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余
(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①
王慶余
(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必須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來完善學生的職業體能儲備,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確立現代體育教育理念,創建出具有高職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該文首先分析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其次,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就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措施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高職院校 體育 教學改革 改革措施
高職教育是以培養大量社會需要的高級實用型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體育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課程體系中的基本學科,自然其課程目標也應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相一致,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突出職業特色。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必須堅持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來完善學生的職業體能儲備,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確立現代體育教育理念,創建出具有高職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
1.1 高職院校體育教育觀念還較為落后
高職階段的體育已經不再是一種單獨的教學手段,而應該是把競技教育、生活教育、娛樂教育、健康教育都全面貫徹到體育教學中去。但是很遺憾,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教學觀念已經遠遠落后于現代高職教育理念,還是以傳授體育技能、體育知識為核心。這種理論和觀念忽略了高職體育課程本身的創新性及“終身體育”的觀念,導致專業課程改革與體育課程之間的相互脫節,對于高職教育既要全面發展又要突出專業技能的宗旨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1.2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學時與職業能力培養發生沖突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是:將競爭生存能力訓練與學習鉆研能力培養相結合;將健全人格培養與綜合能力培養相結合;將專業技能培養與知識智能教育相結合。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高職院校紛紛增加了頂崗實習和校內外實訓的學時,這樣就使得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課時大幅度縮水。據統計,全國只有25%的高職院校開設了兩個學年的體育課程,其余75%的高職院校僅僅只開設了一個學年、甚至一個學期的體育課程,遠遠達不到教育部出臺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學時要求。與此同時,體育課程在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中又被賦予新的內涵,希望能夠通過體育教育來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技能、提升身體素質之余,還要發展學生在職業生涯中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特定身體素質。這樣一來,就使得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學時與職業能力培養發生沖突,亟待解決。
1.3 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體系內容嚴重的脫離學生職業能力目標要求
高職體育課程設置應逐步轉向于重視能力的培養,而不再是單純地傳授技能、知識,但是高職體育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如“教學設施陳舊、教學手段落后、教學管理不到位、教學形式古板單一、還不能將學生在體育教育活動中的創造性、主動性與主體性完全體現出來”等問題,還沒有結合高職學生的職業特征、職業技能特點、個體自身特點來開展對應的體育課程設計,在體育教學中忽略了培養學生完整的人格、頑強的意志品質、健康的心理,進而也會阻礙學生學習體育的能動性、主動性、積極性。
1.4 學生體育成績量化考核不合理
從目前來看,高職體育教學的考核重點還是以學生的體育技能為主,采用量化打分的考核形式,但是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是偏離了高職教育目的。筆者認為在學生體育成績量化評定的過程中,應該以“終生體育“意識的測試、運動機能的測定、“身體素質”的達標等綜合指為評定因素,否則很容易出現體育教學評價不合理的情況。
2.1 圍繞高職院校的專業特點,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每項體育運動都會充滿極限、艱辛、困難、挑戰,需要團隊合作、需要團隊團結、需要激勵、需要勇氣,才能夠將困難進行克服。如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等個人項目需要強勢的自信心和淡定、謹慎;籃球、足球、排球、接力跑等集體性的項目需要團隊協作精神和全局意識;馬拉松需要毅力和耐力;障礙跑、攀巖、撐桿跳高項目需要膽量和勇氣。各種體育比賽都能夠給學生營造出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品質。同時,要圍繞高職院校的專業特點,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磨練學生的意識品質,拓展學生的視野和認知。如測量專業、道橋專業的學生,他們以后工作場所基本都是在野外施工,這需要他們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強健的體魄,體育課程上可以讓他們進行攀爬運動練習;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她們未來主要是以其甜美的微笑、美麗的儀態來為廣大客戶服務,體育課程上可以讓她們選擇健美操、體育舞蹈、形體動作;會計專業、應用電子專業、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他們的職業生涯對于手指靈活性要求較高,體育課程上可以讓他們進行手指練習和手腕練習;此外,還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體育教學培訓方案,培養他們在未來職業生涯所需要的審美能力、適應能力、組織能力、運動能力、競爭能力、創造能力、計劃能力等??傊?,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職業實踐活動能力、學習能力。
2.2 “優化生命,終身體育”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
