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宜軍
自20 世紀80年代起,我國出版業界和學界越發注重學術研究,一批出版類專業期刊應勢陸續創刊并日益繁榮。這些期刊刊發出版基礎理論、專業實務和出版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極大地激發了業界和學界的研究熱情,為促進我國出版學科體系的形成、出版學術交流與應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出版類核心期刊無疑是這些期刊的優秀代表,反映了我國出版學研究的進展,引領著我國出版學研究的方向。統計分析其學術影響力,既可以深入了解我國出版研究的基本狀況,又可以引導、優化出版研究行為,還可以為出版類期刊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參考。
現有研究表明,學界公認的較有影響力的絕大多數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其被引用峰值基本都在期刊出版后的3年中,最多的為論文發表后的第二年,其次為第一年,再次為第三年。[1,2]在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3]的12 種出版類核心期刊中,《讀書》刊載的文章多是以書為中心的思想文化評論,或者與書相關的人與事,已不屬于純粹的出版專業研究期刊;《現代出版》由原《大學出版》2010年9月更名而來,大部分數據不再連續。基于以上認識,考慮數據的時新性、完整性、可比性,本研究選擇以2010~2012年為期,對《讀書》《現代出版》之外的10 種出版類核心期刊學術影響力進行統計和分析。研究基于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和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數據,統計分析了10種出版類核心期刊2010~2012年學術含量,論文被引用和被轉載、被索引狀況,嘗試建立綜合評估體系,運用歸一化加權法計量評估各刊學術影響力。
期刊學術含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并直接反映其學術影響力。期刊學術含量可以通過載文量、論文篇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論文機構分布數、論文地區分布數等表征論文質量、學術規范和作者地區等指標衡量。
載文量指期刊刊載的有效論文(一般指2500 字以上的專業論文)數量,常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占有和輸出、傳遞科學信息的能力,也是統計期刊引用數據的來源。相比較而言,載文量大的期刊信息量大,論文發表周期短,科研成果面世快,時效性強,其學術價值高,學術影響力大。2010~2012年載文量超1000 篇的出版類核心期刊有《中國出版》《編輯之友》《科技與出版》和《出版廣角》,表明這4 刊科學信息較豐富、知識含量較高,信息的輸出能力和傳遞能力較強;其中《中國出版》以1878 篇載文量高居榜首,表現出其強大的信息發布、記載和傳輸的能力,在出版研究和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論文篇均引文數指期刊所刊載論文平均引用的參考文獻數量。引文體現研究的背景和基礎,提供論證的借鑒和依據,區分成果的新舊和所有,便于讀者對相關文獻的追溯利用,既能反映論文和期刊的學術規范和學術深度,又反映出作者和期刊的科學精神和專業態度。對2010~2012年論文篇均引文數的統計顯示:《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在10 種同類期刊中顯著領先,這與兩刊遵循國際慣例,把引文當成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引文著錄密不可分;部分期刊論文引文數過小,這與專業性研究期刊,尤其還是在編輯出版領域具有行業引領、示范意義的身份和地位的核心期刊不太相稱。論文產生學術影響的前提是被讀者發現、獲得并認知,合理、充分、規范著錄引文顯然有助于讀者對論文的發現和獲得。在數字網絡環境下,被引用文獻與引用它的文獻相互鏈接,雙方同時得以顯現,注重引文更是成為擴大論文傳播效果和期刊學術影響的重要途徑。[4]
基金論文比指期刊所刊載論文中含有基金資助論文的比例。獲得基金資助的研究,關注的多為學科熱點和前沿問題,或者是國家、部門、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產出的論文總體而言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基金論文比越高,論文和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相對越大。2010~2012年基金論文比超20%的期刊有《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出版科學》《編輯學報》《出版發行研究》和《編輯之友》,表明這5 刊較多地吸引了出版科學高層次研究人員的目光,受到高層次研究人員的青睞;《中國科技期刊研究》連續3年基金論文比超20%,并在10 種同類期刊中兩年排名第一,表現出其吸引、刊載高層次研究成果的強力和穩定性,這也與其是我國唯一一本研究科技期刊的刊物有關。從3年變化看,出版類核心期刊基金論文比逐年增長。一方面表明我國出版科學日益受到重視,得到了更多基金的資助,研究日漸活躍,內容較為豐富;另一方面表明出版類核心期刊吸納基金資助論文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更加注重對出版科學熱點、前沿和重大問題的把握。
