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鳴 楊春卉 王淳
(東北大學體育部 遼寧沈陽 110004)
遼寧省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起源及特點研究①
陳家鳴 楊春卉*王淳
(東北大學體育部 遼寧沈陽 110004)
該文著眼于遼寧省少數民族體育的內涵研究,即體育文化研究,意從體育文化的視角探討傳承和發展遼寧省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前人的研究結果進行歸納分析,探求遼寧省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本源、總結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特點。
少數民族 體育文化 起源 特點
遼寧省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起源及特點的研究,是基于少數民族文化基礎上的地域范圍內的體育文化研究,是以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為依據,結合自然條件、社會背景、人文環境進行的起源及特點研究。通過對大量的文獻資料的研究分析,得出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少數民族體育起源和發展”以及某一民族的體育以及體育文化的針對性研究上,而以地域為范圍進行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研究并不多見。該文的研究意在填補這一空白領域,將范圍定在遼寧省這一地理范圍內,系統的從起源到特點對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進行研究。
文化是人類群體或社會的共享成果,不僅僅包括價值觀、語言、知識,而且包括物質對象,文化由“符號”、“價值觀”、“規范”、“制約”和“物質文化”五部分構成[1]。文化是人從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的媒介和載體,文化的發展促進了人類將自身條件與自然環境相互調和和適應的進程。而體育文化則是人們在日常的體育活動中受社會環境、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社會文化。
歐陽賦認為“體育文化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綜合,包括體育認識、體育情感、體育價值、體育理想、體育道德、體育制度和體育的物質條件等”[2]。在《體育文化模式初探》一文中,顏天民等對體育文化作了如下定義,體育文化是體育活動方式和體育成果的總和,體育文化來源于體育發展中,一定時代的體育一定具有那個時代的文化特征,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3]。
綜上,體育文化從生產生活方式、軍事戰爭需要、宗教祭祀、節日活動等方面表現出來的一種被“文”化了的體育,是體育活動的一種“文”的體現,即將體育文字化、符號化、圖像化等,做出“文字性”的變化。
2.1 生產生活方式
生產生活方式是體育的最初起源,也是體育文化形成的背景之一。勞動人民會在日常生產生活方式中形成不同的體育項目,而民族體育文化就是體育項目與各個民族的文化相結合形成的。
滿族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漁獵經濟,“珍珠球”就是由模仿“采珍珠”這一生產方式演變而來的,是滿族人民在水邊采珠捕撈魚蝦之余把采珠的工具“抄網”當做運動器械,模仿采珠人的動作進行的娛樂活動,是一種滿族特有的“水上”體育文化;朝鮮族以農業生產經濟為主,以水田為生,他們的民族體育項目都模仿了農耕的動作充滿了農耕文化氣息,例如“乞粒舞”、“農樂舞”等,還有“摔跤”最初就是在田間耕作時的休息娛樂項目;蒙古族以畜牧經濟為主,他們的體育文化與放牧、牧區遷徙等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馬在蒙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古族的“賽馬”、“套馬”等馬上運動項目以及許多與馬相關的節日就是牧民根據牧區生活生產方式而形成的獨特體育文化。
2.2 軍事戰爭
最初戰爭是為了爭奪生產生活資料而出現的,人們為了爭奪更好的生存環境、更大的生存機會不斷與自然與外邦抗爭。體育的本質之一就是強身健體,這種本質在戰爭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此許多體育項目就在軍事戰爭中應運而生。不同的少數民族有著不同的戰爭目的和背景,因此或是出于“自衛”或是出于“侵略”其衍生出來的體育文化就會略有差異,再加上特殊的地域限制,就逐漸形成帶有民族屬性的體育文化。
