陽,血為陰,氣與血有陰陽相隨、互為滋生的關系。勁力的訓練是很講究呼吸與思想,密切協調動作,鍛煉是一種很好的強度調息練習,長期運動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治療各種慢性疾病和調節人體環境的平衡都是良好的保健功能。因此,勁力的訓練是對人體內部到外部的整體運動,逐步達到身體機能的內壯外強,獲得全面的健身效果。
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的習武實踐和多年的科學研究,都說明勁力是具有有效的攻防技擊的作用和顯而易見的健身養生效果。武術技擊和武術健身都是以勁力的獲得與發放為目標,只是這兩者對勁力的運用目的不同、運用的強度不同,武術技擊是為提高人體的武術技擊能力,武術健身是為改善人體健康。武術技擊和武術健身在訓練和使用必須符合的力量形成規則,符合勁力的蓄力與發放的機制。勁力的本質是一種技擊傷人的武術,但現在整個實踐已不復存在,主體功能應該改變健康。綜上所述我們對勁力的運用不僅局限于攻擊和傷,還應該把勁力的作用延展到武術健身上來,注意勁力的訓練在武術健身和利用率,提高武術健身的效果。
[1]張國棟.勁力在武術運動中的作用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6.
[2]肖亞康.武術術語翻譯技巧與原則探討[J].搏擊(武術科學),2006(2).
[3]李清建.武術勁力的內涵、外延及主要特征[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
[4]朱永飛.中國武術技術傳承的理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4).
[5]李淑惠.南拳“內外合一”剖析[J].蘇州大學學報,2012.
[6]侯介華,閻小平.傳統武術的整體性思維及當今社會的價值取向[J].體育文化導刊,2003(6).
[7]谷振詣.論證與分析——邏輯的應用[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8]張國棟.勁力的內涵、外延及主要特征[J].武術科學,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