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斌 董治委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江西南昌 330013)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之間高度分化和高度聚合,研究事物高度的復雜性和綜合,人們開始意識到,僅靠單一的學科基礎知識結構,是沒有辦法無法揭示研究事物的本質,跨學科科學研究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跨學科研究是指科研主體在科學分化的基礎上,突破學科之間的壁壘、跨越多學科究領域進行科學研究創新活動,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從而達到多學科領域相互交叉、滲透、轉變的特殊手段[1]。
國家重點實驗室應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面向國際競爭,為增強科技儲備和原始創新能力,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工作。或在科學前沿的探索中具有創新思想;或滿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安全需求,在重大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方面成果突出;或積累基本科學數據、資料和信息,并提供共享服務,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跨學科研究中心是由國家部門資助,重點扶持的研究中心。一種是學校的教學實踐基地或產、學、研實體。一種是校外單位與高校合作創建的研究中心,相互秉著互惠互利的原則,進行跨學科研究,也可以認為是企業的研發基地。
跨學科課題組是一種小規格的跨學科研究組織形式,它屬于非實體性組織,掛靠在某個學院,由這個學院暫時管理。研究成員由不同學科的科學研究人員組成,可以是學校科研人員、企業的科研人員和政府管理人員,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當科學研究任務完成后,課題組自動解散。
系統論理論的核心是系統的整體性,突出系統的整體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系統中的各要素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在各自的規定位置上,發揮著特定的功能,之間是相互聯系合作,只要某個要素偏離了規定的位置,系統就會失去作用。體育科學研究活動也相當于一個系統,包含著研究人員、物質基礎、科學研究環境、管理制度、成果評價等多個要素,每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必須充分發揮各個要素的功能作用,才能實現體育科學研究活動整體功能,從而提高體育科學研究的效率。
協同學理論是研究由大量子系統組成的系統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產生相變以及相變規律和特征的一門綜合性科學。組織系統的動力來自系統內各子系統的相互作用——競爭和協同。[2]體育跨學科研究是將非隸屬關系的不同學科、組織機構、團體組織構成合作體系,同統一目標、知識互補、收益共享的科研新形式,形成協同創新。目前,我國體育科學研究科活動中,存在組織機構封閉、資源缺乏共享、制度保障低效等問題,通過協同創新可以完善這些問題。
系統管理理論是一種運用一般系統論和控制論的理論和方法,是解決系統管理問題的理論體系。該理論系統分析了組織的管理實踐和管理過程,注重組織結構的考量,形成管理系統模型,有利于更好的進行操作。根據系統管理理論的方法,將體育跨學科組織看成是高校和社會的組成部分,這個組織機構和高校、社會產生高度緊密的聯系。如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政策制度因素都對體育跨學科組織的管理和運行產生影響。同時,體育跨學科組織自身就是一個系統,通過系統可以發現體育跨學科研究組織中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
組織結構是指為了實現組織特定目標,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建立某種權責關系。這種關系是依據特定的理論基礎建立起來的。[3]體育跨學科組織機構的構建一矩陣組織結構理論為依據,矩陣式組織結構是一種根據職能和項目兩個變量設計的結構形式。在矩陣結構中,體育跨學科組織組織要接受兩個層次的領導,既縱向部門學科院系行政領導,橫向部門學術委員會領導,行政領導為科學研究組織創造良好研究平臺和環境,學術委員會主要圍繞科學研究的指導和管理。這種組織結構有利于人力、物力、資源充分利用,避免學科建設的不必要浪費,打破學術官僚獨斷現象,推動科學研究人員跨單位交流。
體育跨學科研究人才應具備廣博的多學科基礎知識和深厚的體育專業知識,同時對所研究的學科領域具有較深的了解,以及相關學科知識理論的借鑒和移植能力。掌握多學科研究方法和科學的創新思維。因此,高校應積極推廣跨學科課程的交叉學習計劃,使教師掌握不同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研究方法,形成跨學科的素養。開闊教師的思維,激發教師的創新能力,提升教師跨學科科學研究理論方法的借鑒能力,為體育跨學科研究培養優秀人才。還可以通過人才引進機制,引進國際、國內體育跨學科研究領域的學者、學科帶頭人、博士、博士后。突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吸引其他學科研究者加入到體育跨學科科學研究的隊伍中,從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體育跨學科科研團隊。
受專業教育的影響,各學科科研人員固地自封,各自為政,缺乏學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形成了學術壁壘,阻礙了跨學科科學研究的實施和發展。要打破這種各自為政的科學研究方式,加大對跨學科研究理念的宣傳和教育,增強對跨學科的理解,形成學科聚合的思想,改變科學研究者傳統的科學研究定勢。通過各種跨學科研討會、跨學科論壇、跨學科學術沙龍等形式,形成良好的跨學科科學研究氛圍。同時,從協同學理論看,跨學科研究人員應養成良好的協同理念,在跨學科組織內部加強溝通和學習,增進研究人員彼此之間的互信與合作,建立跨學科資源共享機制、跨學科研究激勵機制等,構建良好的跨學科科學研究環境。
跨學科研究能否取得較好的發展,關鍵要有一個科學管理體制相匹配。管理是否合理,體制是否創新,直接影響著體育跨學科科研組織的建設。充分調動跨各相關部門協調和運作,避免研究任務的重復。建立合理的科研資源共享機制,保證科研資源科學有效的利用。加強資金的監督管理,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專家評審庫,吸納不同研究領域的專家加入評審隊伍中,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跨學科科研項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遠高于一般性單學科項目研究,要想跨學科研究活動能夠順利的開展,必須要有一個完善的資金投入保障系統。首先,國家應該針對跨學科研究建立專項投入基金。例如我國科技部負責實施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資助政策上應積極地向跨學科研究項目傾斜。其次,引入社會資金投入。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應積極聯合社會組織,本著互補共惠的原則,深入合作,不斷拓寬其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實現多方共贏局面。最后,跨學科研究組織應該提高自身造血能力。高校跨學科研究組織應加強校企合作,不斷創出新的成果,同時加強研究成果推廣和應用,創造經濟效益,形成自我造血功能。
政府應積極加大對跨學科研究的支持,首先,在政策制度層面上給予跨學科研究組織的身份地位的肯定,詮釋跨學科研究組織的權力與責任,以及跨學科研究組織機構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在國家政策層面上出臺相關的跨學科研究組織資助條令。其次,高校應重視跨學科研究組織,在政策上應該給予積極的傾斜,例如出臺激勵政策、跨學科組織協調政策、跨學科組織考核政策等。激勵政策包括在薪酬福利、職稱評定、住房、提拔等方面給予適當優惠政策,讓跨學科研究人員感受到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獎勵。
高校體育跨學科研究組織建設應該重視六個方面:(1)重視跨學科組織結構形式;(2)加強跨學科研究人才隊伍的建設;(3)搭建良好的跨學科研究環境;(4)建立科學的跨學科研究管理機制;五,加大政策的扶持和資金的投入。
[1]劉仲林.現代交叉科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9-72.
[2]黃漢升.論現代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特征[D].北京:北京體育人學,1999.
[3]李春景,劉仲林.跨學科研究規律的實證分析[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21(2):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