回族的體育文化中有一部分“尚武”的文化,回族人民把習武看作一種“遜奈(圣行)”,是在幾百年來回族人不斷反侵略追求民族平等的抗爭中,逐漸形成的武術文化。例如“回回十八肘”、“查拳”、“西夏拳”、“靈州回回刀”等數十種拳法和刀法,都代表著回族獨有的體育“武”文化特點;蒙古族的蒙古象棋也體現了蒙古族的體育文化,蒙古象棋也叫“沙塔拉”,亦寫“喜塔爾”。元太祖成吉思汗有過人的軍事才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據傳蒙古象棋就是他排兵布陣研究軍事策略的方法之一。蒙古象棋源于排兵布陣的軍事需求,現如今成為了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策略性體育項目;還有滿族的“跳駱駝”項目,就是清代用于訓練八旗軍士和敵人短兵相接時,從馬或駱駝的側面或背面躍上敵騎將敵人擒拿的一種訓練手段[4]。馬和駱駝是北方獨有的作戰工具,因此“跳駱駝”項目具有獨特的民族地域性,體現了滿族人民英勇作戰的民族品格。騎射文化是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一種體育文化,蒙古族將騎馬、射箭列入男兒三項,是每個蒙古族男兒必須掌握的生存技能;滿族是一個狩獵民族,入關后以“以弧弓威天下”,努爾哈赤將騎射運動作為立國之本。
2.3 宗教祭祀
宗教活動自古就有,宗教祭祀的項目也大多以表演為主,由于遼寧特殊的地理環境會產生獨有的冰雪祭祀表演項目和基于草原文化的祭祀項目,其中所包含的體育項目的表演就有了其獨特的地域祭祀文化特點。
滿族的“秧歌”源于祭祀農神、祈福禳災的頌歌禳歌,是薩滿教的祭祀歌舞文化以及東北二人轉文化的起源,充滿了薩滿教文化。另在“雪祭”中也會有女薩滿穿木質冰鞋在冰道上飛滑而下在冰雪上進行祭祀活動,這與滿族獨有的“冰嬉”運動如出一轍,可見在祭祀中同樣充斥著滿族特有的冰雪體育文化。每年蒙古族人民都會在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上舉辦“男兒三項”——騎馬、射箭和摔跤的體育比賽。而蒙古族的“那達慕”原本是一個敖包祭祀活動。《蒙古秘史》中記載成吉思汗被蔑兒乞人追殺,逃進不罕山躲過一劫,也因此成吉思汗立下誓言,為不罕山定期舉辦敖包祭祀活動。第一次的“那達慕”大會在蒙古漢國建立初期(1206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將各個部落首領召集在一起,舉行了敖包祭祀活動,并在祭祀活動后舉行騎馬、射箭和摔跤比賽[5]。回族人民的體育文化與宗教緊緊的契合在了一起,其體育的起點也是對于身體的訓練而非運動項目本身,伊斯蘭教要求嚴格遵守教規遠離惡行、賭博等行為,“方棋”就是在嚴格的教規下形成的一種特有的健康體育活動。
2.4 通運輸
交通運輸本屬于生產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其特殊性被單獨進行了研究。遼寧省地理環境較為復雜有著多種多樣的特色運輸方式,少數民族體育的文化就是源于這種特殊的季節性和地理性的運輸方式。
冬季北方氣候,冰雪封山“木馬”“爬犁”就成了當時冬季唯一的運輸及交通工具。軍事作戰中用爬犁拉炮、攻城器械等重兵器,生活中用于柴火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運輸,逐漸演變成一種北方獨有的冰雪體育文化。蒙古族在遼寧的居住地以草原和戈壁為主,植被覆蓋率低,牧草主要由灌木和半灌木的梭梭、珍珠、紅砂、蓯蓉等為主,比較適合駱駝這種食用粗飼料家畜的生長需要[6]。牧民家相聚較遠,由于相互來往或運輸物資的需要,駱駝就成為了當地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之一,也有“夏馬冬駝”之說。牧民們也經常騎馬或駱駝去參加集會和節日慶典,“賽駱駝”“賽馬”等以交通運輸為體育比賽項目的體育文化,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形成的。
3.1 地域性
遼寧省面積14.69萬km2,以山地平原為主。陸地面積中,山地面積占59.8%、平地面積占33.4%、水域面積占6.8%。山地是遼寧省主要的地理特征,多森林植被,古代人民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在森林中開始的。
遼寧位于我國的東北部,緯度較高,屬于溫帶季風氣候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冰期長達4~5個月。許多冬季冰雪項目應運而生,例如滿族的“冰嬉”從最初的軍事需要逐漸轉變為一種宮廷的表演活動,尤其是在乾隆年間每年都要舉行大型的冰嬉表演,冰嬉運動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冰上運動在民間也十分盛行,許多百姓也在冬天到冰面上進行種類繁多的冰嬉運動。
由于嚴酷的自然環境,北方人大多身體強壯、高大魁梧,也大多強武弱文,比較注重身體的鍛煉。摔跤文化是遼寧少數民族特有的體育文化,也是較為擅長的體育項目,蒙古族的“博克式摔跤”、滿族的“二貴摔跤”、朝鮮族的“摔跤”、回族的“回式摔跤”都體現了北方少數民族強壯的身體特點。
3.2 民族符號性
研究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基礎就是民族文化,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是無法獨立存在于民族文化之外的,其民族性更是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鮮明的符號和標志。
