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潔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術科系 湖北武漢 430200)
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在當今大環境下的發展瓶頸
趙玉潔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術科系 湖北武漢 430200)
武術是經過千百年來的沉淀形成了中國本土的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武術已不能真正反映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21世紀的今天為了跟隨時代的潮流競技武術慢慢走向舞臺。然而我們更應該注重傳統武術的發展來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打好“培育民族精神”的實踐方式的改革,對外立足于增強文化軟實力,展示中國形象的和平崛起的實際需求,這將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實踐的具體載體。
武術 發展 現狀
馬克思認為:人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武術來說,是否得到國家有效行為的大力扶持和強力有效的驅動,對于武術今后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秾O子兵法》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從古至今各朝都把發展軍事實力作為國家安全任務的重中之重。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在的軍事以高科技為主的武器在全世界廣泛運用,讓冷兵器和徒手搏斗的武術的地位越來越低。1901年清政府廢除了武舉考試制度,于是國家瑰寶武術從軍事舞臺便慢慢退出了。在當時,武術發展不僅失去了國家的扶持和推動,而且還遭到當時政府的禁止習練(或許是防止老百姓對政府不滿而引發暴亂)。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武術發展開始了20世紀上下求索的艱難歷程。
當今競技武術的產生是中國為了迎合西方體育文化的產物,也是為了迎合世界潮流對西方競技體育文化模仿后所形成的“現代化武術”,還是近幾十年一些所謂的體育名人“發明”的一個迎合潮流的新名字。在正式出版的武術材料包括武術詞典、百科全書等資料中,對競技武術這一名詞沒有一個界定標準。所以競技武術的形成與發展到后來的“繁榮”引起了很多體育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在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體育委員之一兼職國家武術隊長的蔡龍云曾指出,武術從創始以來,一直圍繞著技擊和武路雙方面發展。這思想在當時引發了武術界眾人對武術性質的大討論,但是從討論情況來看,大部分武術學者認為武術是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技擊仍然是它的本質屬性。所以大部分學者對競技武術本質的認識,仍然停留在技擊層面,并且對于技擊的認識則匯交在搏斗實戰,從而形成了套路運動員只能演練不能對抗、理論上的認識和現實之間的激烈沖突。
然而一直困擾國人的一個問題就是:武術怎樣才能加入奧運會這個大團體呢?這不僅能提升中華民族的榮譽,而且會直接影響著武術項目的綜合發展。如何促使競技武術進入奧運會,是當前競技武術奧運發展研究的熱點。從競技武術發展市場及發展規律來看,當今武術發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對抗性質的散打和表演性質的武術套路。武術發展所追求的西方體育的運作模式已經成為制約武術全面大發展的瓶頸,它也是阻礙武術走進奧運的原因之一。
2.1 傳統武術在當今社會中的發展
當前社會全球化正處于快速的發展中,然而隨著經濟一體化,文化開始融合并呈規?;l展的趨勢。武術是一種獨特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也是一個強大的宣傳工具和中國文化的傳播橋梁。武術的理論來源于道家哲學的本體論、太極哲理、古樸的周易學說、孫子兵法、五行學說等,所以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其博大精深給國人一直都是一種神秘的朦朧感,作為國人尚有此感觸,然而走向國際大舞臺后的武術被世人所接觸后是否還會給人此種感觸呢?
中國的傳統武術已發展了幾千年,門類派別繁多、內容極其豐富、形式也多種多樣。其特點鮮明、技術簡單、有些動作難度不大等具有一定的的群眾基礎。這是傳統武術發展到今天而不衰落的原因之一。傳統武術的動作比較簡單易懂、動作難度不大,對練習者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掌握沒有要求,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和廣泛的適應性,是增進健康的運動項目之一。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閑暇時間、娛樂時間越來越多,有一部分群眾參與到傳統拳法練習中,其目的就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傳統武術的健身機理如套路中的屈伸、回環、跌撲、跳躍、翻轉、滾翻等動作,可通過內在的調節和呼吸的配合促使人體各個器官的積極參與,如太極拳、八卦掌、八極拳等傳統拳種。因此傳統武術逐漸發展成為特色大眾體育項目之一,既能適應大眾休閑,同時還促進傳統武術的發展。雖然這只是傳統武術發展的冰山一角,但是我們還是看到了傳統武術的發展,這也是作為一個武術人值得高興的地方。
2.2 傳統武術文化的發展
現代社會被西方文化充斥著,各種洋節的出現,各種西方的東西滿世界跑,小到手機、電腦等日常生活的電子產品,大到汽車、機器等物品。甚至還有餐飲、影視等軟文化的襲擊讓現代人們認為西方文化比東方文化好,甚至外國的月亮都比中國的圓。于是認為武術的發展也應尋求西方競技體育發展模式,等等。這種想法和理念摧毀了一部分國人心志時就已埋下禍根。21世紀的新中國人們喊出了科技強國、文化大國的響亮的口號時,我們應該如夢初醒,盡快理清民族傳統文化秩序上的障礙,學習其長處摒棄自己的弊端,借機揭武術之旗,奮力振華夏文化之雄風。
武術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集合體。武術中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融會貫通,不僅僅是哲學理念上的體現,還是地理和文化上的大合體。而具有普遍意義的武術流派和具有顯著少數民族特質的地方性武術,不但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有文化遺產,還是不同民族的文化個性展示。幾千年來的實踐證明,違背武術發展規律和拋棄武術特質的改革或改良必將給武術的發展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就如當前人們把武術分成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一樣,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當今武術改革后出現了文化斷層所造成的。
3.1 武術發展不利的外在原因
從20世紀90年代的《武術套路競賽規則》開始推廣和引領創新難度動作加分的規則以來,武術套路比賽就走上了更高、更難、更美、更新的方向,于是忽視了武術的本質屬性技擊性的體現。更多的是站在競技武術發展的角度上提出來的口號,在這個過程中傳統武術的發展方向出現了偏頗。當今社會的武術發展更多的還是以順應時代發展的競技武術為主,而競技武術的特點之一就是高、難、美、新的四種口號,如果武術繼續以這樣的姿態發展下去更多的是向西方體操化、舞蹈化的方向邁進,那么最后的結果誰也不知道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從另一個方向來看競技武術的發展與所取得的成就還是挺大的,只是我們擔心很多瀕臨失傳的傳統武術拳種會不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慢慢地消失呢?
