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
(保定職業技術學院 河北保定 07105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廣泛普及,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多,但社會原有的崗位數量卻沒有隨之增長,這就使得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形勢的變化,要求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要相應轉變。高職體育院校雖同為體育類院校,但與本科體育院校相比,無論是生源、師資,還是基礎設施等方面都有差距,再加上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學習動力也相對欠缺等問題,導致其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與其他院校的學生相比,存在差距,這就使得高職院校的學生,特別是高職體育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方面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不僅關乎學生的前途,還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發展。當前,高職院校體育專業面臨著社會的強烈需求與學生就業困難之間的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不合理,“學用脫節”所致,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改進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因此,以需求為基準,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是高職院校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
另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大眾健身意識的不斷加強,體育產業也不斷發展。體育市場迅速膨脹,對具備管理能力的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愈發強烈,這就為高職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由于該專業本身的實用性與創造性都相對較強,所以也很自主創業。學校要想實現創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就必須加強創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
當前就業局勢越發嚴峻,高職院校順應時勢大力開展創業教育就既是必然,亦為契機。作為一種嶄新的就業途徑,自主創業一舉數得,不僅解決了一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同時還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也為他人創造了一定的就業崗位。不過,平心而論,我國的創業教育尚處于初級階段,基礎相對薄弱,既無穩定的創業教育思想,又無科學的創業教育體系。其他專業尚是如此,體育專業更有甚之。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固步自封最終只能被時代淘汰,高職體育院校要想長期、穩定地發展,就必須因勢導利,相機而行,改進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創業教育,以逐步提高學生素質,進而改善畢業生的就業情況。
近年來,高職院校持續擴招,畢業生數量激增,但社會需求卻相對穩定,這就加劇了原本激烈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不少人對高職教育存在偏見,奉行“學歷至上”原則,片面追求高學歷,很多高職院校的畢業生連面試機會都難以獲得,更不必提就業上崗。這些社會因素都直接影響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
內因是決定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學生就業困難,其自身因素才是根本所在,學生自身素質的優劣直接決定著就業的成敗。其實,社會對于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高度渴求毋庸置疑,高職院校的最初定位并無差錯,關鍵在于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是否達到了企業所設的標準。在專業知識方面,很多學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且實踐操作能力欠佳;在就業觀念方面,大多畢業生都存在誤區,擇業標準過于功利,好高騖遠,挑肥揀瘦,一味追求名企厚薪,而不愿意到條件相對艱苦的地區和中、小企業去鍛煉自己,且缺乏合理的自我定位;在求職心理方面,很多高職畢業生情緒消極,缺乏耐心,甚至自我懷疑,自暴自棄,這些都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造成了負面影響。
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無論對學生、學校、還是對社會而言,其意義都不言而喻。但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起步相對較晚,且多有敷衍了事之嫌。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通常是在畢業之前,開設數次職業指導課程與就業指導講座草草完成,其內容也僅限于面試技巧、職業禮儀等。內容單一不說,加之就業指導觀念陳舊、指導手段落后等問題,致使就業指導形同虛設,聊勝于無。
2.1.1 拓寬就業渠道
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要提高就業率,除了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之外,還必須想方設法,另辟蹊徑,拓展新的就業渠道。有鑒于此,高職院校可以同企業建立合作制度,實行訂單培養與企業實習兩種方案。訂單培養是集招生、培養和就業于一體的“一條龍”教育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單位簽訂協議,學校按企業需求培養學生,學生畢業后直接到該企業工作。這種模式既給學校帶來了穩定的生源,也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職業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一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企業實習是按照工學結合的方式把學生送至有意的單位去實習,這種模式既能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又便于用人單位選拔人才。
2.1.2 提高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學生的核心任務在于進行職業教育,首先,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其次,要嚴格執行標準的教學規范,切實把好實踐考核關,確保學生學以致用,培養“零距離”的職場人才。再次,要拓展職業素養的寬度,鼓勵和組織學生積極參加行業培訓和職業考試,取得相關資格證書,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1.3 打造教師團隊
就業指導教師團隊對學生就業而言至關重要。就業指導團隊的構成首先要考慮知識面的多樣性,其中要有熟悉求職技巧方面的教師,也得有熟稔國家政策法規的顧問,既要有了解人才測評的專家,還得有深諳企業管理的資深人士。從年齡結構上看,該團隊要做到“老中青”結合,確保不會出現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情況。最后,還要求該團隊的成員各有所長,各司其職,能夠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解答。總之,要確保該團隊能夠為高職學生提供滿意的就業指導。
2.2.1 加強師資建設
教師是校園教育的主要力量,他們不僅可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會對學生產生思維上的影響,間接激勵學生進行創業。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學生納入自己的教研工作之中,或是組織學生進行創業活動,直接培養其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學校還可以豐富教師的構成多樣性,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創業者兼職教學,為學生提供創業咨詢和指導,激發學生的創業思維與潛能。
2.2.2 培養創業意識
“意識決定行為”,所以,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是創業教育的重中之重。首先,學校要積極開展創業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的創業潛意識,讓學生明白自主創業的意義和價值所在,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科學的創業觀。其次,利用廣播、校報、網絡等多種媒介,廣泛搜集市場信息和創業事例,總結經驗,進行宣傳,為學生提供創業信息支持。最后,定期邀請成功人士到校講學,與學生進行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激發學生創業意識,豐富學生創業手段。
2.2.3 構建創業課程
課堂教學是高等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自然也是進行創業教育的主要渠道。自主創業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涉及財務、法律、管理、營銷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高職院校要根據市場需求與學生的情況制定科學的課程方案,并根據實情隨時作出相應調整。創業課程應該以具有實用價值的基礎性課程為主,通過對學生系統、全面、科學的創業教育,使學生了解自主創業的基本知識,掌握創業基本技能。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可通過實際案例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實現自主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2.2.4 進行創業指導
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為學生創業創造積極的客觀條件,指導學生進行創業活動。首先,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要深諳國家相關政策,可隨時隨地為畢業生提供咨詢服務。其次,學校可利用校園網絡創辦創業平臺,并組織學生成立創業協會,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最后,創業教育不能紙上談兵,可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學生創業園區,為學生創業提供基地,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自主創業服務體系。
2.2.5 營造創業環境
“外因可以通過影響內因影響事物的發展”,環境就是外因的一種。客觀環境可以對人的價值取向予以影響,有鑒于此,學校可以通過在校園廣泛宣傳創業事跡,樹立學生創業典型,創辦校園官方創業網絡平臺,設立校園創業獎項等方式營造創業氛圍。與此同時,學校可聯合相關合作企業定期開展創業大賽,以提高學生的創業興趣,刺激學生的創業熱情,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逐漸形成穩定的創業校園文化。
總體而言,高職體育專業的就業工作頗為棘手,是一項系統工作,非朝夕可成。就業問題是高職院校的根本,要想真正解決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問題絕非易事,需傾全校之力,循序漸進,于內加強職業教育,于外加強企業聯系,惟其如此,才能把就業工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此外,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就業難度不斷增加,在如此背景之下,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意義就更加凸顯,此舉不僅是解決高職院校體育服務于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高職院校改革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手段。對于緩解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突破高職體育院校的辦學瓶頸,促進社會和諧有序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尹文彬.高職就業指導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10):64-65.
[2]虢劍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文素質教育的互動[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31-33.
[3]宋紅霞.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指導的意義與對策[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