滿族的珍珠球項目,珍珠球又稱采珍珠,滿語叫“尼楚赫”。滿語中“尼楚赫”是珍珠的意思,有著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還有雪地走項目,是古代清宮廷女子在降雪后進行的娛樂活動,正式比賽時運動員需身著滿族服飾——穿旗袍、帶旗頂、穿木質花盆寸子鞋在雪中進行競速運動。蒙古族的博克是一種民族性很強的體育活動,雖然北方大多數民族都擅長摔跤項目,但博克式摔跤的比賽過程卻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氣息,博克的比賽進程和節奏是由蒙古長調控制的,開場和結束都伴隨著不同的蒙古長調。朝鮮族人民能歌善舞,因此朝鮮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大多具有表演性質,例如“秋千”“花樣跳板”“跳板”“巫舞”等,而且朝鮮族人民在進行體育項目時都有穿上華麗的民族服飾這一習慣,將民族性充分融入了體育活動中。回族體育項目的命名也體現了強烈的“穆斯林”氣息,是回族宗教信仰外化的非物質文化符號。例如“湯瓶拳”的稱呼源于回族的凈身器具“湯瓶”,其拳法招式與回部禮拜和誦讀《古蘭經》前的儀式有關。
3.3 娛樂性
娛樂性是體育運動的基本屬性之一,也是體育文化內涵的一部分,同樣遼寧省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也具有這樣一個特征。
“嘎拉哈”是一種規則簡單、玩法多樣、不受環境限制的一項滿族傳統體育項目,距今有至少6000年的歷史,現今仍在民間流傳,尤其是大雪封山的嚴冬,東北農村的婦女和兒童都會三五成群的在熱炕頭上進行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回族的“打鉚球”,又稱“大蘭子”,是當地牧民在放牧時為娛樂身心而用木條抽打石子的一項目體育活動,具有很強的放松娛樂作用;蒙古族的“鹿棋”也叫“包根吉日勒”是把草原和山林結合成棋盤進行的一種益智狩獵活動,是源自宮廷的娛樂活動之一;“跳板”和“秋千”一直被作為娛樂活動流傳,是朝鮮族婦女日常豐富生活、鍛煉身體的娛樂活動,至今還極為廣泛的在朝鮮族地區的鄉村和學校流傳,一直受到朝鮮族人民極大的歡迎和喜愛。
3.4 節日性
節日是文化的外在表現,最能夠體現民族文化的特點。在民族傳統節日中體現的體育文化,有著獨特的文化意義和鮮明的文化特點。
遼寧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與節日密不可分,節日性賦予遼寧的少數民族體育特殊的文化意義和民族內涵。滿族的“走百病”“跳百索”就是正月十六滿族婦女的傳統習俗;朝鮮族人民會在元宵節前后身著盛裝玩“跳板”、在端午節進行“摔跤”比賽和“秋千”游戲;而“男兒三項”不僅僅是蒙古族人在每年的“那達慕”大會上的傳統項目,也是蒙古族所有的節日和慶典中的必備項目。
體育文化是文化外延,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體育文化的起源是體育文化最初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代表了體育文化特有的民族意義和時代內涵,體育文化的特點是體育文化中結合自然條件、社會背景、人文環境的具體表現。體育文化是體育賴以生存和長久發展的基礎,是體育本身的核心和要素。遼寧省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源于日常的生產生活方式、軍事戰爭需要、宗教祭祀活動和交通運輸需求等諸多方面,也因此具有不同的體育文化特點,其地域性表現在北方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強壯的身體素質上,民族性則結合了不同少數民族的文化背景,娛樂性是娛樂項目的不同屬性,而節日性則是遼寧省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在節日中的具體體現。遼寧省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博大精深,會有更多元化的體育文化起源和體育文化特點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步展現出來。
[1]戴維·波普諾.Sociology(Eleventh Edition)[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75-86.
[2]歐陽賦,張建中.體育文化學[M].科學出版社,2013.
[3]顏天民,高健,汪流,等.體育文化模式初探[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6(2):101-105.
[4]欒桂芝.遼寧滿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0(4):526.
[5]蔣遠松.蒙古那達慕運動的歷史解讀[J].蘭合世界:下旬,2013(12):66-67.
[6]蒙古族賽駱駝運動發展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1(7):116.
[7]回族體育文化功能初探[J].體育文化導刊,2011(9):156.
G80-05
A
2095-2813(2014)11(a)-0001-02
2013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遼寧民族體育文化現代化研究》(L13DTY032)。
陳家鳴(1965—),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王淳(1990—),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楊春卉(1973—),女,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