期刊刊載論文的作者所涉及的機構數和地區數反映了期刊的覆蓋面和影響力;論文機構分布越多,地區分布越廣,刊物越能較全面地反映該學科領域的研究狀況。統計2010~2012年各期刊論文機構數和地區分布數〔按全國31 個省(區、市)計,不含臺、港、澳〕,取3年最高值按機構分布數由高到低排序,結果顯示:《中國出版》論文機構數最高、地區數第二高,《編輯之友》論文機構數第二高、地區數最高,表明這兩刊在10 種同類期刊中具有更廣泛的覆蓋面和更大的影響力,在廣大區域和眾多研究機構中具有較高的認可度。
期刊被引指期刊所刊載的論文被引用的數量或比例,主要表征指標有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數、學科影響指數和被引半衰期等;不同指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5-7]
被引頻次指期刊創刊以來所刊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次數,這能最直接反映期刊被讀者使用和重視的程度,以及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2010~2012年期刊之間被引頻次差異顯著,梯次分明:《編輯學報》以每年被引超2000 次遙遙領先,《中國科技期刊研究》以每年被引超1500 次跟隨其后,表明這兩刊受到讀者持續的高度重視和廣為使用,已具備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在讀者中有著絕對的核心影響;結合前面對論文篇均引文數的統計分析,一定程度上,這也與兩刊多年堅持合理、充分、規范著錄引文相關。在第二梯隊的期刊是每年被引在600 次左右的《編輯之友》《出版發行研究》《中國出版》和《科技與出版》,這些期刊是刊載、傳播出版科學成果的中堅力量,其3年數據呈明顯上升趨勢,具有較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處于第三梯隊的是每年被引在200 次左右的《出版科學》《中國編輯》《編輯學刊》和《出版廣角》。
與被引頻次相關的是近年來被廣為關注的自引問題。一些期刊為了獲得較高的被引頻次,擴大影響因子,人為制造大量自引,使期刊評價失去公正,令人擔憂。美國SCI 為了杜絕這種辦刊中的學術不端行為,將自引率大于20%的期刊列為高自引期刊,在選刊時無條件剔除。因此,自引率只能從被引結構而不能從被引絕對量上反映期刊的影響力,表現出了較大的局限性。
影響因子反映的是期刊前兩年所刊載論文的平均被引率(前兩年刊載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頻次/前兩年刊載論文數),因排除了辦刊時間、刊載論文數量等出版規模的影響而被公認為是衡量期刊影響力的重要指標。統計2010~2012年各刊影響因子,結果(表1)顯示:《編輯學報》影響因子連續3年超1,并穩居同類期刊首位,處于當然的“領頭”地位;《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影響因子3年逐年上升,2012年增長迅猛,破1 達到1.257,連續3年排名第二。此兩刊影響因子連年顯著高于其他同類期刊,表明其擁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較強的學術影響力。在同類期刊中,《編輯學報》《中國科技期刊研究》載文量水平居中(分列第7 位和第6 位),可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卻名列前兩位,表明其整體學術質量較高,因此,在載文量恒定的情況下,精選高質量論文以提高被引頻次,是期刊擴大影響力的關鍵。其余期刊影響因子3年里均有小幅波動,或升或降,但基本都在0.2~0.4 之間。

表1 名刊影響因子
即年指數描述期刊當年所刊載的論文在當年被引用的情況(當年刊載論文被引用次數/當年刊載論文數),反映期刊所刊載論文在讀者中引起反響的速度。2010~2012年,《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即年指數每年在0.2 以上,其余同類期刊每年不到0.1,表明這兩刊更及時關注本行業研究熱點,把握行業走向,較多地吸引、集聚了本行業活躍而優質的作者、內容等資源,所刊載論文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讀者的關注度較高,使用速度較快。大多數同類期刊即年指數持續不高,表明出版學科發展速度和學術研究的活躍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也正是當前我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出版業發展所需。
學科影響指數指期刊所在學科內引用本刊的期刊數占學科期刊總數的比例(學科內引用本刊的期刊數/所在學科期刊總數),反映期刊在本學科內的影響。2010~2012年,《中國出版》《出版發行研究》《編輯之友》學科影響指數3年均值位列前三,其中《中國出版》學科影響指數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破0.5 排位第一,3年均值也超過0.5,表明其在本學科領域內較大的影響力,對本學科發展貢獻較大。