儒學大師孔子認為塑造理想人格要“游于藝、依于仁、居于德、志于道”,由此可以看出,塑造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就是要精通體育射御。儒家文化認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基礎就在于人的身體教育和訓練。因此,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應該積極汲取傳統文化的精粹,將其內化為學生的信念,融入學生的意識中。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將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定位于“優化生命,終身體育”,應該要讓學生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掌握一定的醫療急救措施和衛生保健知識,學會能夠提高身體素質的一項或幾項體育運動方式,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養豁達、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這會讓學生終生受益。
2.3 制定合理的體育考核評價方式
高職院校體育考核評價應該實現多標準化,牢牢樹立起 “促進發展、立足過程”的評價理念。由于高職院校學生來源不同,各自的身體素質情況和年齡大小都不一,因此,應該在差異的基礎上,來有針對性地制定各項體育合格標準,而不應該只用唯一的評價標準去衡量,以便能夠促進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認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可以采取學分制管理模式,規定其在校期間應該要獲得選修體育課和必修體育課的學分。必修體育課以傳授終身健身的觀念和一些體育技能、體育技術的基本知識為主;而選修體育課則以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為主,由他們個人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來選擇相應的體育課程;同時,對于那些參加體育競賽并得獎的同學還應該給予體育課外學分獎勵及獎學金,通過這類方式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值得注意的是,學分制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考核評價過程中,要有機地結合同學評價和教師評價,要多關注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情況和學習態度。
2.4 努力加強課外體育教學
2.4.1 課外體育活動規范
學生工作部(處)統籌全校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制定《課外體育活動實施意見》,明確了在校學生早晨跑操、大課間廣播體操、第七節或第八節進行課外鍛煉的相關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完善監督檢查,保證了當天沒有體育課的學生能充分利用時間進行體育鍛煉,進一步規范了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
2.4.2 體育社團活動豐富
高職院校以體育社團為重要載體,將社團體育活動作為課外體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每個體育社團均有體育教師指導,管理規范,做到“周周有活動,月月有安排”。不斷探索學生有興趣的活動形式,增強學生的健身意識,激勵學生自覺參加體育鍛煉,要求在校期間每人參加一個及以上體育社團組織。學校對各類比賽給予人力、物力、經費支持,形成了社團活動周周有,群體競賽月月有,人人參與、個個爭先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學校現有體育類社團11個,分別是:大學生武術協會、足球協會、籃球協會、乒乓球協會、羽毛球協會、輪滑協會、街舞協會、瑜伽協會、棋類協會、交誼舞協會、大學生禮儀隊等。
2.4.3 高職院校應該高度重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組織實施工作
成立了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領導小組,由學校分管校長任組長,由教務處、學生工作部(處)、體育教學部、校醫院等共同組織實施,并制定了《濰坊醫學院<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細則(試行)》,測試環節由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心負責,每年為在校大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達到90%以上,并根據國家教育部要求按時上報。
2.5 加強課堂教學制度
為了加強教學管理力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應該堅持以制度求管理,以制度求質量,以制度求發展,使教學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民主化、科學化。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認真執行高職院校的教學規章制度前提下,結合體育教學特點,修訂和制定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有效地保證了體育教學過程的規范化和有序化,有效地保障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定時舉辦教師教學公開課、觀摩課,每年召開體育與健康教學質量反饋會。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向教師進行反饋,并提出整改要求,盡快改進和解決。
此外,高職院校還應該建立健全體育教學評價體系,評價體系應該要涵蓋體育教學的全過程,包括體育教學研究能力、體育教學效果、職業道德規范、教學方法運用、教學技能、課堂常規執行、體育教學文件制定等。體育教師教學效果評價分為教學督導組評價、同行評價和學生評價三部分,教學督導組通過聽課、檢查教案、召開學生座談會等形式了解教師教學實際情況,并以此進行評價;教師可通過相互聽課、評課和教學經驗交流等形式,相互了解教學情況并以此打分;教務處建立了學生網上評教平臺,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通過網上評教系統對任課教師進行評價,評價優秀的教師有資格參加學校優秀教師的評選。
[1]司慧峰.高職院校女大學生體育教學內容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3,22(9):102-105.
[2]張永生.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淺談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J].安徽體育科技,2012,34(S1):134-136.
[3]周洽,繆本海.我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45(1):109-114.
[4]陳振宇.淺談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12,34(13):34-37.
[5]張虹.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26(5):109-114.
[6]趙劍.關于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3(3):190-193.
[7]盧俊.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5(3):209-213.
[8]朱志翔,張衛,周晶.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5(3):190-193.
G807.4
A
2095-2813(2014)11(a)-0041-02
王慶余(1982,10—),男,內蒙古通遼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職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