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芬
(瀘州醫學院 四川瀘州 646000)
民族傳統體育以各民族傳統文化和教育智慧為載體,是各民族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的符合本民族特征的娛樂活動。一個世紀以來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走進了一個文化模仿的時代,一直未能擺脫西方體育的牽引。為確保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具有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內涵,就必須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特征進行研究,使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能逐漸凸顯出來,成為適應我國實際國情和發展方向的體育活動。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民族傳統體育不僅具有較大的娛樂性、教育性、競技性和健身性,還擁有高度的文化價值和魅力,體現著每個民族勞動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必須傳承和弘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提升人們生活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面的最大價值。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以漢族文化為主體,是各民族在該居住地區內共同創造、形成、繼承以及弘揚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與內涵的體育活動。根據歷史文化內涵和民族特征可以將民族傳統體育分為民族體育與傳統體育。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體現著體育活動的跨區域廣、社會影響力大、參數人數多等特點。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和項目有:武術、氣功、射弩、搶花炮、珍珠球、摔跤、賽馬、游泳以及圍棋等。可見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民族在特定區域和特定社會人群中,伴隨一定生產資料和生產過程中所創造形成的,涵蓋了商業、交通、生產、飲食、服飾以及漁業等,貫穿于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全過程。
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地域文化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內在規律與思想,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由于我國各民族分布較廣,使得民族傳統體育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往往地域和環境特色的不同,其民族傳統體育特征也不盡相同。我國土地遼闊,形成了南方以漁耕業為主,北方以農牧業為主的生產生存方式。為了適應相應的地理環境,迫使人們產生一定生活、生存、生產技能,往往這些技能成為了各民族傳統的特征與文化,從而形成了民族傳統體育,如大漠的賽駝、江南的競渡、叢林的射弩、北方的冰嬉等。具體來講,北方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具有一定的個性化,南方以集體性體育項目為主。在這樣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提煉下,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民族傳統體育特征,這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社會文化現象。
我國各民族都有一些風俗習慣,尤其是我國少數民族。往往這些風俗習慣與傳統體育密切相連,形成了具有民俗性的民族傳統體育。如蒙古族的馬術和摔跤、苗族的射弩、瑤族的打陀螺、布朗族的藤球、朝鮮族的跳板等,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和體育比賽促進了傳統體育的深化和發展,豐富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更加充分地體現了傳統體育的民俗性。
競爭無處不在,尤其是在體育活動和比賽中,競爭是比較個人或者團體本領和技術的高低。由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比賽普遍存在,使得民族傳統體育具有較強的競爭性。雖然東方體育以“和”為貴,傳統體育項目多以表演和娛樂為主,但是實質上還是由它的競爭性決定的。體育活動的競技性是人類社會文化價值的體現,這樣價值體現往往能滿足人們的精神和肉體需求,以促進社會多元化、個性化發展。比如蒙古族那達慕大會上,賽馬、射箭、球類、武術、摔跤等各種形式的體育項目都一直表現出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競爭性。當然體育的競爭性決定了體育比賽必須具有完善的競賽規則和制度,體現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原則,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更好更快地發展。
由于民族傳統體育是在各民族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必定會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和游戲色彩,這也是其在產生之時具有的特性。民族傳統體育的娛樂性,決定了它不像現代體育具備極強的競技性,往往具備滿足人們精神活動的輕松性、愉悅性以及游戲特征,人人都可以參與活動、放松自我、增進交往。比如納西族的“東巴跳”就是一項集娛樂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體的體育活動。
民族本身代表著一種文化,同時文化是構成民族的重要因素。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千百年來經久不衰,這都是因為民族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價值和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的瑰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以“仁”為思想,崇尚人內在品質與精神修養,其文化價值與內涵體現在以下方面。
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最終目標是促進民族心理素質的升華,同時培養其強烈的民族歸屬感。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蘊含著特有的民族心理,一是征服自然的民族心理。在早期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為了生存和生活,各民族形成了競技體育精神,因而具備了敢于斗爭、捍衛民族主權、實施保衛家園的民族自強精神,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與團結協作能力,再現了偉大的愛國精神。二是健康第一的民族心理,我國發展至今,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們對體育文化的追求不僅僅是強身健體,而是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體現了民族傳統體育和諧、健康的民族心理。
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民族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下所創造的屬于自己的文化,如草原民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南方水域文化等。豐富多彩的古代傳統體育文化是民族智慧、勇敢、矯健、英武的形象的體現,同時寄托著民族人性完美的追求,對我國民族體育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內蒙古地區山脈眾多,地理位置復雜,該地區民族人們主要以農業、畜牧業以及狩獵業為主,從而產生了與之緊密相關的體育項目,如賽馬、射箭、馬術等。這樣的體育項目反映了英勇、彪悍的民風,是西北體育文化趨向于體力和自然較量的文化內涵。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以傳統倫理思想為主,主要強調以人為主、整體和諧、重義輕利,在這樣的思想下,必然會形成堅定不移、奮斗不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民族精神以及以和為貴、謙虛禮讓的體育文化價值觀。體育文化價值觀的形成不僅有助于和諧人際關系,維護集體利益,還能提升民族凝聚力,實現健康體育、和諧體育的發展目標。
我國歷史悠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對文化繼承、弘揚以及育人方面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劃龍舟活動,體現著我國各民族同心協力、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升我國體育文化建設水平具有重要的影響。太極拳作為傳統體育中重要的項目之一,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反映了堅持不懈、刻苦耐勞、永不自滿、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大無畏品質。在這些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熏陶下,諸多學校逐漸開設了相關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為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砥礪精進、勇敢無畏的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在提升其體育運動水平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中華文明中重要的部分,逐漸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氛圍中創造、發揚、延續下來,歷盡滄桑、經久不衰,促進了我國上下五千年來體育文化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入,民族傳統體育具有的獨特特征和文化內涵,仍然影響著現代人們的思想與觀念,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和比賽被人們采用和發揚,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和經濟發展的方向,在強有力理論的指導下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特征進行開發,使我國民族體育走出中國,走向全世界,實現我國“體育強國”的目標。
[1]徐巧.文化生態學視角下湘西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13.
[2]陸汝江.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賽會的發展研究[D].濟南:山東體育學院,2012.
[3]張晉伊,李夢園.新疆游牧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2):133-134.
[4]閆藝.西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特征與發展趨勢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1(4):90-93.
[5]孫德朝,文格西.近60年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符號學分層透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4):354-357,366.
[6]楊林.從傳統文化價值的回歸看民族傳統體育的可持續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13(4):197-199.
[7]孔翀.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特征和現實作用淺析[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5):41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