被引半衰期指期刊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數中較新一半文獻發表的時間段,測度期刊被利用速度及老化速度;通常不針對個別文獻或某組文獻,而是對某一學科、期刊或專業領域的文獻的總和。對2010~2012年各刊被引半衰期的統計顯示:《中國出版》《中國編輯》《編輯之友》被引半衰期3年均值較小,其中《中國出版》被引半衰期連續3年在2.70左右,為同類期刊最短,3年均值2.68,即其所刊載論文基本在2.7年就被引用了全部引文的一半,表明其更貼近學科發展形勢與前沿,所刊載論文多具備一定的時效性和較強的前瞻性,因此被利用的速度和老化的速度最快,這也符合學界“影響大的絕大多數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其被引用峰值基本都在期刊出版后的3年中”的判斷;《編輯學刊》《編輯學報》被引半衰期較其他期刊長,其中《編輯學刊》被引半衰期連續3年破6,2012年甚至破7,為同類期刊最長,表明其被利用的速度和老化的速度最慢,這可能與其大量刊載案例研究、歷史回眸等資料性文獻相關。一般地,純學術或者學術性強的期刊,因理論前沿性、創新性要求,其半衰期不會太長。
期刊被轉被索指期刊所刊載的論文被公認的權威性文摘類刊物轉載和索引類刊物索引的數量或比例。期刊所刊載論文被權威性刊物二次轉載或索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論文的高質量和典型性,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原發期刊的學術影響力。跟出版相關的權威性文摘類、索引類刊物主要有人民出版社《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和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
《新華文摘》是我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哲學社會科學文摘類雜志,所選稿件代表了這些領域的前沿思想和最新觀點,以綜合性、思想性、學術性、權威性和可讀性在期刊界獨樹一幟。[8-10]出版類期刊論文主要被轉載在其“讀書與傳媒”“文化”和“論點摘編”欄目中。對2010~2012年各刊被其轉載情況進行統計,按3年全文轉載總量由高到低排序,《中國出版》《出版發行研究》《編輯之友》被轉載全文或觀點較多,表明這3 刊刊載論文的較高質量以及較大影響。
人大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歷經50 多年發展積淀,形成了以精選為目的的論文質量評估指標體系;該體系堅持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同行評議的主體地位,以直接反映論文內容質量的學術創新程度、論證完備程度、社會價值、研究難易程度4 項定性指標為主,以Web 下載頻次、被引頻次、課題立項、發表載體等量化、間接指標為輔,并按學科和論文題材差異分類評估、同類比較,遴選優質論文,既規避“量化評估為主”和“以刊評文”的弊端,又避免同行評議隨意性的不足,遴選結果反映了即年該學科學術研究新問題和新方向,獲得學術界和期刊界普遍認同。[11]《復印報刊資料》按學科門類分類編輯出版,出版類期刊論文主要被轉載在《復印報刊資料·新聞與傳播》《復印報刊資料·出版業》上。對2010~2012年各刊被其全文轉載情況進行統計,按3年總量由高到低排序,結果顯示:《中國出版》《出版發行研究》被全文轉載的論文較多,轉載量連續3年位居排行榜前兩位,表明這兩刊所刊載論文的高質量以及較大的學術影響力。
《全國報刊索引》是國內最早(1955年)出版發行的綜合性中文報刊文獻檢索工具,目前收錄全國(包括臺、港地區)的期刊8000 余種,已成為圖書情報界有相當品牌知名度的權威性索引類期刊。[12]《全國報刊索引》正文從2000年起采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分類編排,對2010~2012年各刊被其“G23 出版事業”類索引條目索引情況進行統計,按3年總量由高到低排序,結果顯示:《中國出版》《編輯之友》被索引的論文較多,3年間兩刊被索引量你追我趕,占據排行榜前兩位,表明這兩刊所刊載論文的質量得到了較多的認可。結合前面學科影響指數、《新華文摘》轉載量、《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量統計結果看,《中國出版》都處于排行榜首位,證明其學術質量在本學科內得到多方認可,學術影響力較大。
前面對10 種出版類核心期刊2010~2012年學術影響力相關單項指標進行了統計和對比評析;每個單項指標從不同角度在某一方面反映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分析同時可見,每個單項指標幾乎都有一定局限性,單獨使用難免存在片面性;只有綜合運用這些指標,從多角度全方位考察期刊的學術影響,才能科學、客觀、公正地評估期刊的學術質量,也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期刊向著更加規范和健康、良性循環發展。[13]