3.2 武術發展不利的內在原因
習練人群的減少是武術得不到大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當今社會追尋的是西方競技體育模式如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這些運動項目本質上是和中國武術有關聯的,這幾種技擊運動都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由中國武術慢慢演變過去的,然而韓國和日本根據習練人群的追求需要改變了規則、動作、服裝等讓其更符合西方競技體育的標準,所以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追捧。然而正是武術的博大精深阻礙了習練人群的選擇,對于國人來說武術確實博大精深,給人一種很神秘的感覺,而且短時內的練習也不會有成效,更不用說外國人對武術的認識了,現在影視業越來越發達而且武術類型的功夫片,武俠片也是最受歡迎的影視劇類型,通過這些影視劇對武術的推廣起到了幫助,但是也有了另一層神秘的面紗在上面。電影《臥虎藏龍》最具代表性。所以大多數習練人群選擇了更加容易學習的跆拳道、空手道等。
我們也可以說武術是可以和體育劃等號,由于西方競技體育的統領所以武術只能委曲求全,然而這個全到底在哪呢?提高全民關注傳統武術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發展傳統武術的大眾化、國際化進程,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才能夠穩固和持久。越多的深入了解傳統武術內部文化,越使人感到迷茫與尷尬。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修復人們思想上的創傷。不管怎樣,當今的武術發展要更多地向后看,也就是要在現代體育文化的理念下,更多地注入傳統文化的內涵。
3.3 未來武術的發展方向思考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國家提出了由傳統的體育大國向著比肩美國、俄羅斯等體育強國靠近的體育目標,武術繼續漫長而又深遠的發展過程中,在當今的發展的大環境下,武術要面對的是新的挑戰的發展模式。競技武術繼續朝著高、難、美、新的方向發展,而且發展的速度也會越快越快,申奧的項目是以競技武術為目標的。相對競技武術傳統武術的發展則要緩慢的多,首先,傳統武術的發展缺乏一個所謂的發展體系;其次,傳統武術的推廣也比較緩慢,相對競技武術的發展速度只能用龜速來形容了;最后,是國家在傳統武術的推廣上應該更加重視,傳統武術蘊含的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濃縮,所以國家在對傳統武術的發展上應該更加重視和支持。
其實把武術分為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這一說法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引導,讓國人摸不清頭腦的同時也阻礙了武術的發展。武術就是武術,為什么要有競技武術和傳統武術之分呢?就好比筷子一樣本來就不能分開,分開之后就什么也不是了,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價值,武術的發展也是這個道理。希望以后國家對武術的發展從歷史淵源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綜合考慮,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謂的競技體育最后把自己國家真正的東西變成了四不像,這可不是國人所愿意看到的結果。
只有國家行為的大力扶持和推動才能促使武術不斷更好的發展,所以國家武術主管部門與教育部門協力配合進行推廣,從學校開始抓起尤其小學和中學是武術承載的最好主題。中國傳統文化正面臨著一個文化大轉型期,各種文化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中相互交流、碰撞、轉生。武術也被迫從延續千年的主流文化圈中發生變化,被迫走向了下坡路成為讓國人不解的邊緣文化,武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大矛盾地步。這需要我們共同尋求一條解決之路。
[1]章韶華.需要-創造論——馬克思主義人類觀綱要[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2]王崗.民族傳統體育發展中的問題:文化模仿[J].體育科學,2006,26(7):71-74.
[3]溫力.中國古代軍事對武術發展的作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33(4):97-99.
[4]劉學謙.對國際化武術發展的幾點建議[J].武魂,1994(6):28-29.
G852
A
2095-2813(2014)11(a)-0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