為綜合評估各刊學術影響力,首先,組合前列單項指標建立評估體系。已有研究發現,在人文社會科學中,部分資料性的期刊有很長的被引半衰期,而各學科最有影響的期刊大多數卻排在很后的位置,故認為被引半衰期不能很好地說明期刊的影響力;鑒于此,本研究不把被引半衰期直接列入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而只用作在學術影響力綜合指數相當的情況下對期刊的進一步甄別。其后,根據各指標作用大小并綜合前人經驗分配其權重。被引情況權重最高,為0.4;學術含量和被摘被索情況的權重次高,各為0.3。被引情況下屬指標權重,影響因子占40%,被引頻次、即年指數、學科影響指數各占20%;學術含量下屬指標權重,載文量、論文篇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論文機構分布數、論文地區分布數各占20%;被摘被索情況下屬指標權重,按被摘被索難易程度,《新華文摘》占50%(其中再分配,“全文轉載”占80%,“論點摘編”占20%),《復印報刊資料》占30%,《全國報刊索引》占20%。
對10 刊各指標值歸一化處理,將量綱不同、大小懸殊的不同指標值轉換到[0,1]數量級上,再運用加權法計算各刊學術影響力綜合指數。[14]結果(表2)顯示:《中國出版》學術影響力綜合指數最高,在0.6 以上;其次是《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編輯之友》,學術影響力綜合指數在0.5~0.6 之間;再是《出版發行研究》,學術影響力綜合指數接近0.5;然后是《出版科學》《科技與出版》《中國編輯》,學術影響力綜合指數在0.2~0.3 之間;最后是《出版廣角》《編輯學刊》,學術影響力綜合指數在0.2 以下。《中國出版》《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編輯之友》《出版發行研究》綜合學術影響力位列同類期刊前五強,表明這5 刊處于出版類核心期刊中的核心地位,具有較優的辦刊質量,在出版研究與交流中影響力較大,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

表2 各刊學術影響力綜合指數
期刊載文量、論文篇均引文數、基金論文比、論文機構分布數、論文地區分布數等學術含量指標,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數、學科影響指數和被引半衰期等被引指標,轉載量、索引量等權威性文摘、索引類刊物轉載、索引指標,從不同角度、方面反映了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對10 種出版類核心期刊2010~2012年各單項指標的統計分析表明,10 刊學術影響力各有千秋,在某些方面表現出了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反映了各刊不同的辦刊理念以及報道側重,呈現了我國出版科學內容豐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特點。同時可見,部分期刊信息量過小,學術性不強,引文、基金、作者信息等著錄不規范,以及整體上國際交流與合作內容不多,出版學科學術研究不夠活躍、發展速度不夠快等不足;這些不足亟待提高認識、采取措施加以改進和完善,這不但是期刊擴大學術影響力的需要,也是此類期刊能在編輯出版領域更好地發揮行業引領、示范作用的需要,更是當前我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實施出版業走出去戰略的需要。期刊“積篇成期,積期成卷”,只有深度關注學科和行業發展,注重報道學科和行業中的重大問題和前沿、熱點話題,持續保證刊物的學術質量,同時注重編排規范,促進刊物報道內容廣為傳播,才能贏得讀者更多的關注和使用,從而在激烈競爭中獲得較大的影響力。
[1]蘇新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6,26(6)
[2]蘇新寧.構建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評價體系[J].東岳論叢,2008,29(1)
[3]朱強,蔡蓉華,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趙大良.科研論文寫作新解:以主編和審稿人的視角[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115-119
[5]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自然科學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1,12(3)
[6]何學鋒,彭超群.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的動態評估模型[J].編輯學報,2002,14(4)
[7]龐景安,張玉華,馬崢.中國科技期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
[8]李頻.新華文摘:思想庫的魅力[J].中國編輯,2004(6)
[9]李朱.《新華文摘》30年發展簡史[N].光明日報,2011-09-03
[10]田坪.《新華文摘》的思想庫特征與價值追求[J].出版廣角,2004(9)
[11]錢蓉,藺海瑩,劉峰.基于“復印報刊資料”的學術成果評價探索[J].中國出版,2013(9)
[12]張賢儉,吳佩娟.上海圖書館二次文獻編輯出版和利用[J].中國索引,2013,11(1)
[13]蘇新寧.客觀全面評價期刊促進學術繁榮發展[J].情報資料工作,2009(4)
[14]劉明壽,馬崢,潘云濤.學術類科技期刊影響力歸一化法評判定量模型的構建[J].編輯學報,2004,16(6)